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剪纸市场调研报告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剪纸市场调研报告
剪纸市场调研报告

【摘要】:剪纸是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美不胜收的剪纸深受人们喜爱。而剪纸可以使孩子们安静下来,专心地做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手巧就意味着心灵,手部肌肉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因此,我们要进行剪纸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动手能力培养的研究。 一、 引言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艺术之一,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也许一些人认为剪纸只是一个小项目,但这个小项目担起了文化大使的角色。如果通过今天人的劳动心血使更多新人得到便利,亲身体验传统艺术实践中,心、眼、手之间畅达自如的互动协和,真实感受朴素清新的工艺与材料交织出的创造愉悦,进而领悟其中义理、情趣、滋味,那么对于培养平衡健全发展的人,保存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特色,都是有助益的。

二、中国剪纸的艺术特点: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

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XX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XX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用一种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就叫单色剪纸,它如同版画中的单色木刻一样,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而套色剪纸则是用不同颜色的剪纸可出来的作品,这种形式并不常用,这类作品看起来生动形象。

陕西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国各地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剪纸艺术中,古老而纯朴的陕西剪纸以它特有的魅力,为人们所喜爱。陕西剪纸主要形式有窗窑顶花、炕围花、门画、挂帘、枕花、桌裙花、鞋花、结婚双喜花、衣物佩饰花、神龛贴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窗

花最为普遍。每逢春节,不论那里的农村,给窗子糊上洁白的纸,贴上红纸剪成的窗花,喜庆新年。陕西的窗花在表现内容上,一种是继承传统内容,一种是贴近生活,近距离反映现实。有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等。造型严谨,民间风味十足。陕西剪纸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以淳朴、粗犷、简炼、明朗为特点。她们创作的剪纸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具有古朴的民风。他们一方面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对生活进行仔细入微的观察和理解,凝聚着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并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用剪纸来表达自己 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的理解。 1、你见过胡锦涛总书记的剪纸作品吗?( ) A、见过 B、没见过

析:据我们调查,胡锦涛总书记的剪纸有15%的人不知道,总体上说,剪纸在大部分人心中还是有位置的。 2、你喜欢剪纸吗( ) A、喜欢 B、不喜欢

析:据我们调查,只有24%的人喜欢剪纸,43%的人不喜欢,还有33%的人感觉一般。这种现象对剪纸的发展很不利,长时间,剪纸艺术不仅得不到发展,反而很容易会失传。应该加大剪纸艺术的宣传程度,加强人们对于剪纸的认识。 3、你的家人有会剪纸的吗?( )

A、有 B、没有

析:35%的人家里老人有会一些较为简单的剪纸,如剪纸中的窗花。说明窗花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剪纸。应该让人们多了解一些剪纸的题材,体裁,增加人们对剪纸的了解。 4、你是从几岁知道有剪纸这门艺术的?( )

A、幼儿园 B、小学低年级 C、小学中年级 D、小学高年级

析:15%的小朋友是在幼儿园知道剪纸,62%的小朋友是在小学低年级知道,只有23%的小朋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知道剪纸。这说明剪纸艺术已经受到重视,正在增加下一代人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并掌握一些简单的剪纸技巧。 5、你是从何时起开始学习剪纸知识的?( )

A、上小学前 B、一年级 C、二年级 D、三年级前 E、四年级、

析:3%的小朋友是在上小学前,12%的小朋友是在上一年级,16%的小朋友是在二年级,69%的小朋友是在三四年级开始学习剪纸知识的。幼儿学剪纸主要是剪一些简单的窗花,对称图案和一些简单的花边。说明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已经开始重视传统艺术的了解。

6、你的剪纸知识与技能主要来自:( )

A、自学 B、父母教 C、学校的课堂学习 D、社会培训班 E、其他

析:2%的学生是自学。6%的学生是父母教。90%的学生是学校课堂的学习。另有2%的学生的剪纸知识与技能是来自社会培训班和其他。这说明学校课堂是发扬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阵地。

7、你所看到过胡锦涛总书记的剪纸的图案内容是什么?( )

A动物类 B字类(如“福”“合家欢乐”等)C植物类(花、树等) D人物类 E其他(请注明)

析:68%的人看到的是人物类。主要看到的是窗花《回娘家》,见证了胡锦涛总书记重视民间艺术的思想。胡锦涛总书记与市民一起剪纸足见他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和重视,表明他鼓励和支持保护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并使之发扬光大。

8、你在家时间经常练习剪纸吗?( )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析:13%的人经常练习。16%的人偶尔练习。71%的人从不练习。这说明剪纸越来越不被现代人关注,剪纸艺人也越来越少。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剪纸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剪纸、了解剪纸。 9、剪纸的作用有哪些?( )

A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 B动手能力的培养 C喜庆气氛的渲染 D经济利益 E其他(请注明)

析:民风民俗、礼仪祭奠、红白喜事、乃至城市中的家居装饰、影视广告、舞台设计、装潢印刷、剪纸服饰等各个方面。用途极为广泛。正因为剪纸在民间中产生,根植于民间,所以剪纸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反映的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10、你想学习剪纸这门艺术吗? A.想学( )B.不想学()C.立即学( )

析:71%的人想学,22%的人不想学,7%的人立即学。学习剪纸可以拓展我们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比较民族文化,发扬我们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研究成果

剪纸的起源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祈福驱祸的民间巫术。在过去,人会时常感到命运的拨弄,即使对农时与节气有所掌握也并不能带来风调雨顺,勤劳和善良也不能保障全家人的健康,天灾人祸都成为高悬在人心里的巨大阴影,因为毕竟农民是靠天吃饭的。

陕北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剪纸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人们更注重剪纸的形式和商业价值,对其中承载的文化含义却往往忽视了。陕北民间剪纸因为地处偏僻、经济闭塞、交通不便,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很多与黄土高原人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古老剪纸,其形式和含义都被相当完整地

保留了下来。

陕北民间剪纸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际,当你走进陕北的村落院户,看到远处黄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窑洞,似乎觉得这里的颜色太单调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户上,那色彩纷呈的窗花和各色图案,那迎风飘动的门笺,那碗橱、粮囤、畜栏等处寓意吉祥的各色纸花,你定会由衷发出赞叹,仿佛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品评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俗传承人。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而丰富的民俗事象,则为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创作的广阔天地。民间剪纸与各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 以岁时节令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

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农节,陕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再从红白喜事来看。结婚时,大门两边要贴上大红双喜字,晋南一带还要在陪送的嫁妆上用《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作为装点。枕头、手帕上的绣花,也是以剪纸为底样绣成的。送殡仪仗中的纸幡、摇钱树、金山银山,轿车大马,都是用纸剪刻糊制的。这些极普通的剪纸作品,虽不象珍珠翡翠那样华贵辉煌,却牵连着每个人的心灵,伴随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具有牵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可贵的是它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与神圣。《刘海戏金蟾》象征爱情的真挚。《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以比喻“多子”。新媳妇怀里抱娃娃,表示“得子”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 陕北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

来定。如陕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陕北民间剪纸的风格: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如延安、榆林、定边、靖边、绥德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

虽然剪纸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出现,但是仍然避免不了逐渐衰弱。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转变,剪纸越来越不被重视。因此,我们应该尽我们的努力去保护剪纸艺术,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

经过我们调查分析,发展民间艺术剪纸,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①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② 在学校开设专业课 ③ 开展剪纸比赛 六、体会:

由于研究时间和活动范围的局限,没有掌握足够的资料,所以的研究结果并不是很完善,留有一些遗憾。

致谢

向接受我们采访的学生、老师以及认真填写问卷的人表示中心的感谢!

按照市政协20**年整体工作安排,学习文史委于7月份组织部分委员和市美协的部分专家学者,由张芳副主席带队,就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榆林民间剪纸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定边、靖边、米脂三县实地,在各县政协的配合下,走访了部分民间剪纸代表,观摩了他们的作品,与三县文化部门进行了座谈,对本市民间剪纸的挖掘、保护、整理工作展开了深入的调查讨论,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参与者众多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术,作为劳动人民表现生命意识、抒发生存感受、寄托人生希望与追求的一种文化形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国疆域广阔,民间剪纸艺术形成了不同流派,其中陕北剪纸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在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榆林作为陕北剪纸形成与发展的源头,更有其各具特色的三边剪纸、绥米剪纸、神府剪纸,成为中国民间工艺宝库中的瑰宝。千百年来,榆林民间剪纸以窗花、喜花、春花、炕围花、丧葬祭礼花等形式,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记录着这一地域的历史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榆林民间剪纸经历“文革”浩劫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文物普查中被重新发掘出来,以至有“三边”剪纸进京展

出的盛举,路培桂等剪纸妇女曾成为远近闻名的“民间艺术家”,到九十年代中,在XX县妇联的组织倡导下,推出了“剪纸艺术大师”郭佩珍,使剪纸艺术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和保护。进入新世纪,作为自然经济产物的传统民间剪纸,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从事剪纸艺术的人越来越少,曾作为榆林人骄傲的民间剪纸,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和积极倡导下,在XX市剪纸学会的努力推动下,民间剪纸这一传统艺术又逐渐活跃起来。 榆林民间剪纸古朴厚重、拙朴奔放、生动典雅,兼备了我国北方剪纸粗犷豪放、写意大气和南方剪纸细致婉约、写实秀美的特点,具有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的内涵。就区域而论,又各有艺术特点:以绥德、米脂为中心的剪纸古拙、厚实,有汉画像石风格;以定边、靖边为中心的“三边”剪纸小巧、精妙、华丽、俊美;以神木、府谷为中心的剪纸苍劲、浑厚、老辣、大气,剪工粗放,即兴的味道更浓些,而且是全市唯一由几种颜色拼成的剪纸,带有浓郁的蒙民审美情趣。

榆林民间剪纸早在1942年文艺座谈会后,特别是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家力群、陈涉亮、张仃、古元、夏风等深入“三边”向群众学民间剪纸的影响下,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成为剪纸艺术事业的骨

干力量。此后,各个历史时期曾陆续涌现出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献身剪纸艺术的骨干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成为剪纸艺术的中坚力量。目前榆林剪纸艺术人才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原生态剪纸。以米脂白氏、周苹英,神木杨花花、李珍珍,绥德王桂英、封智淑等为代表,这部分人约占1%,且健在人数日渐减少,约有十几位,大多数年事已高,她们的剪纸粗犷大方、粗中见工巧、土中显美感。二是传统型剪纸。约占60%左右,这是剪纸的主体,中年人居多,在传承中有新突破,在创新中体现个性艺术特点,代表人物有郭佩珍、华月秀、李改琴、鲁加兰、郑飞雁、史红丽等,她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三是现代剪纸。代表人物有艾剑英、马春云、张晓梅、曹宏霞、汪永红、鲍登发、李风英、曹毛女、郭宏雁、张兰英等,他们在吸收传统剪纸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丰富了创作手法,体现了时代特征,如艾剑英的剪纸《水浒人物》(108幅)、《红楼梦人物》(22幅)、《陕北民俗风情》、《陕北农家生活》(22幅)以及十二属相、神话人物等,技艺娴熟,线条流畅,大型代表作《牛郎织女》入载《黄土风情画册》,《陕北春节风俗图》入选中国农民画展,在北京美术馆展出并荣获二等奖。周苹英的孙女杜君大学毕业后多次往返于北京、西安、榆林,对陕北剪纸进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和宣传工作,并与这些现代剪纸的艺术家们,

在使民间剪纸产业化、市场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大胆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一些县区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化建设,对剪纸艺术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1、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XX市成立了剪纸学会,XX县成立了剪纸协会,XX县成立了民间剪纸艺术研究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特别是剪纸艺术较发达和剪纸艺人相对集中的地方大多自发地成立了组织机构,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健康发展。

2、加强了对剪纸艺术后备人才的培训。为了加强剪纸艺术人才后备力量建设,市剪纸学会和神木等县(区)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了剪纸展览,并对有一定剪纸基础和文化知识的年轻妇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达到调动积极性、展示成果和掌握剪纸基本技能、提高艺术审美情趣、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的目的。定边还将剪纸艺术引入中小学美术课堂,进一步夯实了剪纸艺术的群众基础。

3、加大对剪纸艺术挖掘、整理、保护的经费投入。如XX市政府XX年初给市剪纸学会拨款3万元,社会筹资2万元,举办了“XX市首届民间剪纸艺术展览”,编辑出版了《榆林剪纸初辑》,XX年拨款4万元,以推动民间剪纸的科研开发工作。XX县XX年财政拨专款万元,社会筹资万元,在文

化馆举办了剪纸展览,并从XX年起县财政每年拔专款5万元用于剪纸艺术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由XX县政协主编,出版了《定边剪纸艺术》一书。榆阳、神木、绥德几个县(区)也都在财政预算中列入对剪纸艺术的专项经费,确保了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4、加强了对剪纸艺术的宣传。在通过新闻媒体宣传的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各类会议及外事接待活动,通过印刷剪纸艺术宣传画册,赠送剪纸艺术作品,扩大了宣传面,增强了影响力。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剪纸艺术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定边、靖边两县分别在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XX年,定边的剪纸艺术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思维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剪纸艺术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加之存世艺人的日渐减少,剪纸艺术正面临着人亡艺绝的严重形势。目前,我市剪纸艺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目前地方党政大多数的工作重点在抓经济建设,对于剪纸等这类投资周期长,回报效率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领导干部没有完全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保存民族“血型”的重要意义和文化产业对于工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导致对这项工作的安排部署少,资金扶持小,

使剪纸艺术的保护工作举步维艰,没有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保护工作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剪纸艺人受市场经济的冲击,40岁以下的农村妇女已很少有人从事剪纸艺术工作。据市联谊会文化组去年的调查显示,米脂、绥德、定边等7县区共从事剪纸艺术的妇女,仅占7县(区)万成年妇女的万分之六,也就是说1万个劳动妇女里,只有6个妇女从事剪纸活动。年轻人更受网络文化、平面文化等信息化时代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缺乏热情,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反映冷漠,导致后备人才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剪纸艺术的发展。

(三)发展剪纸艺术的观念不新

多数从事剪纸艺术的爱好者认识不到剪纸也是凝聚人类智慧和艺术价值的商品,更意识不到对剪纸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剪纸的市场化观念,历史上剪纸仅仅作为装饰应用于逢年过节,现在剪纸作为“展品、礼品、装饰品”而非“商品”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四)开拓剪纸艺术市场的信息不畅

我市绝大多数民间剪纸能人其剪纸的艺术性很高,收藏价值很大,但大多只是自娱、自乐,仅是自己抒发对生活感悟的应时应景之作,而且大多年事已高,生活贫困,信息闭塞,缺少把作品变为商品的中间环节。只有极少数居住在县城或县城附近的剪纸个体户,才把自己的创作当做实现自身

价值、发家致富的商品来经营。只有使剪纸市场化、产业化,才会有更多的人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来从事剪纸艺术,只有这样,才会带来剪纸艺术市场的繁荣。 (五)对剪纸艺术质量及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追求数量,只图卖钱,不在提高作品艺术水平上下功夫;作品包装单一,包装质量不高,但价格昂贵脱离实际。二是市场推广意识不强,只在本县城推销产品,不注重市场的开拓。三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现有的民间艺术作品中,剪纸是最容易被克隆的艺术,全国不少旅游景点充斥的大量所谓陕北剪纸均源于此。因此如何保护自己剪纸的创意、风格、内容等产权不被他人侵犯,已成为一些水平较高剪纸艺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剪纸艺术健康有序发展,步入高雅艺术殿堂的关键所在。 三、对剪纸艺术保护和利用的几点建议 (一)尽快成立剪纸相关组织机构

现在市上只是成立了一个以研究为主、且属于二级协会的剪纸学会,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剪纸艺术保护的需要,应尽快成立剪纸协会,以组织、指导全市的剪纸工作,同时政府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保证。各县(区)特别是绥德、米脂、定边等县区要尽快成立剪纸协会,明确目标,夯实责任,确定一名分管文化的副县长具体负责剪纸的整理、保护和挖掘工作。

(二)加强对剪纸艺术作品的抢救、整理、挖掘工作 由于各县区的剪纸艺人家住农村,且分布比较分散,对创作的作品缺乏保护意识和保护知识,极容易破坏和流失,这里面不乏一些艺术精品、珍品。因此,各县(区)在做好剪纸艺人建档造册登记的同时,妥善抢救、整理这些艺人的作品,并将这些作品归类、整理、印刷成册,以便于保存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同时要建立市县两级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一些民俗方面的代表作品,将这些民间的珍品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各县(区)文化馆(站)要充分发挥职能,在保护、宣传方面要起到积极的作用。要组织相关专业艺术人员,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对民间剪纸艺人的作品进行抢救性保护,并制作成影像资料妥善保存。 关于民间剪纸调研报告各类报告

(三)强化对剪纸后备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

对剪纸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光大,关键在于专业艺术人才,要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有较高艺术造诣的专家群,有深厚群众基础的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体系。因此,要加大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召开各种座谈会,举办不同艺术风格的展览,以促进培训工作的进行。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在群众剪纸基础好、人数多的地方,创建以剪纸为载体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文化富民工

程,为保障农民权益,政府在转移支付中应予以财力支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调动农民剪纸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培养造就越来越多的剪纸艺术新星,不断壮大剪纸队伍。

(四)要加大对榆林剪纸的整体包装和宣传力度 榆林民间剪纸是我市的文化艺术奇葩,是提升我市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文化大市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把榆林民间剪纸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来进行挖掘保护,要向“米脂婆姨”品牌一样,把“榆林剪纸”注册成一个驰名商标,成为我们榆林文化大市的名片。同时要积极参与和创造条件,举办不同层次的民间艺术展,充分宣传榆林,展示剪纸的艺术魅力,让榆林剪纸走出榆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五)切实做好剪纸的保护与开发工作

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既要保留和传承榆林剪纸特有的艺术风格,又要结合新时期人们的审美特点和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创新;既要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律,又要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解决保护过程中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既要保护剪纸艺人的经济利益,又要保证剪纸的艺术质量,以确保榆林剪纸艺术的长盛不衰。同时要形成剪纸艺术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资金保

障机制,政府应在转移支付中优先保证这项公益事业的正常经费支出。与此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动员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努力形成榆林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合理利益分配体系,不断拓展文化市场,让榆林剪纸艺术得到切实的保护和开发,以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全力推动特色文化大市的建设步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