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敕勒歌》教案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教案

学习

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

选择诵读法、讨论法课型新授

课前

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

教学

时数1课时教学

时数第1课时备课

总数第48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指导学生先学

(一)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二)从画面感受意境,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一)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二)朗读指导:

1.教师示范朗读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出示相关图片;以饱含深情的语言渲染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强调学习的重、难点

多媒体出示学法导航,进行学法指导。

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文学常识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把握好朗读节奏和读音

学生看图片,倾听、思考

看幻灯片,明确学习任务。

看幻灯片,掌握先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看课件,了解作家常识及写作背景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三)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牛羊)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

2.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静态描写)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3.“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4.“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天高地阔、辽阔无边;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5.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6.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五、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六、学生讨论更正

七、学生当堂训练:学生背诵课文,然后同桌互查

列出本课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学生探究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帮助、点拨

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发现问题,及时点评。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组织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

教师提问、评价

并小结

教师巡视朗读诗歌,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针对大屏幕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思考,质疑问难,互相交流,开展讨论,共同解决。

仔细研读文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意境,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深意。

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独立完成练习

作业

设置1.背诵课文;2.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基于原诗、合理想象、注意抒情)

思等级评价

(A/B/C/D)

刘占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