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1期・2013年3月 _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J0URNAL 0F 6UIzHOu uNIVERSITy--Art Editi on _Vo1.27 No.1 Mar.2013 明代墓室建筑装饰探析 杨爱国 (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山东济南250011) 摘要:有装饰的明代墓葬已发现有几十座,从浙苏鲁的东部沿海,到甘青地区这样广阔的地域内都有分布;明代墓室建筑装饰在形 式上继承了宋元时期的传统,题材内容上既有继承,也有变化;墓室建筑装饰中与佛教道教相关的内容表明,佛教道教自东汉以来 一直在参与当时的丧葬活动;明代的墓室建筑装饰显示当时民间画家和石刻工匠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3)01-0054—09 关键词:明代;墓室建筑装饰;佛教;道教;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18 一般认为,明代墓室建筑装饰明显衰落,不仅 认识当时人的丧葬观念、风俗习惯、服饰样式、家 具形式与陈设等也极有帮助,进而也有助于我们认 识当时社会的一般状况。 一发现数量少,装饰形式和内容简单,而且艺术水平 也较低,多是承元代墓室建筑装饰的余续,研究古 代墓室装饰时多将其一笔带过…,未见对它的专门 研究。 、明代墓室建筑装饰的考古发现 明代墓室建筑装饰,无论是壁画,还是雕砖或 明代墓室建筑装饰的发现是近60年的事。中华 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装饰的明代墓葬在浙江、江 苏、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重庆、四川、 画像石,发现数量少,题材内容简单,这是不争的 事实。但它在从浙苏鲁的东部沿海,到甘青地区这 样广阔的地域内都有发现,说明它具有顽强的生命 力,而且,除了牡丹、云纹、如意等纹样外,还有 贵州、青海、甘肃、北京等地都有一定数量的发现。 1954年浙江嘉善陶家池的一个土丘上发现平列 券顶的明代砖墓,除一室破坏太甚外,其余3室保存 有数量不等的壁画。④这是最早见诸报道的经过发掘 的明代壁画墓。 生活图景,以及与佛教道教相关的内容,其艺术水 平也非一无可观,因此,对其进行总结、探讨,不 仅对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国古代墓室建筑装饰史有积 极意义,而且对考察明代民间绘画、雕刻的水平, 收稿日期:2012—12—27 作者简介:杨爱国(1963一),男.江苏如东人,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研究方向:考古学。 ①朱伯谦:《浙江嘉善县发现宋墓及带壁画的明墓》,《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1O期。原简报说是墓室四穴,并将其中2室编为7号墓和8号 墓,事实上既然并列起券,就应当是一座墓,所谓四穴应是四室。 54 第1期I 杨爱国I 明代墓宣建筑装饰探析I 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小市镇安怀村洪武三年 龙戏珠、飞凤、如意等图案¨ 。 (1370年)蕲国公康茂才墓为砖石合建的仿木结构上 下两层墓室,下层墓室须弥座式基墙上的墓壁砌成 仿木结构,墙身镶嵌长方形花砖,砖两面浮雕缠枝 牡丹和双垂云纹样,柱与柱之间与斗拱相平处镶嵌 雕有双如意纹的长方形花砖_2 J。江苏南京中央门外 洪武四年(1371年)东胜侯汪兴祖墓为长方形阁楼 式券顶墓。 山东章丘女郎山60号、l5号、l4号墓,墓壁上 重庆市万州区上中坝5号墓为多室石室墓,石材 上刻有花纹图案¨ 。重庆潼南县崇龛镇白沙村梁家 嘴发现一处明代纪年墓群,10座墓葬都是石室墓, 石材上有数量不等的图像和文字 ]。 四川成都凤凰山永乐八年(1410年)蜀王朱椿 长子朱悦燎墓,整个墓葬为砖、石、琉璃合建的地 下宫殿,装饰华丽,雕刻精美 引。平武县古城乡小 坪山的宣德六年至正德七年(143l一1512年)王玺 家族墓地中王玺夫妇墓和王祥夫妇墓都是石室墓, 墓壁上有浅浮雕。王玺夫妇墓雕后施彩,还另有彩 绘;王祥夫妇墓不施彩也无彩绘,王祥墓棺室顶有 线刻藻井一幅。浮雕均系先雕好后,再嵌砌于墓的 东西壁的棺室北壁,内容可分为世俗生活和吉祥福 寿图案 。成都潘家沟某代蜀王及王妃墓内也有画 像石和壁画[2ol。四川东山灌溉渠工地也发现有明代 的画像石壁画墓,只简报了l4号墓_2‘。。成都大梁村 有砖砌的简单家具,仿木结构上有彩绘_3 J。长清明 德庄王朱见漭夫妇墓石质墓门上刻有图像 J。 河北石家庄西北郊陈村弘治六年(1493年)刘 福通夫妇墓有砖雕和壁画 。 河南登封卢店嘉靖年间(1522—1531年)李彪 夫妇墓壁画布局完全采用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形式, 绘堂屋、厢房、女侍、男侍、花卉、太阳、月亮等 图像 j。河南洛阳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方城镇 国太夫人赵氏墓石门正面彩绘对称的门卫 。洛阳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方城镇国将军朱典栉墓石 宣德十年(1435年)蜀僖王朱友 墓_2 、成都白马 寺正统十年(1445年)典服正魏存敬墓 2 、成都潘 家沟弘治九年(1496年)蜀定王次妃王氏砖石合建 墓 』、四川地点不详的蜀王府太监墓石门上也有彩 E25] ;Z=0 门正面雕刻白虎和铺首衔环 。河南郏县前冢王村 万历五年(1577年)韩维邦夫妇墓东西两壁和顶绘 有图案 ]。河南荥阳二十里铺乡瓦屋孙村万历十五 年(1607年)原武温穆王和元配张太妃墓南(前) 壁建有仿庑殿式建筑,东、北、西三壁绘佛画,顶 绘日月星辰 ]。河南获嘉十里铺明代晚期墓绘四仙 鹤、牌位、幔帐、侍女、男僮等图像 。 山西沁县公安局看守所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 大理寺右寺丞张鹏夫妇墓_1 、山西垣曲陈堡村嘉靖 二十四年(1545年)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赵载夫 妇墓n 、山西榆次苏村崇祯五年(1634年)晋裕王 墓[】 等墓的墓门均为砖砌仿木结构门楼,晋裕王墓 的门楼上施彩绘,室内用多色绘云雾。山西永济祁 贵州遵义团溪镇白果村成化十九年(1483年) 播州土司杨辉墓为石建前后室墓,后室门扉、左右 后三壁和顶刻有图案、花卉盆景和圆日 J。 青海西宁南滩明太子少保援辽总兵左都督祁秉 忠墓墓门为门楼式,栏额之下是隶书“百世流芳” 匾额,匾左右有砖浮雕“苏秦望母”和“李林挂 剑”。②后室门木过梁顶部用砖雕成山水,过梁与券顶 间的拱眼用雕砖花封堵 。 甘肃漳县徐家坪汪氏家族墓中的12号墓和15号 墓为明代壁画墓 。 家坡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中议大夫韩楫夫妇墓 为石建仿木结构墓 。 北京明十三陵中的神宗朱翊钧定陵地宫前、中、 后三殿入口处均有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门罩 J。北京 石景山射击场1号明墓为砖石合建墓,墓门为石雕仿 木结构门楼,室内仿四合院用石砌壁龛,龛门上雕 菱花和云纹 。 陕西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庙坡头村26号明秦王 家族墓,墓门门楼为砖雕仿木结构,墓室内的祭台 腰部三壁嵌雕纹砖饰,图案为二龙戏珠、二凤相向 而飞、麒麟等,墓室后部砖砌棺床南壁上嵌砖雕二 ①南京市博物馆:《南京明汪兴祖墓清理简报》,《考古》1972年第4期。需要说明的是,墓室建成仿木结构,旨在象征居室。同时仿木结构的 枋、柱、拱等对墓室也起到了装饰作用,本文将其列入墓室建筑装饰。 ②疑是“季札挂剑”之误。 55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上述几十座有装饰的明墓,除了独立存在的单 座墓葬外,还有是延续多年的墓地,如山东章丘女 郎山元明家族墓、甘肃漳县徐家坪元明汪氏家族墓、 四川平武王玺家族墓等。 二、明代墓室建筑装饰对元代墓室建筑 装饰的继承与发展 元代汉人聚居区,从社会生活层面上来讲,基 本上延续宋代的传统 ,蒙古族的聚居区也在很大 程度上受到宋代文化的影响,在墓室建筑装饰中也 不例外,因此,明代建筑装饰对元代墓室建筑装饰 的继承,实际上也是对宋代以来的传统的继承。 元代砖室墓流行把室内砌成仿木结构建筑,墓 室建筑装饰的题材内容多生活图景和历史故事,也 有少量与道教、佛教有关的图像。如山西屯留康庄 村大德十年(1306年)韩社长夫妇墓。近方形的墓 室内棺床以上的四面墓壁皆砌出柱枋斗拱结构,在 墓壁四角各砌一根立柱,柱上砌出通问阑额,阑额 之上砌出“把头绞项造”斗拱。东、西、北三壁的 结构相同,中间砌有板门,门两侧砌对称的破子棂 窗。仿木结构上有建筑彩绘。南壁墓门上部正中题 “永安”,左侧竖写“至治元年三初四日大葬人孙男 韩口记耳”:墓门左、右两侧对称位置备绘有一门 神,左侧持骨朵门神旁绘有灯檠,灯旁一侍女立于 凳上正在点灯,右侧持骨朵门神后绘一衣架,一侍 女单手扶架站立。北壁门上方题“幽居”,左侧窗户 上题“净幽轩”,右侧窗户上题“清风轩”;门左右 绘双手捧茶男侍;左侧窗旁绘杨香打虎,右侧故事 不明。东壁门上方题“藏春”,左侧窗户上题“菊 轩”,右侧窗户上题“松轩”;门右侧门扇上绘妇人 启门图:左侧立柱与窗间绘老莱子娱亲,左侧窗与 门间绘鲁义姑;门与右侧窗间绘郭巨埋儿,右侧窗 与立柱之间绘曾参;右侧窗下绘牵马男侍;右侧窗 上方的拱眼壁内有长篇题记;左侧窗下方有题记。 西壁门上方题“德秀”,左侧窗户上题“通利轩”, 右侧窗户上题“德正轩”;左侧立柱与窗之间绘孟宗 哭竹,左侧窗与门之间绘蔡顺,门与右侧窗之间绘 刘明达,右侧窗与立柱之间绘董永;左侧窗下绘牵 马男侍;左侧窗上方拱眼壁内题买地券。顶绘莲花 藻井,外围四面坡绘星象,东为太阳,西为月亮, 南为六斗,北为七斗;券顶下部四面绘有各持宝物 56 I第27卷 法器的八仙人物形象:南面左为韩湘子,右为蓝采 和;北面左为铁拐李,右为曹国舅;东面左为汉钟 离,右为吕洞滨;西面左为张果老,右为何仙姑; 四壁与券顶相连处各绘一仙鹤 。这座墓不仅室内 的砌仿木结构,而且用题额的方式把墓室建成地下 的居室,壁画内容则既有生活场景,也有孝子故事 和道教仙人。陕西西安韩森寨元代壁画墓的甬道两 壁绘有散乐图,墓室顶绘莲花藻井、祥云、仙鹤等 图案,四壁绘墓主夫妇、备宴、湖石、修竹、瓶花 等图像 ,生活气氛较浓。山西新绛寨里村至大四 年(1311年)雕砖墓内嵌有杂剧、庖厨、孝子故事、 飞天等图像的雕砖 。 明代墓室建筑装饰继承了元代墓室建筑装饰中 的仿木结构建筑,在砖室壁画墓和画像石墓中都有 这样的墓室,如南京中央门外蕲国公康茂才墓和成 都凤凰山蜀王子朱悦燎墓,前者用砖雕,后者用石 雕和琉璃。 在装饰的题材内容上,明代墓室建筑装饰继承 了元代墓室建筑装饰的家居生活图像和与佛教道教 有关的内容,墓门的题额也被继承下来。如四川平 武小坪山天顺八年(1464年)龙州宣抚司佥事王玺 画像石墓北壁龛后壁雕王玺双手捧笏端坐帐中椅上, 左右各立一男侍,龛外两侧各雕一执扇男侍;东西 两壁最南端各雕一捧笏文官;东西壁龛上层各雕三 幅六飞天,其下为男侍,男侍下雕系有绶带的珍品; 东西壁中龛、北龛外两侧各雕三幅瓶花,东壁自北 向南为灵芝、荷花和牡丹,西壁为灵芝、芍药和芙 蓉;北壁下层和东西壁龛底层雕寿山福海 。再如 河南荥阳二十里铺乡瓦屋孙村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原武温穆王和原配张太妃墓,墓室南壁墙上建 有仿庑殿式建筑;东壁绘释迦佛结跏坐在莲花座上, 头顶一道光带盘旋升上天空,光带中有五人,佛像 下有平台横杆上落有一只小鸟,佛像左边是两排前 来赴会的菩萨、罗汉等,佛像、菩萨上方的的祥云 中有殿堂、亭楼阁和钟等法器,还有仙鹤在高空飞 舞;北壁正中壁龛之上绘释迦牟尼佛结手立于莲花 座上,左右立四只护法灵禽,下方右边绘麒麟,左 边绘大象,还有灵芝、莲花等,最下层是蓝白二色 绘制的水波;西壁绘释迦佛合掌坐在莲花座上,中 间绘笛、鼓、卦板、琵琶、笙、箫、定音锣、秦琴 等乐器,其余画面与东壁基本对称;顶绘日月星辰, 第1期■—_ 杨爱国—■_ 明代墓室建筑装饰探析●■■一 外飞八只仙鹤,与东西壁壁画相连 j。山西永济祁 图 、山西运城西里庄元代壁画墓中的散乐图 等 家坡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中议大夫韩楫夫妇墓 为石砌仿木结构墓,墓门上方额题篆书“永奠玄 台”¨ 。元代壁画墓中出现的瓶花,在明代墓室建筑 中得到继承和发扬,不仅河南登封卢店李彪夫妇壁 画墓中有,四川平武小坪山王玺家族画像石墓地中 在明代壁画墓中亦未见。 以上是从墓室建筑的题材内容上来讲的,从装 饰的形式上看,元代流行的雕砖、壁画到明代还继 承着,但发现的数量明显减少,而元代较少见的画 像石明代反而有相对较多的发现。 更是常见。 最能说明明代墓室建筑装饰对元代墓室建筑装 饰继承的,可能是从元代延续到明代的墓地。如山 东章丘女郎山墓地。该墓地最早的75号壁画墓为北 宋末年,65号墓属金代,70号和71号墓属元代,4 号、14号、15号、16号、60号5座墓属明代 。 这些墓多有仿木结构门楼,自北宋至明初不绝,60 号明墓内虽未砌家具,但彩绘的家具图(图一)明 显继承了两座元墓内砖砌家具的形式。报告者推定5 座明墓集中在明初的数十年之内,年代上也与元墓 相接,由于墓室从圆形改为长方形,加上元墓与明 墓之间有2O多米的间隔,是否属同一家族,不能肯 定。 明代墓室建筑装饰的题材内容在继承元代墓室 建筑装饰的同时,也有新的发展,对联就是其中重 要的一项。在墓门两边题对联在东汉时期似已露端 倪,如陕西绥德延家岔画像石墓墓门左柱刻“惟居 上宽和贵齐殷勤同恩爱述神道喜苗裔”,右柱刻 “览樊姬观列女崇礼让遵大雅贵口口富支子”_3 , 但这一传统在三国以后的墓葬中并没有延续下来, 直到明代才又被人重视,尤以成都为甚。如成都北 门外正德五年(151O年)魏正敬墓石楣上题“寿 域”,墓门题对联“青山绿水千年趣,明月清风万 古春”;后室门题“甲子岁新开寿域,乙丑年大备 工程” 。成都华阳桂溪砖瓦厂27号明墓墓门题 “地接两江,瑞气绵绵千载厚;山连一脉,福泽悠 悠万年长”【3 。除成都外,其他地方的明墓也有题 对联者,如北京射击场4号明墓,该墓用石材建 造,墓门左右题对联:“寿域万年安海渥等添万位, 佳城千载国朝堂粟益千锺”,横额题“一尘不 到” 。 明代墓室建筑装饰在对元代墓室建筑装饰继承 和发展的同时,也舍弃了一些元代墓室建筑的内容, 如元代墓室建筑装饰中流行的孝子故事在明代墓中 至今未见,山西大同齿轮厂元代壁画墓中的隐逸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俗从新石器 时代晚期开始,对地下的建筑、葬具、随葬品越来 越重视,对墓坑和墓室的装饰也在这一趋势的推动 下发展起来的。从三国时期开始,地下墓室的建筑 规模普遍变小,随葬品也开始减少,但装饰并没有 减弱,这一趋势延续到元代。从明代开始,墓室建 筑进一步简约,装饰也进一步简化,而地上的丧礼 则更加复杂 。 三、佛教道教题材与明代佛教道教参 与丧葬活动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不久,就参与了当时 的丧葬礼俗活动,并留下了实物证据,最典型的莫 过于山东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中室檠天柱上南北两 面的背光童子像 和四川乐山麻浩1号墓崖门楣上 的坐佛像 J,四川和陕西等地东汉墓随葬的摇钱树 上也多有佛像 。 与佛教参与丧葬活动差不多同时,道教也开始 参与丧葬活动 J,同样留下了实物证据,最典型的 是东汉墓中随葬的解除瓶 ’ 和画像石上¨4副的道符。 此后佛教和道教从未中断过参与丧葬活动,在 墓室建筑装饰中时有所见。唐贞观五年(631年)李 寿墓甬道口东西两壁绘飞天,石门外绘属吏、内侍, 石门内东壁绘寺院,西壁绘道观 。这是墓室建筑 装饰中佛道内容出现在同一座墓中较早的一例。 明代虽然墓室装饰的题材内容相对简单,与佛 教道教相关的内容仍占相当比例,除了上文提到的 河南荥阳原武温穆王夫妇墓中有佛教图像外,还有 一些墓中有佛教道教题材的图像。如四川成都蜀僖 王墓后殿石门脊顶面自下而上分别刻仙人、龙、凤、 狮、垂兽等图像,后殿中室顶为圆形曼茶罗图,外 围刻以宝瓶、双鱼等佛教八吉祥。有的墓中仅有佛 教内容。如浙江嘉善陶家池明墓第3间墓室内绘有佛 像,四川平武小坪山王祥墓和王玺墓内都雕有飞天 像(图二)。 57 l 79—2O1. [4] 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长清县文物管理所.山东长清县明 德王墓群发掘简报[A].考古学集刊(第11集)[C].北 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221—241. [5] 石家庄市文物保管所.石家庄市郊陈村明代壁画墓清理 简报[J].考古,1983(10). [6]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市文物局.登封卢店明代壁 画墓[J].中原文物,1999(04). [7]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三座伊藩家族墓发掘简报[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04). [8] 河南省郏县文化馆.河南郏县前冢王村明墓发掘简报 [J].考古,1961(02). [9] 郑州市博物馆.荥阳二十里铺明代原武温穆王壁画墓 [J].中原文物,1984(40). [10] 李慧萍.获嘉明代线描壁画墓[J].中原文物,2009 (05). [1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沁县文物馆.沁县明朝张鹏墓[J]. 文物季刊,1992(02). [12] 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垣曲明代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赵 载墓[A].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学会.三晋考 古(四)[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55_557. [13] 郭勇、杨富斗.明晋裕王墓的清理工作[J].文物参考资 料,1956(06). [14] 张国维、李百勤.山西永济祁家坡明代韩楫墓调查简报 [J].文物季刊,1992(01). [15] 肖健一、邵安定、路智勇、孙字娜.西安发现明代秦王家 族墓葬[N].中国文物报,2004—9—22—1. [16]西北大学考古队.重庆市万州区上中坝遗址发掘[J]. 文博,2000(04). [17] 林必忠、刘春鸿.重庆潼南县发现明代纪年墓葬[N].中 国文物报,2005—6—29—1.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成都明墓发 掘队.成都凤凰山明墓[J].考古,1978(05). [19] 四JlI省文管会、绵阳市文化局、平武县文保所.四川平武 明王玺家族墓[J].文物,1989(07). [20] 谢涛.成都发掘锦江区琉璃乡潘家沟村明蜀王及王妃墓 [N].中国文物报,1998—2—22—1. [21]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东山灌溉渠宋代遗址及古墓清理简 报[J].考古,1959(08). [22]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明代蜀僖王陵发掘简报 [J].文物,2002(04). [23]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都白马寺第六号明墓清理简 报[J].文物参考资料,1956(10). [24] 刘雨茂、刘骏、朱章义.成都发现明蜀定王次妃王氏墓 明代墓室建筑装饰探析——一 [N].中国文物报,1999—9—12—1. [25]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古代墓葬清理简况[J].考古,1959 (08). [26] 刘恩元.遵义团溪明播州土司杨辉墓[J].文物,t995 (07). [27] 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宁南滩明祁秉忠墓墓清理情 况[J].文物,1959(11). [28] 甘肃省博物馆、漳县文化馆.甘肃省漳县元代汪世显家 族墓葬・简报之一[J].文物,1982(02). [2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定陵博物馆、北京市文物 工作队.定陵[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8_20. [30]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 心射击场内市政工程考古发掘报告[A].北京市文物 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奥运场馆考古发掘报告 (下)[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75._679. [31] 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5. [3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长治市文物旅游局、长治市博物馆、 屯留县文博馆.山西屯留县康庄工业园元代壁画墓 [J].考古,2009(12). [33]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韩森寨元代壁画墓[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9—32. [34]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新绛寨里村元 墓[J].考古,1966(01). [35] 四川省文管会、绵阳市文化局、平武县文保所.四川平武 明王玺家族墓[J].文物,1989(07). [36] 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绣惠分队.章丘女郎山宋金元明壁 画墓的发掘[A].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青高级公 路章丘工段考古发掘报告集[C].济南:齐鲁书社, 1993:179--201. [37] 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绥德汉代画像石[M].西安:陕西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54. [38] 张茂华.成都地区明墓中的对联文化[J].四川I文物, 2002(04). [39]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石景山区文物管理所.北京射击场 工程考古发掘报告[A].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研 究所.北京奥运场馆考古发掘报告(下)[C].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7:474--674。489. [40] 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元代壁画墓[J].文物季刊,1993 (02). [4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运城西里庄元代壁画墓[J]. 文物,1988(04). [42] 徐吉军.中国丧葬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511. 61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1;1 叫 _一_ [43] 曾昭炳、蒋宝庚、黎忠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 [5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钟祥市博物馆. [M].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 [4J4] 乐山市文化局.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J].考古,1990 (O2). 湖北钟祥明代梁庄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3(05). [56]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香山明太监刘忠墓[J].文物, 1986(09). [45] 罗二虎.陕西城固出土的钱树佛像及其与四川地区的关 [57] 芷江县文物管理所.湖南芷江木油坡明墓群清理报告 [J].江汉考古,1997(02). 呼玉恒.北京市郊明武清侯李伟夫妇墓 [58] 张先得、刘精义、系[J].文物,1998(12);罗二虎.中国西南早期佛像研 究[J].考古,2005(06). 杨爱国.东汉道教参与丧葬礼俗的考古学证据[J].文 史哲,2011(04). 清理简报[J].文物,1979(04). [59] 四川省博物馆、剑阁县文化馆.明兵部尚书赵炳然夫妇 王育成.东汉道符释例[J].考古学报,1991(01). 罗二虎.东汉画像中所见的早期民间道教[J].文艺研 究,2007(02). 合葬墓[J].文物,1982(02). [60] 刘恩元.贵州思南明代张守宗夫妇墓清理简报[J].文 物,1982(08). [61]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六十三回)[M].齐鲁书社, 1991:956,957,988. 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J].文物, 1974(09). 嘉兴县博物馆陆耀华.浙江嘉兴明项氏墓[J].文物, 1982(08). [62] 谢伯阳.全明散曲(第一册)[M].济南:齐鲁书社, 1988:547,613. 无锡市博物馆.江苏无锡青山湾明黄钺家族墓[A].考 古学集刊(第3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205—_217. [6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磁县 湾漳北朝壁画墓[M].科学出版社,2003:199. [64] 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墓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289—301. [52] 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矧夫妇合葬 墓[J].文物,1982(08). [53]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望城县文物管理局.湖南望城 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 [65]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护办公室.河南安阳市宋代韩琦家族墓地[J].考古, 2012(06). 蚂蚁山明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7(12). 北京董四村 [5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京郊发掘团通讯组.[66]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富弼家族墓地[M].中州古籍 出版社,2009:19. 明墓发掘续记——第二号墓[J].文物参考资料,1952 (02). On the Decorations of Burial Chamber in Ming Dynasty YANG Ai--guo (Shandong Carved—stone Art Exhibition Museum,Jinan,Shandong 2500 1 1) Abstract:Dozens of burial grounds of Ming Dynasty with decorations have been unearthed covering areas from Eastern coastal provinces,such as,Zhejiang,Jiangsu and Shandong,to the inland provinces,such as,Gansu and Qinghai. The decorations of burial chambers in Ming Dynasty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n subject with variations.The activities related to Buddhism and Daoism in the decorations of burial chamber demonstrated that Bud— dhism and Daoism have been participating in the burial activities since the Eastern Han Dynasty.Also,the decorations displayed the superb artistic craft of folk artists and stone craftsmen. Keywords:Ming Dynasty:decorations of burial chamber;Buddhism;Daoism;artistic style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