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丸与当归芍药散,均是《金匮要略》治疗妊娠杂病的方剂。在临床上,二方如单独应用,温阳、通脉、补正作用都是很有限的,合用则力强且专,泻中有补,散寒利湿、活血化瘀而不伤正,补正而不留邪,方中桂枝温阳通脉,白术健脾益气,当归养血活血,川芎理气行血,桃仁、丹皮活血化瘀,芍药调营养阴、和肝脾,茯苓,泽泻健脾种水渗湿。笔者应用本合方,治疗由寒凝血瘀,气虚湿滞所致的妇科各种疾病,疗效确切。 1 经期恶风(寒)
患者多为产育后中年妇女.经期延后,少腹胀痛,拒按,恶风寒、自汗、盗汗、下血紫暗或黑血中有块,下血后诸症向愈。
病例介绍 张某,女,45岁,已婚,15年前顺产一女后,一直在月经前即感少腹痛胀,恶风盗汗,有经后期,色紫暗有血块,胃纳尚可,口中和大便常干燥,1次/2~3日,小便通调,舌淡苔白,脉细,辨为气虚寒凝血瘀,用本合方+大黄、土鳖甲、炒山甲等.嘱于月经前三天开始服用至月经干净为止,当月即感较舒服,恶风减,血块减,大便通调,非经期予四物汤加减治疗,第二个周期再用本台方,痊愈。 2 经期失眠
多数患者素有失眠,经期则加重,经期第一二天血量少,甚至仅为一二滴黄色液,后渐多,血紫暗。血块多,舌下静脉增粗、曲张。
病例介绍 林某,女,38岁,失眠12年,经期加重,素经期第一、二天仅为一、二滴黄色液,经期延长,血块多,有排出不畅感,胃纳欠佳,口干苦。二使通调,舌淡胖,苔白,脉细涩,舌下静脉增粗、曲张,辨为寒凝血瘀,血不归经心失所善,神不守舍,用本合方+蒲黄、灵脂,嘱于经期前三天开始服用,至月经干净。未月月经较正常,经后感疲劳,眠特佳,非经期嘱服四物汤加减治疗,第二月再用本合方,当月无血块,量稍多。随访一年,睡眠及月经均正常。 3 腹痛
妇女放置节育环或结扎后腹痛,如表现为寒凝血瘀者,用此合方疗效亦佳。
病例介绍 郭某,33岁,女,已婚,结扎后常觉伤口处疼痛,连及下腹部1年,月经正常,胃纳可,时腹胀。口中和,舌淡苔白,脉弱,患者虽然瘀血征不明显,但因结扎所致,故与“瘀血”有关,用本合方敬剂,痊愈。 4 症瘕
症瘕,与气滞血瘀关系最密切,更与正气不足有关,正如《内经》所谓“壮者气行而已,怯者着而成病”,本合方既祛邪,又扶正,治疗部分妇女“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即中医称之“症瘕”,疗效尚满意。
病例介绍 陈某,女39岁,已婚。自诉:6年前因子宫肌瘤作部分子宫切除,3月前B超示左侧卵巢见一约1.5×2.5×0.4cm液性暗区,诊为“左卵巢囊肿”,患者不愿再次手术,故前来求治,患者左下腹痛,拒按,因体胖故肿块未触及,神疲,面包苍白,纳尚可,口中和,二便通调,舌淡肿,苔白腻,脉细涩,用本合方+莪术、三棱,炒山甲、乳香、没药、煅龙骨、煅牡蛎等。服药一月,“B”超示“液性暗区消失”,患者亦自觉良好。 5 痛经
本合方所治痛经属寒、湿、瘀者,痛多在经前或经期,痛位不移,拒按,月经后期,血色紫暗,有血块,治疗本症多与失笑散合用。
病例介绍 郭某,女,30岁,未婚。月经至第五天即腹刺痛约10年,经多方治疗,症反复,经期约7天,血色紫暗,有血块,每月经期第5天必很痛苦,卧床不起,胃纳尚可,口中和,二便通调,舌淡,脉细涩,应用本合方+失笑散,柴胡等,嘱患者于每月月经前三天开始服药。服至收经为止,当月即止痛,服药三个月,痊愈。 6 闭经
本合方所治闭经患者,多为继发性,或生育后,或少女素体虚弱。初潮后精神紧张,着冷。涉水,或素虚寒、湿滞、血瘀。
病例介绍 杨某,女30岁,已婚,二年前顺产一子后,一直未来月经,面色萎黄,神疲,声怯,时腹胀,胃纳欠佳,晨起口苦,不干,大便少,小便通调,舌紫暗,有瘀斑,苔白腻,脉细涩辨症为脾肾阳虚,寒凝湿滞,血脉不能,故血不得下行.用上合方+熟附子、灵脂,每日一剂,服15剂后,月经通,自觉无异常,第二月月经推迟5天,再服本方10剂,随访半年,月经正常, 7 崩漏
无论崩中或漏下,只要符合上面病机。就大胆应用本合方,许多医家虽诊出血瘀内患。但不敢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殊不知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一味强调止血药物的应用,势必使瘀血更多,出血不止,即使把血止住,也是暂时的,同时,也无法根治。
病例介绍:苏某,女,55岁,已婚,自诉月经出血量多,来势凶猛,有血块约21年,经多方治疗效甚差,经后全身乏力,有时无法行走,声音微弱,有时发出声,常自服西洋参、鱼鳔等,至身体稍正常后,月经又至,如此反复,患者胃纳尚可,腹常胀,口臭,不欲饮,大便带秘结,小便通调,舌淡苔白脉细弱,应用本合方+煅龙骨,煅牡蛎等,经前3天开始服药,日一剂,至月经干净共10剂,当月月经期7天,量较前少,无血块,再用八珍汤治疗,痊愈。 8 小结
桂枝茯苓丸与当归芍药散合用适用于寒凝湿滞血瘀所致妇科各疾病,疗效确切。 活血化瘀为祛邪之法,本合方在治疗妇科各种疾病中,应紧抓其病机,且中病即止。 参 考 文 献
[1]孙继铭.清热解毒药在慢性盆腔炎症中的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