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历史_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爱站旅游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整体构思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见2011版课标P13)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 淝水之战 了解淝水之战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理解 在了解淝水之战概况的基础上分析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 1、运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将本课内容设计为五个密切相关的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将第三目“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作为魏晋以来北方1、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民族交融是建立在交往、交流基础之上的,思想和心理上的水乳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锐不可挡,孝文帝改革正是因为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才获得了成功,并名垂青史。 2、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正确的评价孝文帝,认识到孝文帝改革对促进北方民族交融的巨大作用,并正确看待鲜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问题。 3、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鲜卑族的崛起、北魏统一北方以及北魏的政治状况。 2、知道孝文帝改革。 在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基础上,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民族大交融的背景,第二部分作为本课的总结,概况北方民族交融的重大意义。 3、采用将一个PPT页面在学习北方民族交融史分隔为黑白两部分的方式,利用图片进行胡汉对比,引导学生了解魏晋以来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衣食住行、生产、诗歌、政治等方北方地区的了解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在政治、实的基础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民族理解北方民族交融对中华民 1

民族交融 交融史实。 族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 面的互相影响,理解北方民族交融是这一时代的历史发展趋势。 4、对“淝水之战”一止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水乳交融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五十六个民族间有着血浓于水的设计采取了设计“问题链”的骨肉亲情,从而更加热的方式,层层深入,通过了解战争概况,分析前秦战败原因,理解淝水之战前秦战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之间仍有隔阂,各民族在心理上还没有融为一体,民族交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通过对文本材料的分析了解北魏是一个落后野蛮的民族;通过讲活孝文帝这一历史人物,理解他面对北魏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的目的,最终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深远影响。 6、通过对“交往、交流、交融”三个词语的排序,对本课进行课堂小结,并理解北方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 爱中华民族。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学习北朝的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而本课恰恰是“民族交融”这一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

本课分三目内容:第一目:淝水之战。介绍了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展开淝水之战并大败。第二目:北魏孝文帝改革,介

2

绍了鲜卑族崛起建立北魏,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第三目: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介绍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的各族与汉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及北方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

1、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上学期刚入学不到半年的学生,北朝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讲是太过陌生的东西,如果好一点的学生最多也就是了解“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两个成语而已,甚至他们都不知道这两个成语的出处。因此,针对绝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知识“一无所知”这一特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兴趣问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将本课教学抓住“裤褶服”、“喊败的战役”、“中国靴子”、“神秘的大佛”等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链,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是很有必要的。

2、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教学过程中决定采取以下手段:

(1)针对“北方民族交融”这一知识点,采用图片作为史料,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使学生理解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生产、诗歌、政治等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交融。

(2)针对“淝水之战”,采取设计“问题链”的方式,层层深入,通过了解战争概况,分析前秦战败原因,并在前秦失败的诸多原因中“抽丝剥茧”似的找出前秦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无战斗力”,最终使淝水之战成为一场“被喊败的战役”,这也

3

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民族隔阂的存在,说明民族交融道路漫长。

(3)针对“孝文帝改革”,采取了“讲活一个人”的方式,划分为以下步骤进行:

①在讲述北魏统一北方这一知识点时,以“文本材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北魏统治者面临的五大难题”,使学生认识到鲜卑北魏的野蛮落后,并追问“一个野蛮落后的少数民族凭什么来统治汉族占绝大多数的中原地区?又凭什么来统一天下?”

②介绍孝文帝的成长经历:5岁继位,在祖母辅政下解决了北魏五大难题中的“粮食问题”和“贪污问题”;24岁亲政,面临三大问题,即“都城位置问题”、“文化落后问题”、“野蛮愚昧问题”,通过分析三大问题中孝文帝机智地先解决了“都城位置问题”,从而推动了其他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看到一个机智有远见的孝文帝,从而将这一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教学重、难点】 难点1、淝水之战。 处理方法:

采取了设计“问题链”的方式,层层深入,通过了解战争概况,分析前秦战败原因,并在前秦失败的诸多原因中“抽丝剥茧”似的找出前秦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无战斗力”,最终使淝水之战成为一场“被喊败的战役”,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民族隔阂的存在,说明民族交融道路漫长。 难点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4

处理方法:

(1)整合教材内容。将第三目“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P88第二、三自然段作为魏晋以来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第二部分P89第一自然段作为本课的总结,概况北方民族交融的重大意义。

(2)针对第一部分,设计“问题1、从“流行服饰裤褶服”等入手,分析五胡内迁后我国北方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特征?”采用将一个PPT页面分隔为黑白两部分的方式,利用图片进行胡汉对比,引导学生了解魏晋以来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衣食住行、生产、诗歌、政治等方面的互相影响,理解北方民族交融是这一时代的历史发展趋势。

(3)针对第二部分,设计“问题5、发生在鲜卑族身上的‘象盐溶进水里’一样的变化背后,预示着我国北方的民族交融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呢?”采用通过对“交往、交流、交融”三个词语的排序,对本课进行课堂小结,在本课学习了所有史实的基础上,论从史出,理解北方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处理方法:

采取了“讲活一个人”的方式,划分为以下步骤进行: ①在讲述北魏统一北方这一知识点时,以“文本材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北魏统治者面临的五大难题”,使学生认识到鲜卑北魏的野蛮落后,并追问“一个野蛮落后的少数民族凭什么来统治汉族

5

占绝大多数的中原地区?又凭什么来统一天下?”

②介绍孝文帝的成长经历:5岁继位,在祖母辅政下解决了北魏五大难题中的“粮食问题”和“贪污问题”;24岁亲政,面临三大问题,即“都城位置问题”、“文化落后问题”、“野蛮愚昧问题”,通过分析三大问题中孝文帝机智地先解决了“都城位置问题”,从而推动了其他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看到一个机智有远见的孝文帝,从而将这一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教学方法】

1、调查导入法:采用“姓氏小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通过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目的。

2、材料教学法:教学中针对每一目的相关问题适当的选取材料,引

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合作交流法:教学中根据需要适时的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交流

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板书设计】

6

教学设计

【导入】

姓氏小调查,凡是以下姓氏的同学请起 立,然后数数起立学生的人数,10个班平均 下来,差不多每个班起立人数占总人数的三 分之一,因此得出结论:鲜卑族是三分之一 中国人的祖先。之后与学生谈话交流: 问题一:今天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 个民族中还有鲜卑族吗?(学生:没有)

问题二:鲜卑族今天为什么没有了呢?(学生答案较多) 教师:今天的56个民族中没有了鲜卑族,那是因为鲜卑族已经融合到汉族中来了,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第19课学习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

设计思路:这个导入方案,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热情,引发他们探究鲜卑族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讲授新课】

教师总述: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南北朝....

时期的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朝时期的历史,了解北魏的政治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我们将主要学习以下五个问题:

7

1、从“流行服饰裤褶服”等入手,分析五胡内迁后我国北方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特征?

2、通过一场被“喊败”的战役,透视前秦战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由此又可以看到民族交融的什么特点呢?

3、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分裂之际,凭借“中国靴子”叱咤北方的鲜卑族是个怎样的民族呢?

4、“一尊神秘的大佛”代表的是哪个鲜卑皇帝?在他的统治下鲜卑族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5、发生在鲜卑族身上的“象盐溶进水里”一样的变化背后,预示着我国北方的民族交融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呢?

设计思路:通过教师总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五个问题,让学生对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所初步了解;同时每个问题的设计都体现了一定的悬念,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更好的贯彻教师“问题引领式教学”的教学思想。

PPT展示:1、从“流行服饰裤褶服”等入手,分析五胡内迁后.............................我国北方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特征? ................

PPT展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地图,回顾“五胡内迁”这一知识点,巩固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及位置分布。

教师引导: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在杂居相处中不断地交往交流,那么他们的交往交流都有哪些表现呢?

教师身穿自制的改良版“裤褶服”,从

8

解裤褶服入手,引出下面的谈话。

PPT展示黑白各占一半比例的“胡汉对比”模板,然后再通过这一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杂居相处过程中互相影响的图片和文字加以对比,从而介绍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生产、诗歌、经济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在师生交流谈话的基础上,教师设问:通过我们对上述图片的分析,你们认为这一时期北方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特征?

学生:出现了民族的大交融。教师进一步纠正为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并在大屏幕上展示。

设计思路:通黑白两个色块的鲜明对比,利

用图片的形式,对汉族和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生产、诗歌、政治等方法的交融进行展示,对于初一学生来讲这样的方案更加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过渡:北方民族交融到底还有什么更深入的特点呢?我们通过一场“喊败”了的战役来进一步的学习。

PPT展示:2、通过一场被“喊败”的战役,透视前秦战败的最.............................

9

主要原因是什么?由此又可以看到民族交融的什么特点呢? ..........................

PPT展示“淝水之战前形势图”,引导学生打开课本P86-87,边看书,边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回答老师提出的五个 问题:

(1) 淝水之战的时间是哪年?双方各是 多少军队?

(2) 此战前秦苻坚的目的是什么?他的 出兵得到上下的支持了吗?他说了哪个成语来 表示的信心?

(3) P87“相关史事”中当苻坚到达前线 远望对方军队时为什么会“有所畏惧”呢?由 此出现了哪个成语呢?

(4) P86最后一段,当有人喊“秦兵被 打败了!”时,前秦军队为何会溃不成军呢? 秦军逃跑路上又出现了哪个成语故事呢?

PPT展示这四个问题学生讨论的答案,在 此基础上出示第五个问题,即:

(5)哪些是前秦失败的原因? (学生在PPT展示的前四个问题答案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上下一致反对、苻坚缺乏自信、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无战斗力这三个原因。)

教师进一步追问:在这些原因中,前秦失败的最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可以认识到最主要原因是“强征各族人

10

民当兵无战斗力”这一原因。)

教师再次追问:由这个最主要原因我们又可以看出此时北方民族交融的什么特点呢?这个问题学生其实是解决不了的,这里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总结出如下语言:“从淝水之战中前秦的战败,我们可以看出,各民族之间虽有交往交流,但民族之间仍有隔阂,各民族在心理上还没有融为一体,民族交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设计思路:通过本环节的设计,运用师生互动,谈话交流的方法,充分利用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设计的五个问题的追问下,对淝水之战从概况,到失败原因,再到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最终到最主要原因反映出此时北方民族交融的特征,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抽丝剥茧,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解决了淝水之战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中所反映了民族交融的特征这一难点。

教师过渡:淝水之战后,前秦败退回北方,不久,北方再度陷入分裂状态。

PPT展示:3、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分裂之际, ......................凭借“中国靴子”叱咤北方的鲜卑族是个怎样的 .....................民族呢? ....

PPT展示“中国靴子”——马镫,这是在我国 东北出土,目前保存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世界上最早 的马镫,出土马镫的地点就是当年鲜卑人的发源地。

11

也正是凭借着马镫这一独门武器,鲜卑骑兵成为当 时最强大的战斗部分,结合“北魏骑马俑”图片, 讲述马镫对于提高骑兵战斗力的重大作用,也正因 为如此,欧洲人称这一中国伟大发明为“中国靴子”。

PPT展示“大鲜卑山嘎仙洞”,讲述这是鲜卑人的发源地,并说明此时的鲜卑人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鲜卑人走出了大鲜卑山,并凭借着强大的骑兵队伍,不断南下征伐,并于4世纪后期建立政权——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定都平城,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并由游牧走向农耕,开始了定居生活。 教师过渡:统一北方以后的北魏当然想继续南下,进一步统一中国。然而,摆在北魏皇帝面前的却是一堆大“难题”。

PPT展示文字材料,学生小组合作,概括总结

北魏统治者面临的五大难题:粮食问题、贪污问题、都城位置问题、文化落后问题和野蛮愚昧问题。

设计思路:通过“中国靴子”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五段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训练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文字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师追问并过渡:由这五大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北魏整体上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少数民族,那么“一个如此野蛮落后的少数民族凭什么统治汉族占绝大多数的中原地区?又凭什么统一天下呢?”这些难题如何解决呢?让我们揭开“一尊大佛的神秘面纱”。

12

PPT展示:4、“一尊神秘的大佛”代表的是哪个鲜卑皇帝?在.............................他的统治下鲜卑族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

PPT展示图片“云冈石窟最大的一尊佛像”,并简单介绍云冈石窟佛像的特点是北魏皇帝的脸 刻在云冈石窟的佛像上, 那么这尊最大的佛像是北 魏的哪个皇帝呢?(如果 学生回答不出,就由教师 直接告之,这尊佛像就是 孝文帝。)

孝文帝的一生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

1、5岁继位:祖母培 育,深受汉化。

PPT展示孝文帝及其祖母冯太后的画像,两幅画像中间是北魏面临的五大难题,在介绍孝文帝成长历程中,同时介绍5岁继位,由祖母冯太后,这是一位汉族太后,所以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在祖母辅政时期,通过实行均田制解决了粮食问题,通过实行俸禄制解决了贪污问题。

2、24岁亲政:全盘汉化,锐意改革。

PPT展示在冯太后去世后,摆在孝文帝面前的就只有三大难题了,这三大难题其实可以分为两类,即都城位置问题和落后问题,那么先

13

解决只个难题更好呢?从历史的结局看,睿智的孝文帝选择了先解决都城的位置问题。

PPT展示地图,地图上显示北魏都城平城,并回顾前面的文字材料中提到的都城位置问题,提出问题“孝文帝心目中理想的都城位置是哪里呢?”地图显示“洛阳”,提出问题“你来帮我分析一下,孝文帝为什么愿意选择洛阳作为新的都城?”(师生谈话,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洛阳是多朝古都,拥有深厚先进的汉文化底蕴;粮食产量丰厚,可以解决统一全国的军粮供应问题。如果把一个落后的民族放到一个先进的窝子里,那么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呢?肯定是会被先进文化所同化。

PPT展示孝文帝迁都洛阳图片,教师简单介绍孝文帝迁都的小故事。都城位置问题解决后,再解决落后问题就很简单了,那就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汉化。

PPT展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8第一段,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概括出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学生小组合作,完成PPT上的表格)

学生活动:看PPT上的图片和文字,回答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汉化措施?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教师过渡:然而好景不长,孝文帝英年早逝。 3、33岁驾崩: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教师设问:孝文帝去世后,有人说他的改革

14

使落后的鲜卑族迅速强大先进起来,他是鲜卑族的盖世英雄;也有人说他的改革,导致了鲜卑族的消失,他是鲜卑族的千古罪人。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怎么评价孝文帝呢?(师生谈话,评价孝文帝)

教师总结: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鲜卑族是融入中华民族,并不是消失,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正是一部民族交融的历史。因此,孝文帝应该是盖世英雄。

设计思路:通过讲活孝文帝这个历史人物,活化历史;通过师生谈话,论从史出,评价孝文帝。一件生动的历史事件孝文帝改革被学生接受,一个鲜活的孝文帝呈现在学生面前。

PPT展示:5、发生在鲜卑族身上的“象盐溶进水里”一样的变.............................化背后,预示着我国北方的民族交融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呢? ..........................

学生活动:五胡内迁后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日益增多,如果用“交往、交流、交融”三个词表示胡汉各族之间的关系话,请按照三个词所表示的层次由浅到深排序。最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排序为“各族在交往中,不断进行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达到了思想和心理上的交融”。

教师总结: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是这些号为 “唐人”的新汉人,开创了隋唐王朝朝气蓬勃、活 力迸发的磅礴气度,造就了隋唐文化海纳百川、兼 容并包的开放态势,在中华文明史上谱写了光彩夺 目的篇章。(引自“百度百科”)

15

【课堂小结】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

学情分析

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上学期刚入学不到半年的学生,北朝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讲是太过陌生的东西,如果好一点的学生最多也就是了解“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两个成语而已,甚至他们都不知道这两个成语的出处。因此,针对绝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知识“一无所知”这一特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兴趣问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将本课教学抓住“裤褶服”、“喊败的战役”、“中国靴子”、“神秘的大佛”等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链,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是很有必要的。

2、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教学过程中决定采取以下手段:

(1)针对“北方民族交融”这一知识点,采用图片作为史料,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使学生理解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生产、诗歌、政治等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交融。

(2)针对“淝水之战”,采取设计“问题链”的方式,层层深入,通过了解战争概况,分析前秦战败原因,并在前秦失败的诸多原因中“抽丝剥茧”似的找出前秦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无战斗力”,最终使淝水之战成为一场“被喊败的战役”,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民族隔阂的存在,说明民族交融道路漫长。

16

(3)针对“孝文帝改革”,采取了“讲活一个人”的方式,划分为以下步骤进行:

①在讲述北魏统一北方这一知识点时,以“文本材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北魏统治者面临的五大难题”,使学生认识到鲜卑北魏的野蛮落后,并追问“一个野蛮落后的少数民族凭什么来统治汉族占绝大多数的中原地区?又凭什么来统一天下?”

②介绍孝文帝的成长经历:5岁继位,在祖母辅政下解决了北魏五大难题中的“粮食问题”和“贪污问题”;24岁亲政,面临三大问题,即“都城位置问题”、“文化落后问题”、“野蛮愚昧问题”,通过分析三大问题中孝文帝机智地先解决了“都城位置问题”,从而推动了其他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看到一个机智有远见的孝文帝,从而将这一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效果分析

1、被五个问题深深吸引着的学生们。

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首先要看课堂对于学生的吸引程度。本节课五个引领式的问题设计,环环相扣,悬念横生,问题之间形成了一个“无缝链接”的“问题链”,学生们在课堂被这些引领式的问题深深吸引,让他们听得“欲罢不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当然是

17

一节好课。

2、一节课的知识,一本书的视野,三年的沉淀。

教师在备这节课的过程中,认真阅读了有关本课教学内容的一部著作——多年前我购买的一本书《鲜卑族——三分之一中国人的祖宗》,用这本著作奠基了本课扎实的专业基础,教师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五个悬念迭迭,丝丝入扣的的问题,真正做到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

此外,我在2014年12月曾经讲过旧教材的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当年就对本课有过深入的研究,三年的积累和沉淀,让我对本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才成就了2017版的新教材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并且我自认为教学效果超过了2014年。

3、超大容量的课堂,超额完成的教学目标。

2011版的课标对本课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由此,本课的教学只要将孝文帝改革作为重点和难点即可。

但在本课的实际教学中,我超额完成了课标要求的任务,额外还将“淝水之战”作为难点加以突破,并完成了对孝文帝的人物评价这一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最大限度的达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8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学习北朝的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而本课恰恰是“民族交融”这一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

本课分三目内容:第一目:淝水之战。介绍了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展开淝水之战并大败。第二目:北魏孝文帝改革,介绍了鲜卑族崛起建立北魏,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第三目: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介绍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的各族与汉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及北方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 难点1、淝水之战。 处理方法:

采取了设计“问题链”的方式,层层深入,通过了解战争概况,分析前秦战败原因,并在前秦失败的诸多原因中“抽丝剥茧”似的找出前秦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无战斗力”,最终使淝水之战成为一场“被喊败的战役”,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民族隔阂的存在,说明民族交融道路漫长。 难点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处理方法:

(1)整合教材内容。将第三目“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分为两

19

部分,第一部分P88第二、三自然段作为魏晋以来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第二部分P89第一自然段作为本课的总结,概况北方民族交融的重大意义。

(2)针对第一部分,设计“问题1、从“流行服饰裤褶服”等入手,分析五胡内迁后我国北方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特征?”采用将一个PPT页面分隔为黑白两部分的方式,利用图片进行胡汉对比,引导学生了解魏晋以来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衣食住行、生产、诗歌、政治等方面的互相影响,理解北方民族交融是这一时代的历史发展趋势。

(3)针对第二部分,设计“问题5、发生在鲜卑族身上的‘象盐溶进水里’一样的变化背后,预示着我国北方的民族交融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呢?”采用通过对“交往、交流、交融”三个词语的排序,对本课进行课堂小结,在本课学习了所有史实的基础上,论从史出,理解北方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处理方法:

采取了“讲活一个人”的方式,划分为以下步骤进行: ①在讲述北魏统一北方这一知识点时,以“文本材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北魏统治者面临的五大难题”,使学生认识到鲜卑北魏的野蛮落后,并追问“一个野蛮落后的少数民族凭什么来统治汉族占绝大多数的中原地区?又凭什么来统一天下?”

②介绍孝文帝的成长经历:5岁继位,在祖母辅政下解决了北魏

20

五大难题中的“粮食问题”和“贪污问题”;24岁亲政,面临三大问题,即“都城位置问题”、“文化落后问题”、“野蛮愚昧问题”,通过分析三大问题中孝文帝机智地先解决了“都城位置问题”,从而推动了其他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看到一个机智有远见的孝文帝,从而将这一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评测练习

( )1、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 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 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D 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 )2、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对其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A 更多的少数民族仍从事游牧方式,不会农耕 B 汉族人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 C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

D汉族人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

( )3、三国鼎立以及北魏孝文帝统一北方进行改革说明中国历史的基本特点是:

A 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 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4、材料一:见右图。

(1)请在右图方框内填上我国古代一次人口 迁徙的名称。

材料二: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 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 俗,信为甚难。崤函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2)材料二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迁都。“魏主“是谁?他后来把都城迁到了哪里?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

21

北民南迁

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3)材料三反映了“魏主”的哪些改革措施?

(4)结合所学回答,这次改革有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

1、B 2、A 3、C 4、(1)五胡内迁 (2)魏主:孝文帝; 都城:洛阳。

(3)措施:改汉姓;讲汉语。

(4)影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后反思

1、环环相扣的问题引领式的教学模式深入学生喜爱。 近来流行的板块式教学模式,虽然使得教学设计更加华丽,但也难免使很多教师陷入了为了板块而板块的误区,出现了诸如生搬硬套地将一课硬分成三个板块、板块的名称哗众取宠等问题。针对这些现象,近两年的教学中,我探索了“问题引领式”教学,而且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在学生中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本课就将教学内容运用五个

22

问题加以引领,这五个问题环环相扣,设置了悬念,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五个问题是:

(1)从“流行服饰裤褶服”等入手,分析五胡内迁后我国北方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特征?

(2)通过一场被“喊败”的战役,透视前秦战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由此又可以看到民族交融的什么特点呢?

(3)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分裂之际,凭借“中国靴子”叱咤北方的鲜卑族是个怎样的民族呢?

(4)“一尊神秘的大佛”代表的是哪个鲜卑皇帝?在他的统治下鲜卑族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5)发生在鲜卑族身上的“象盐溶进水里”一样的变化背后,预示着我国北方的民族交融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呢?

五大问题中亮点频出,“裤褶服”、“喊败的战役”、“中国靴子”、“神秘的大佛”等词语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了。

2、以北方民族交融为教学主线,将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并最终梳理出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

(1)整合教材内容。将第三目“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P88第二、三自然段作为魏晋以来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第二部分P89第一自然段作为本课的总结,概况北方民族交融的重大意义。

(2)梳理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即:

① 魏晋以来的“五胡内迁”,促进了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

23

交往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融。

② “淝水之战”前秦的失败,证明民族之间仍有隔阂,各民族在心理上还没有融为一体,民族交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③ “孝文帝改革”,通过“汉化”的方式,推动了落后的鲜卑族的先进化,潜移默化地使鲜卑族与汉族在思想、心理上逐渐融为一体,从而将北方民族交融推向顶峰,最终使“秦汉时期的”“汉人”转身为号为“唐人”的“隋唐新汉人”,从而开创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隋唐新时代,使隋唐时期的中国成为“世界性帝国”,在世界舞台上产生在重大影响。

3、本课最大的突破是解决了“淝水之战”与北方民族交融的关系。旧教材是将“淝水之战”放在“东晋南朝以及江南开发”一课的,而新教材则将之放在了北朝,这是新旧教材的一个重大的变化。也是困扰很多历史老师的一个难题。

其实将这一知识点放在哪里讲都是可以的,如果放在东晋南朝,则是站在东晋的角度,重点认识淝水之战后南方稳定,促进江南开发;如果放在北朝,则是站在前秦的角度,将淝水之战前秦一方置身于北方民族交融的大背景之下,通过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此时的北方虽有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但民族隔阂依然存在,各民族并没有达到思想和心理上的水乳交融,民族交融还会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4、本课的亮点有两处:

(1)对“淝水之战”一目的教学设计,采取了设计“问题链”

24

的方式,层层深入,通过了解战争概况,分析前秦战败原因,并在前秦失败的诸多原因中“抽丝剥茧”似的找出前秦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无战斗力”,最终使淝水之战成为一场“被喊败的战役”,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民族隔阂的存在,说明民族交融道路漫长。这样的教学设计,依托课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省时省力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我十分得意。

(2)对“孝文帝改革”一目的教学设计,采取了“讲活一个人”的方式,划分为以下步骤进行:

①在讲述北魏统一北方这一知识点时,以“文本材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北魏统治者面临的五大难题”,使学生认识到鲜卑北魏的野蛮落后,并追问“一个野蛮落后的少数民族凭什么来统治汉族占绝大多数的中原地区?又凭什么来统一天下?”

②介绍孝文帝的成长经历:5岁继位,在祖母辅政下解决了北魏五大难题中的“粮食问题”和“贪污问题”;24岁亲政,面临三大问题,即“都城位置问题”、“文化落后问题”、“野蛮愚昧问题”,通过分析三大问题中孝文帝机智地先解决了“都城位置问题”,从而推动了其他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看到一个机智有远见的孝文帝,从而将这一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25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见2011版课标P13) 二、依据课标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 淝水之战 了解淝水之战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理解 在了解淝水之战概况的基础上分析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 1、运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将本课内容设计为五个密切相关的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将第三目“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作为魏晋以来北方1、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民族交融是建立在交往、交流基础之上的,思想和心理上的水乳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锐不可挡,孝文帝改革正是因为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才获得了成功,并名垂青史。 2、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正确的评价孝文帝,认识到孝文帝改革对促进北方民族交融的巨大作用,并正确看待鲜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问题。 3、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水乳交融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五十六个民族间有着血浓于水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鲜卑族的崛起、北魏统一北方以及北魏的政治状况。 2、知道孝文帝改革。 在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基础上,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民族大交融的背景,第二部分作为本课的总结,概况北方民族交融的重大意义。 3、采用将一个PPT页面在学习北方民族交融史分隔为黑白两部分的方式,利用图片进行胡汉对比,引导学生了解魏晋以来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衣食住行、生产、诗歌、政治等方面的互相影响,理解北方民族交融是这一时代的历史发展趋势。 4、对“淝水之战”一止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了解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在政治、实的基础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民族交融史实。 理解北方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 的设计采取了设计“问题链”的骨肉亲情,从而更加热的方式,层层深入,通过了解战争概况,分析前秦战败原因,理解淝水之战前秦战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之间仍爱中华民族。 26

有隔阂,各民族在心理上还没有融为一体,民族交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通过对文本材料的分析了解北魏是一个落后野蛮的民族;通过讲活孝文帝这一历史人物,理解他面对北魏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的目的,最终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深远影响。 6、通过对“交往、交流、交融”三个词语的排序,对本课进行课堂小结,并理解北方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