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2009年第49卷第l 1期 错构瘤为桑椹形,炎性为散在形,恶性为点状;脂肪限于良性 结节;按病理表现,良性结节一般不发生坏死,密度较均匀一 浓,远端则变细消失;良性结节一般多为粗长毛刺。胸膜尾 征(即兔耳征、胸膜凹陷征)是从结节外缘走向胸膜的三角 形线条影,由脏层胸膜经增厚回缩的小叶间隔被牵向结节所 致,是病变对胸膜的浸润表现。胸膜尾征在恶性结节显示率 为80.7%,而高分辨螺旋cT的正确诊断率为85.0%。另 致,恶性结节因生长速度、分化不一,高分辨图像上其密度混 杂不均,内可见小泡样低密度区、空洞及坏死。②形态及边 缘特征:此反应病变生长速度及与周围肺组织的关系,主要 表现为分叶及毛刺,分叶系病灶各生长方向速度不均匀或受 到支气管、血管阻断所形成,良性结节虽可出现分叶,但一般 为浅分叶,并不形成深入切迹;还可显示仅见于周围小肺癌 外,肺癌与炎性假瘤的强化程度明显高于结核瘤与错构瘤, 且有明显强化峰值,容易鉴别;而肺癌与炎性假瘤强化程度 相当,不易鉴别,但运用动态扫描,两者强化峰值及持续时间 不同有助于鉴别。 的细小分叶征象。毛刺是结缔组织增生引起的纤维性线条 影或肿瘤向邻近支气管、淋巴管、血管鞘浸润所形成的放射 影,恶性结节毛刺较长,粗细不均,数目较少,可有扭曲,并且 细毛刺数目较多,短而直,围绕肿瘤呈放射状排列,近段粗而 总之,高分辨螺旋cT扫描可提高sPN的定性诊断,为 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收稿日期:2O09 1—19) 阑尾黏液囊肿6例诊治分析 段友良 。张娟 (1山东省交通医院,山东济南25o031;2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l992—2008年,我院共收治6例阑尾黏液囊肿患者,均 经病理检查证实,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6例阑尾黏液囊肿患者,男3例,女3 例;年龄28—7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6 h~l a,均有腹痛、 黏液瘤指分泌黏液的细胞接种在腹膜表面,形成黏液样结 节,是一种更为少见的疾病,多认为由阑尾或卵巢黏液囊肿 破裂所致。由于这些细胞具有无限生长的特征,所以腹膜假 性黏液瘤应被认为是恶性肿瘤。 消化道造影、B超、cT及MRI有助于阑尾黏液囊肿和腹 腹部包块,发热3例;4例血白细胞计数增高(11.2—21.O) ×10 /L。术前B超均发现阑尾或回盲部肿物,4例行cT检 膜假性黏液瘤的诊断。其中B超和cT是首选。本病钡餐 灌肠主要表现为阑尾不显影,回肠末端段与盲肠间距增大形 成较大夹角,形态固定,盲肠内侧壁和(或)回肠末外侧壁弧 形压迹,加压后更明显。B超检查可见回盲部囊性肿块,包 膜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匀,透声差,有密集点状回声。并发腹 查见盲肠部囊肿,1例行钡灌肠检查见回盲部受压变形,l 例行MRI检查有特征性表现。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4 例,腹部包块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3例阑尾囊肿 位于阑尾远端且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者行单纯阑尾切除术;1 例阑尾囊肿较大且位于阑尾近端者行回盲部切除术;l例 术中标本快速病理诊断为阑尾黏液腺癌而行右半结肠切除 术,并术中5一Fu溶液腹腔内保留;l例术巾发现阑尾囊肿 破裂并腹腔内少量无色胶样液体,侧腹膜有黏液种植,疑为 腹膜假性黏液瘤而行减负手术:切除右半结肠、大网膜,大 量生理盐水灌洗腹腔,并予5.Fu溶液保留于腹腔内,术后 病理诊断为阑尾黏液性腺瘤 术后病理诊断为阑尾黏液囊 肿5例(其中1例并发腹膜假性黏液瘤),阑尾黏液腺癌1 例。6例均获6个月一7 a随访,4例单纯阑尾黏液囊肿患 者均长期无瘤存活,l例并发腹膜假性黏液瘤者随访2 a无 膜假性黏液瘤时,可探及非移动回声的腹水、多发的胶冻样 囊肿或腹水中存在分隔。cT不仅能观察阑尾黏液性囊肿病 变特征,还能观察其与周围器官的解削关系,主要表现:①阑 尾增大,在右下腹盲肠周围出现圆形、椭圆形或管状囊性低 密度或软组织密度包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包块直径最大 达26 cm;②囊壁可有钙化(6.2%一17.4%);③包块周围肠 系膜脂肪清晰,密度无增高;④增强扫描大部分包块无增强, 少部分囊壁有轻度环状增强,包块越大强化越明显;⑤盲肠 腔可受压、变形,但盲肠壁无水肿增厚。阑尾黏液腺癌cT 表现为右下腹阑尾区密度不均匀肿块,内有或大或小囊性低 瘤存活、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1洌阑尾黏液腺癌随访至 2008年l2月无复发。 讨论:阑尾黏液囊肿较为少见,病冈尚不清楚,一般认为 是阑尾根部凼慢性炎症而梗阻,阑尾黏膜的成熟细胞分泌大 量黏液积聚于腔内形成 文献报道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 密度区,边缘不规则,周围脂肪层模糊,可推压或侵犯肓肠, 盲肠壁增厚、僵硬,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增强,有时可见壁结 节。阑尾黏液性囊肿MRJ典型表现:①病变位于右下腹,冠 状面位于髂肌和腰大肌形成的“V”形问隙内,与盲肠关系密 切;可位于盲肠内F方或后下疗,盲肠呈外压改变;②呈均匀 :3,本组男女各3例 本病症状及病史均不典型,主要表现 为腹痛、腹部包块等,囊肿合并感染或囊肿发生扭转时吖出 长Tl、长1、2信号;③擘薄H均匀,信号与肠管壁干J1似,以 T2w1显示较明显,因1、2Wl囊 容物和囊外脂肪信号均较 现右卜腹急性腹痛伴发热,很难卜了急性 尾炎筘别..本组均 有腹痛病史.查体发现腹部包块4例.发热3倒 腹膜似性 高,与囊壁形成较好对比,T】w1袭内容物信号低,与囊壁对 比差而难于 示;④肿块于横断面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矢状 97 山东医药2009年第49卷第ll期 或冠状面显示呈“葫芦”状及长管状,末端可呈锥形变细,整 以5一Fu冲洗;标本要及时送冰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证实或 体似桃尖样.称之“桃尖”征,系阑尾末端含黏液而未囊变, 怀疑阑尾黏液腺癌者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关腹前以5.Fu冲 整体形态以矢状及冠状面显示为佳;⑤边界清楚 其中①、 洗腹腔;术中发现囊肿破裂、腹腔内有胶冻状黏液腹水并腹 ②、④是特征性表现,尤其是“桃尖”征具有重要价值。本组 腔内有黏液种植时,应行减负手术,尽可能清除腹腔积液,切 6例各项检查均与上述描述相符。 除右半结肠、大网膜,对双侧卵巢受侵及的妇女可切除双侧 手术是治疗阑尾黏液囊肿惟一有效的方法,囊肿位于阑 卵巢,关腹前大量生理盐水、5一Fu冲洗腹腔,并予5一Fu保留 尾远端并与周围无粘连者可行单纯阑尾切除术;囊肿位于阑 腹腔。 尾近端、较大并粘连,或侵及周围盲肠、结肠者行回盲部切除 (收稿日期:2Oo9_o1 06) 术。术中要注意保护腹腔,囊肿破裂时要及时吸净囊液,并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不同体位转换方法对患者 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谷巧月 (聊城市人民医院,山东聊城252o0O) 2oo7年7~l2月,我们对3O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 法进行,即同时放平双侧下肢;观察组则先改为头低足高 者于术后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体位转换(改截石位为水平仰 15。体位,将一侧下肢缓慢放平,轻拍小腿肌肉,做被动屈膝 卧位),并观察了其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运动,观察3~5 rI1in,BP、HR无明显改变后同法放平另一肢 临床资料:同期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30例,年龄68 体,适当按摩下肢肌肉丰富部位。观察两组术后截石位及改 —80岁(平均72岁),体质量45.5~76.0 kg(平均60.7 水平仰卧位后1、3、5、lO min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疾病分级Ⅱ级。均行经尿道 (DBP)、HR、中心静脉压(cVP)。采用sPSsl2。O软件进行 前列腺电切术,手术时间(90±4JD)“・in,术中出血量(2o0± 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 lo0)Inl,输液量为(8±0.7)rl min。术毕将患者随机分为 验水准 =O.05。结果:两组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其一般资料及手术情况具有可比 见表l。 性。自膀胱截石位转换为水平仰卧位时,对照组按照传统方 讨论:直立位可看作人的“正常生理状态”,并以此种状 表1两组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 注:与对照}Il比较, ,J<O.O5,一P<0.O1;与故石位比较, P<0.05, P<0.01 态与外界环境保持 衡 1939年(:aJ1non把这种活动着的牛 本结果显示,体位改变后对照组sBP、DBP、cVP较观察 理过程所形成的平衡称之为“内稳态(IIomeostasis)”。截 组及体位改变前明显下降,心率增快。町能机制为同时放平 位是 双腿抬高十心脏平m】,脚部u三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 双1 肢可使大量血液瞬问移向 肢,造成有效循环粗量锐 急剧增加,加之硬膜外麻酐后呼吸肌、骨胳叽张力下降.心肌 减 本文观察组体位转换}j =』后各叫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 收缩力及血管舒缩运动等受到一定程度抑制,血液循环受到 改变,可能饥制为先缓慢放平一f{J!lj下肢能使心血管系统在 明显影响。前列腺增生多发牛丁老年人,其心血管系统对a. 短时问内有一定的代偿适应过程,改变 一侧下肢体位时循 肾J 腺素反 性降低,对异常Inl液动力学改变不能迅速有效 环系统已调到・个新的平衡点。另外,及时补充液体丢失量 地代偿,可引起严重心脑血管意外.圮其在进行体佗转换口l』l 刈_丁稳定忠哲冈俸位改变所引起的血压改变有益 9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