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 编制 使用高 一( )班 第 组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1.鉴赏本文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的情思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积累“是”“遗”“下”“之”“乎”等文言实词、虚词。
4.背诵这篇课文
【学习重点】掌握本文的字、词、句常识,能够把本文比较准确地译成现代文。 课前预习学案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里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态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后被误读为“赤壁”。进而认为是赤壁古战场的遗址。本文题目中的赤壁,即苏轼所游黄州赤鼻矶。实际上,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当在现在的湖北蒲圻。
本文题目采用了传统的赋的形式,但和传统赋体相比,有较大区别。传统赋体是中国文学中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源于楚辞,流行于两汉,形式上注重铺叙,句式讲究对称,善用排比和对偶,语言华美,文笔绚丽。本文是一篇抒情性的散体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汲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传统赋体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情和散文的透辟理念,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赋”的特点。
2.作者与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金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幼年时,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仁宗嘉佑二年(1035)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他一生在政治上遭遇坎坷,入朝任职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历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神宗元丰二年,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被捕遂除黄州,在黄州生活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不得签书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在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元佑元年(1086),哲宗即位,起用反对新法的司马光为相,苏轼再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但又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出职杭州。哲宗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又得势,苏轼再遭打击,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今广东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还,次年病故于常州。谥号文忠。
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因遣郁闷,于是年秋冬两次游览赤鼻矶,借地抒情,怀古感今,相继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传世名篇。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诗风,与辛弃疾
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造诣。有诗文集《东坡全集》等。 【课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壬戌( ) 举酒属客( ) 窈窕( ) .....桂棹( ) 溯流光( ) 倚歌而和( ) ....袅袅( ) 嫠妇( ) 斗牛( ) ....
愀然( ) 相缪( ) 舳舻( ) 酾酒( ) 横槊 ( ) ...... 渔樵.
( ) 扣舷.( ) 麋.鹿( ) 扁.舟( ) 江渚.( ) 洞箫.( ) 蜉蝣..( ) 幽壑.( ) 旌.
旗( 一粟.( ) 无尽藏.( ) 肴.核( ) 相与枕藉.( ) 冯.虚 ( ) 更酌.( ) 2.下列各句中都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輮使之然也 B. ①山川相繆,郁乎苍苍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①虽一毫而莫取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①举匏樽以相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3. 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
⑴七月既望. ⑵举酒属.客 ⑶纵一苇之所如. ⑷白露横.江 ⑸山川相.繆 ⑹倚歌而和.之 ⑺正襟危.坐 ⑻固.一世之雄也 4.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
①纵一叶之所如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扣舷而歌之 ④苟非吾之所有 于
匏.尊( ) ) ①游于赤壁之下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托遗响于悲风 其
①而不知其所止 ②其声呜呜然 ③何为其然也 ④方其破荆州 而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耳得之而为声 ④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5.填 空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大体上经历了 、
、 、 、 等几个发展阶段。在特点 上,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借景抒情, 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 它的写作特点。
合作探究学案
【学法指导】先借助工具书、课外资料或者同学合作,试着串通课文大意,然后逐段探究。 【阅读思考】
1. 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3.课文第三段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4.课文第四段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5.课文结尾段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句中可以看出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6-14题。 (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 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6.找出文段中写景的句子,它们有何特点?如何理解月亮的“徘徊”?
7.作者用哪几句话写出了自己在观赏这些美景后的什么感受?
(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苍 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 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 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 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8.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 ①②⑦⑧/ ③④⑥/ ⑤ B. ②⑦⑧/ ①③⑤⑥/ ④ C. ①③④⑥/ ②⑦⑧/ ⑤ D. ②④⑥/ ①③⑦⑧/ ⑤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A. 终葬于先人之北,然后惟其所愿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
C.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10.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 . 托遗响于悲风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 君欲何往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1.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 顺流而东也 ..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1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又何羡乎
A. 客有吹洞箫者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 而今安在哉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3.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
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 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
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 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于建功立业
的豪情。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⑶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综合理解】 1.文章结构梳理
清风徐来 白露 遗世独立 游 月出
水波不兴 水光 羽化登仙 写景 乐
怨 慕 赤 乐 歌 箫声
泣 诉
壁 苏子 客 孟德 哀吾生之须臾 悲 问 而今安在哉 抒情
愀然 答 周郎 羡长江之无穷 赋
水 逝者如斯 变:天地不能一瞬 清风 议论 喜 月 盈虚者如彼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明月
喜笑 更酌 狼藉 枕藉
2.本文主题思想的概括
本文记叙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叹,再到他虽身处逆境却乐观旷达的情绪变化及其生活态度。
3.本文的写作特点
⑴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 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⑵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 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⑶“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赤壁赋》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hú)泉源”, 喷薄而出。与赋讲究的整齐对偶不同(参考“题目解说”部分),它的抒写更 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全是散句,参差错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 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全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 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课后巩固学案 [本学案赋分6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3分] A.窈窕 遗世独立 枉费心机 逝者如斯 B.作秀 既往不究 优柔寡断 沧海一栗 C.坐落 心照不宣 迫不及待 舳舻千里 D.传诵 清风明月 倚歌而和 正襟危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子愀然:由忧变喜的样子 B.杯盘狼藉:凌乱 .... 正襟危坐:威 相与枕藉:枕着 垫着 ... C.山川相繆:盘绕 D.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 吾与子之所共适:到 往 知不可乎骤得:忽然得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3分] A.寄蜉蝣于天地 B.羡长江之无穷 .. C.托遗响于悲风 D.侣鱼虾而友麋鹿. ..
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不知东方之既白 ②耳得之而为声 ..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月出于东山之上 .. A.①② 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5.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谥号文忠,其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B.“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苏门四学士”指北 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cháo)补之和张耒(lěi),他们都出与 苏轼门下,且诗文成就极高。
C.“唐宋八大家”指唐宋时期的八个散文作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范仲淹。
D.赋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 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苏轼的《前赤 壁赋》等。 6.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3分]
A.我期中考试失败了,但老师对我不绝如缕的信任让我对下一次考试充满了 信心。 .... B.桥边的杨柳下有人在吹箫,箫声如泣如诉,过往行人都为之动容。 ....
C.这次演出成功不能说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只是沧海一粟,非常渺小,成 功是我们伟大的集....体的功劳。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好好地珍惜时光。 ....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解释不安全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B.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 ..
C.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星宿名,“斗”音dǒu 今义:一种体育活 动名称,“斗”音d..
òu)
D.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文中指内心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 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指美貌的女子)
8.辨析填写下列多义词的用法和意义[12分]
扣舷而歌.之( ) 举酒属.客( ) 歌 歌.曰:桂棹兮兰桨( ) 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 倚歌.而和之(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纵一苇之所如. (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如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困 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岁饥民困.( ) 海内晏如.( ) 昨夜困.乎( ) 9.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的类别和词义填写完整[8分] ⑴歌.
窈窕之章(名词动用,吟诵) ⑵正.襟危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⑶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动用, ) ⑷乌鹊南.
飞( , ) ⑸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使……舞, ) ⑹侣.鱼虾而友.麋鹿( , 以……为侣, ) ⑺不知东方之既白. ( ,显出白色) ⑻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10.判定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别[7分]
例如:①固一世之雄也。(译作:真是一代英雄。判断句)
②何为其然也?(应为“为何其然也?”靠介词“为”把宾语“何”前 作:为什么要这样子呢?)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作: 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译作:月亮在东山之上 语后置句)
⑴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⑵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⑶ 而今安在哉 ⑷ 而又何羡乎 ⑸ 客有吹洞箫者
置的句子。译蚯蚓没有锋升起。介宾短 ⑹ 凌万顷之茫然 ⑺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后 赤 壁 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明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gǔ)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豋舟,放乎中流,听其所之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 顾而乐之 B.顾安所得酒乎 C.四顾寂寥 D.道士顾笑 ....12.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歌相答——一边走一边唱,互相酬答。 B.凛乎其不可留也——感到害怕,不敢停留。 C.如此良夜何——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D.听其所之而休焉——随它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13.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因“客去”而感到孤寂的作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14.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一句,既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 人世沧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 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虚无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