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破坏与重建:浅析黑死病对欧洲经济走向的影响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破坏与重建:浅析黑死病对欧洲经济走向的影响
现代经济信息

破坏与重建:浅析黑死病对欧洲经济走向的影响

李嘉玥 东北师范大学纽瓦克学院

摘要:黑死病,又名鼠疫。根据文献记载,该病症在世界历史范围内一共有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爆发,其中1347年—1351年欧洲的疫情最为严重。与此同时,这也对中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每个国家而言,黑死病无疑是一场浩劫,人们在感叹它巨大的破坏力之余,也需要关注到它对于处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经济发展方式所进行的破坏与重建。本文意在探讨黑死病的爆发对于欧洲经济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以期通过历史视角更好地为经济转型乃至发展寻求合理的解读与阐释。

关键词:欧洲;黑死病;经济转型;中世纪;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K5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5-0006-02

1346年,黑死病已在乌克兰的悄然盛行。次年,随着热那亚

人的传播,黑死病出现在意大利西西里,连被海峡阻挡的不列颠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也未幸免于难,形成了席卷欧洲的局面。由于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所以对于病患的治疗多采用放血的治疗方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收效甚微,欧洲人口呈现出锐减的局面。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人口死于这场恐怖的疾病“狂欢”之中,导致了大片耕地荒芜;劳动力数量下滑等等情况,最终对欧洲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短期经济影响上来看,顺着黑海航道蔓延至意大利的黑死病使得各国人民如同惊弓之鸟,欧洲各国之间人口的流动成为了黑死病快速入侵的原因之一,断绝海上贸易以避免外来船只入港成为了当时的必然选择。后来的事实证明:黑死病的传播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作为权宜之计的断绝经贸只不过是杯水车薪。一时间,在一定时期的繁荣之上的进出口贸易不得已搁置下来,直至后期黑死病逐渐消退,进出口贸易才渐渐恢复。实际上,在黑死病爆发之前,进出口贸易为各国之间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商品,也促进了国家间经济的发展,对欧洲各国的财政收入做出了贡献,而贸易搁置期间则限制了政府间财政收入增长。

而从长期经济影响的视角观察全局,我们不难发现:黑死病导致了欧洲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使得欧洲的生产力水平急剧下滑。在黑死病爆发之前,庄园经济作为欧洲主要的生产模式之一,佃农身份低微,整日为庄园主劳作却无法保障温饱;而黑死病爆发之后,劳动力的缺失使得劳动力价值提高。此时的佃农拥有了与庄园主谈判的资本,即:土地的荒芜与劳动人口的急剧降低对庄园主财富积累造成的阻碍,他们利用其资本为自己谋求更高的工资薪金与更好的福利待遇,农民可以用更加低廉的租金获得土地使用权,农民的耕地使用范围大大增加,农产品定价受市场的影响变大,农业生产也开始以市场为导向,出现了市场经济的雏形。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生产有利于促进城镇和农村之间的贸易流通,使得欧洲财富进行了再次分配,城村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即使是到了16世纪以后,劳动力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农民待遇相较于黑死病爆发之前仍然有所提高,庄园经济也由此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在1930年,波斯坦就根据相关经济学原理,以及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人口理论,将黑死病看作是中世纪末期经济和社会变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把“人口和资源理解为左右中世纪经济变化的核心因子”,经济会随着人口的收缩而扩张,创造了一个试图突破地方多样性的宏观解释体系。①可以作为这个推论依据的是根据学者Maddison的估计,1500年~1700年的两百年内,西欧的人均收入平均提高了30%左右,文中以黑死病患者比例接近四成的英格兰农民的收入为例,分析当时农民收入的变化,如图1所示:

通过分析数据②,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1359年之前的农民工资有一个爆发性的增长阶段,在1409至1459年间到达最高值后又快速下降,但仍属于客观的增长。由此,我们

可以推断:黑死病爆发后农民的收入水平要远高于爆发之前,即便是黑死病对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但农民收入仍旧处在更高阶段。

另一方面,在黑死病的冲击下,劳动力素质不断降低,生产效率相较往期下滑,农业生产遇冷,手工业停滞几近消亡,使得欧洲经济发展遭遇巨大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欧洲最初的资本家们开始积极寻求节省人力的新技术,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欧洲饱经沧桑的土地上顽强的生长。劳动力的锐减导致其成本上升,各个工厂也更倾向于增加在科技上的投入,对于新兴科技的普及产生了正向的推动作用。相比较于传统的劳动力低廉的带来的人口优势,技术优势显然更有竞争力。同一时期的中国仍然专注于传统的人口优势,虽然在短期内对于经济增长起到了有利的促进作用,但无疑给长期的社会发展留下了隐患。人口转型理论阐述了:“人口红利”期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并不能为经济发展带来长期的优势,人口红利产生的原因是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而这两个因素也会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而增加了社会保障的支出。技术优势和人口优势,显然是前者可以为经济提供更加长期的推动力。随着黑死病爆发而消失的人口优势催促着人们寻求技术的发展。纵观全球经济发展,欧洲在此时已经抢占了经济转型的先机。

黑死病大规模的爆发之后,一部分人由于继承他人遗产突然间获得大量财富,但却惮于病魔,唯恐到手的财富流于他人之手。因此,享乐主义之风一时在欧洲盛行,超前消费的观念影响到当时社会的中下层人民,手工业和奢侈品产业在此阶段出现了好转和发展,商人们也趁此机会积累财富,为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储蓄了原始资本。土地的三权即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状态在长达数百年的博弈中逐渐转化到农民阶层手里,他们作为农业生产的实践者,黑死病之前这一进程在缓慢地进行着,黑死病后劳动力锐

图1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6

宏观经济

减,领主不得不向佃户求援——租种自己的耕地,以保证其地租、庄园法庭罚金等多方利益,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③,原始资本的积累和契约精神的发展为经济增长之后的社会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黑死病肆虐之前,中下层人民受到农奴制的制约,手中所掌握的资本并不可观,因此更为注重于长期投资,导致社会购买力普遍不强。黑死病带走了一部分欧洲贵族阶层的生命,原本由贵族阶层把控的经济被迫逐渐的分散到中下层人民手中,再被早期资本家和商人进行财富的集中,这一财富的流转为资本家们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黑死病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死亡人数之多,堪称空前绝后,这场天灾带给欧洲的悲惨后果,成为中世纪黑暗的另一个写照,并由此引发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和医药卫生的危机,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可以说黑死病是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医学革命等一系列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历史事件的远因④。当下的学界对于欧洲黑死病的关注较多集中于医学和历史层面,而从经济学考虑这场快速席卷欧洲的噩梦,会发现它在带走欧洲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

上接(第2页)

同时,也破坏了欧洲原有的经济生态。黑死病肆虐过后的欧洲如亟待重建的断壁残垣,这破坏和重建的过程虽痛苦不堪,但是客观上为欧洲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推动着欧洲经济进入了另一条发展轨道。

注释:

①图片来源:Pamuk,Şevket.2007.“The Black Death and the origins of the‘Great Divergence’across Europe,1300–1600.”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 11:289–317.

数据来源:Clark,Gregory.2007.“The long march of history:farm wages, population,and economic growth,England 1209–1869.”Economic History Review 60:97-135.

②罗嫒.14世纪黑死病研究若干问题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7,24(2):115-118+134.

③刘黎.黑死病前后英国农民阶层新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97-100.

④李晓光.黑死病与14—15世纪欧洲社会历史的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6.

济等都能在《国富论》中找到影子,这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当代中国发展仍面临贫富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奖励机制不完善、劳动者积极性未被广泛调动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在斯密的《国富论》中详细分析了其产生的机理和应对措施,因此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2]李博雅.《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7(10):100-103+161.

[3]常路彪.交换的产生——浅析《国富论》中对交换的阐述[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1):21.

[4]赵永宏,王冬放.论《国富论》中的经济发展理论[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29(2):102-106.

参考文献:

[1]聂娜,张若楠.经济学理论基础下的财务会计解析——以《国富论》为例证[J].价值工程,2017,36(32):166-167.

作者简介:马炬申(1998-),男,汉族,安徽阜阳人,郑州大学商学院经济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本科生,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上接(第5页)

该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去,在全球产业链中保持

优势,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实现多方共同进步。

表1 系数

模型

1(常量)

研发(亿元)贸易开放度

公路里程数(万公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亿元)

非标准化系数B-1.334

-0.0500.2150.3540.003

标准误差2.0200.0510.1780.4150.026

标准系数试用版-2.3902.0893.4810.034

t-0.660-0.9671.2070.8540.123

Sig.0.5560.4050.3140.4560.910

三、中国产业结构多元化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1.模型选择

利用回归分析,分析所得结果的回归系数正负及大小,测定影响中国产业结构多元化的影响因素。回归方程如下:

Yi=β0+βiXi+ε

其中,Y为因变量,β0为常数项,βi是自变量系数,Xi 是自变量,ε是随机误差。

2.变量解释

要将中国产业结构多元化量化,我选择采取基尼系数来衡量这一经济变量。根据定义,基尼系数是一个介于0到1之间的数值,基尼系数越接近与0则代表,产业多元化的程度越高;相反,若基尼系数越接近于1,则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越低。在本文的回归分析中,将基尼系数视为因变量。自变量为研发(ln(RD))、贸易开放度(openness)、对外直接投资(ln(FDI))、基础设施变量(ln(road))。

研发创新(ln(RD))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产业内创新与跨产业创新实现共同助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而贸易开放度则由进出口额与GDP的比值来表示对外直接投资用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表示,基础设施变量用当年公路里程表示。

3.利用spss分析(见表1)

根据结果我进行如下分析:研发(ln(RD))的标准系数为负值,则说明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因变量(基尼系数)越小,前文中有

a. 因变量:基尼系数

提到,基尼系数越小代表着中国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越高,所以研发资金投入越多,产业结构多元化水平也更高。相应的贸易开放度(openness)、对外直接投资(ln(FDI))、基础设施变量(ln(road))的标准系数都为正值,说明这三个因素都不能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其原因是由于对外贸易、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我国产业结构已经占据了较大份额,若再继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只会让它们进一步得到扩张,最终压缩现有的多元化趋势。

四、结语

当下我国推出的“一带一路”政策虽然对于国际贸易意义重大,但还是远远不够。我国除了坚持利用“雁行模式”带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还应注重国内的研发投资,掌握核心竞争力、丰富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应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将科技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生产和服务效率;全力实现制造业减负,实现向高附加值制造业转型;注重第三产业的支撑作用和新经济的发展价值。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