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3年第30期 总第212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0NOMIC RESEARCH GUIDE No.30.2013 Serial No.212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冯 霞 (咸阳师范学院教科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目前,就业问题是中国比较突出的问题。已有研究缺少深度分析,调查中也缺少信效度都好的测评工具, 心理健康教育也缺少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融合。本调查研究初步了解和评估陕西省大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结果显 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异常巨大,解决毕业班学生就业心理健康问题非常迫切。策解之道 有二:一是心育携手业育,超越心理健康教育;二是逆商给力智商:抑制心理负能量。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64—02 日前,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 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人数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l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根据 2月初某网站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统计,这些单位 择业标准、择业自主性、影响因素、理想职业、工作单位及地 域的选择,对专业的认同性等方面内容。结果显示,个体的职 业价值取向与其择业意向有着十分密切联系;当代大毕业生 重视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渴望自身价值能够得到他人及社 会的认可;在工作地域的选择上,绝大多数大毕业生认为比 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这样,今年 的就业率能有25%就很乐观了。在就业压力巨大的背景下, 全国各地连续发生多起毕业生因不堪就业压力而自杀的事 较理想的工作地域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内 地省会城市及京津沪等直辖市),而愿选择西部的毕业生非 常少;在理想职业的选择上,管理工作特别受大学毕业生的 青睐。从调查可以看出大毕业生择业心理的一般特征,如自 主意识增强,关注自我实现,注重才华施展、工作发展前景 件。一项调查显示,重庆市大毕业生中,自杀意念发生率达到 13%。因此,揭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探索就业心理 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措施,为呵护大毕业生的生命、维护社会 稳定颇有必要。 一等。另外,大学毕业生注重经济效益,力求成为管理人员,向 往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也是大毕业生择业的主要观念。 2.就业不良心理对策研究。在就业不良心理对策研究上, 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应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让毕 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二)评 、已有研究述评 就业是每个大毕业生毕业后就要面对的问题,随着教育 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当代大毕业生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尤其 是在大城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日益成为毕业生、 家长和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如2013年被媒体称作 “史 最难就业年”。尽管社会经济转型、国际市场低迷而导 致整体就业岗位有限,但大毕业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仍是影响 大毕业生自身发展以及能否很好地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因 素。大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指大毕业生能够客观而恰当地 评价他人及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认识能够高效而愉 快地适应,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有稳定且健全的人格,能够 悦纳自己,并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述 (1)已有研究更多的是毕业时的现状调查,没有纵向追 踪比较,缺少深度分析;调查中也缺少信效度都好的测评工 具。(2)在择业不良心理对策研究上,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应该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但心理问题不完全等同于思 想问题和道德问题。(3)国内研究很少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 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关于就业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研 究比较少见。 总评:以上三点正是本研究的着力点,也是该领域的发 展趋势。本研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必须与就业辅导相 结合,以个人成长及全人发展为服务宗旨,方能取得实效。 因此本研究的目标一是全面了解和评估陕西省大毕业生 就业心理现状;二是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诊断系统和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就业心理、择业观念的调查。范巍等采用问卷法,对在 校■、四年级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包括择业价值取向、 收稿日期:2013-08—05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课题“陕西省大毕业生就业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SGH10082) 作者简介:冯霞(1961一),女,陕西西安人,教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优化策略。 业指导的帮助;15%的毕业生认为没有学习到必要的法律 知识;27%的毕业生认为没有获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或咨 询服务。 二、研究方案 1.基本思路。本研究以陕西省9所高校部分应届毕业生 4.社会责任危机。调查显示,41%的大学生认为只要能就 业,哪怕被“潜规则”也愿意;l5%的毕业生惧怕走出校园面 对社会;§r%的毕业生不愿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认为自己 的发展才是第一位的。24%的大学生感觉这个社会已经没有 什么公平、正义;41%的毕业生认为求职简历可以夸大其词, 甚至弄虚作假也是可以的。 另外统计结果显示:36%的毕业生针对就业困难,能够 坦然面对;15%的毕业生感觉离校前若还没就业,将无法面 (包括本科和专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和访谈方 式对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初步研究。本研究选择从就业准 备、就业动机、就业认知、就业价值观和就业途径等方面来了 解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现状,揭示其就业心理问题, 分析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大学毕业生 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并就如何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提 出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他们顺利就业有所帮助。 2.调查对象。陕西9所高校(汉中、延安、宝鸡、咸阳各1 对。有79%的毕业生在遇到困难时会积极寻求方法与他人谈 所,西安5所)毕业生。在学校类型方面;综合类院校3所、理 论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10%的毕业生在求职中受挫后, 工类院校两所、师范类院校3所、财经类院校1所。涉及专业 常隐瞒自己的遭遇。 有:人力资源管理、新闻、教育学、文学、心理学、经济学、电气 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机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 四、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然后,在以上城市中以学校为单位 除了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机选取已经找到工作的、不考研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为被试 工作实施纲要》,以下措施颇有必要: 对象。我们共发放问卷900份,有效问卷为822份,回收率为 1.心育携手业育:超越心理健康教育。传统上,高校有专 87%。其中,男410人,女412人,年龄区间21~37岁,平均年 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应对一般情况的和其一般方 龄为24岁。 法,而就业的课程主要有《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即业 3.测量工具。本研究结合中科院时勘课题组开发的大毕 育。这二者的分散弱化了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策 业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等,自编了“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与 解效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就业服务中心联合起 心理健康测评”问卷。 来,共同制定具有针对性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如讲座、模 三、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分析 拟沙龙、就业挫折游戏等。也教育学生万事随缘,不要太固 执,对就业的地点、行业、岗位等要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 1.就业影响因素排序。统计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认为 不在乎暂时的委屈和不足,可能需要经历三年左右的历练才 找工作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是:(1)家庭背景或人 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指导学生将职业要求与个 脉;(2)潜规则;(3)就业机会少;(4)自身能力有限;(5)薪酬 人能力相结合、将长远目标与过渡历练相结合、将国家需求 待遇不足;(6)专业没有优势;(7)学校的名气;(8)性别因 与个人理想相结合,进而能够找准位置、筹划好自己的择业 素;(9)找工作的人太多;(1o)户口因素。可以看出,毕业生 策略,从而减少就业心理问题。 择业时更多的是外归因,而不首先归因于己,如此求职心态 2.逆商给力智商:抑制心理负能量。逆商(AdversityQuotient) 使他们在择业中缺乏主动性和乐观进取精神。毕业生心理 即逆境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们面对 缺少阳光、积极的面貌,正是我们的社会有病,而且病的不 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 轻,正能量太少,猥琐之人太多。这与我们的制度和官场腐 力。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 ̄p智力商数,是通过一系列标 败不无关系。 准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力也叫智能, 2.自我定位危机。99%的陕西大毕业生认为当前就业形 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 势非常严峻;56%的毕业生认为大毕业生太多,市场已经基 生就业中的“智商”因素有:对求职单位招聘信息的观察力、 本饱和了。有43%的毕业生择业第一志愿是省级市,32%的 对自身已有知识的记忆力、对面试中开放性问题的想象力、 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去西部落后地区或社区基层工作,认 对多个应聘者PK时的分析判断能力、求职考核中思维能力、 为“大学白读了”,那无法实现个人理想。与此同时,78.5%的 投寄简历、自我推销中的人事交往应变能力等。显然,只有智 毕业生在择业中因对就业市场、单位环境和自身择业意向模 商难以化解心头之痛。何以解忧,唯有逆商。通过调查研究, 糊,极易滋生焦虑自卑或盲目自负心理。 我们发现,很多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时,宁愿放弃做人的根 3.学校教育危机。有58%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只是考试 本准则,乐意被潜规则,甚至主动哀求被潜规则,漠视社会的 过关而已,无任何核心竞争力;39%的毕业生认为大学教 公平正义。有些学生抗挫折能力赢弱,如“15%的毕业生感觉 学形式单一,教育质量不高,自己没有获得预期的成效; 离校前若还没就业,将无法面对”。自救者,人恒救之。目前, 32%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人性化管 全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然成为现实,无论如何回避总归要这 理不够。另外,近5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从未获得大学就 近700万的大学生真切地面对。 【责任编辑陈丹丹】 一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