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真题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真题


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划线词语中,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 . 寥廓(liáo) 箕踞(jī jù) 颓圮(pǐ) 峥嵘(zhēng) 切齿拊心(fǔ)B . 青荇(xínɡ) 瓦菲(fēi) 笙箫(xiāo) 沉淀(diàn) 共(gòng)其乏困C . 漫溯(shuó) 慰藉(jí) 装载(zǎi) 遒劲(jìng) 卒起不意(zú)D . 拜谒(yè) 扁舟(biǎn) 典押(yā) 巷道(xiàng) 越国鄙(bǐ)远

2.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 近十年来,在中央电视台打造的精品栏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擢发难数B . 一代小米手机不是综合配置第一,但其性价比在当时可说是无人能及,其他品牌的国产手机也只能望其项背。C . 如果没有了那些筚路蓝缕、开创新路的革命先辈们,我们的国家哪能有今日这般繁荣、稳定、和谐的局面。D . 在球场上,球王贝利纵横捭阖, 灵活飘逸,他的球技已经成为了一种令人痴迷的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英国考古学家近日发表文章,称他们在伦敦萨瑟克区罗马帝国时期的墓地发现两具中国人约2000年前的遗骸。B . 聪聪坠入枯井,不幸身亡,报道连篇,谣言纷飞。对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断章取义、情绪化地传播信息,公众应该保持警惕和反思。C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和英国人民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融城既是中英深度合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全球开放的一个生动诠释。D .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这些梦想能否实现,关

键在于通过实际工作,将计划变成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福祉。

二、文言文阅读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节选自《左传》)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B .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C .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D .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传”意为注释,《左传》是一部给儒家经典《春秋》作注解的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B . 执事,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这里可译为“您”。C . 侯、伯:指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D . 盟,两国或两人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会盟时一般要举行杀生、歃血,并宣读盟书,向神发誓。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

互相援助,称“会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B . 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C . 烛之武能言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定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退兵,从而保全了秦国。D . 正如选文(二)中所说,“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也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烛之武以“利”攻心,以“史”离间,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三、诗歌鉴赏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①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②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③待我归。

【注】①春残:一作“残春”。②怜:喜爱。③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 (1)本诗描写了几种意象,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________,它的特点是________。(用原文词语回答)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情景默写

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撑一支长篙,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再别康桥》)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3)写出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爱莲说》)

五、现代文阅读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

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

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秉性是沉静和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现在城市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承受垃圾的命运,其实,任何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的伤害。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齿之羞——

一方面,大城欲望制造的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

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

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

所有人皆为过客,皆为陌生人,你的印象跟不上它的整容。而它的“旧了易迷路的“新人”,如此无常的城市里,人和地点间已失去了最基本的约定,同一位置,每年、每月、每周看到的事物都闪烁不定,偶尔,你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入它的人了解某一部位的现状。

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 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

“我回到故乡即胜利。”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

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 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而是地点。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而地点是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的信息体。B . 作者认为“故乡”肩负着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追溯其重要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等文化任务,若不能实现这样的任务,故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C . 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让“故乡”有失去本位的危险,更新快就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 人体味,丧失边界则意味着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D .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地址和地点的对比,空间和地点的对比,老人和年轻人关于“故乡”理解的对比,叶賽宁、沈从文时代的故乡不死与现在故乡消失的丧钟已响的对比。

(2)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以“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为题有何用意?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说破读书本质,“心灵”而已。“万般皆下品,①________。”所以读书一向被称为雅事乐事。但是②________。试看今天的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或为做老爷;或为求爵禄……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③________,可悲。

9. 下面是一首小诗。读后请仿照相应的句子,把①、②、③三条横线上空缺的句子补齐。要求想象合理、顺畅、连贯。

只要青春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①________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陷身茫茫沙漠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我就不会悲哀 冬雪终会悄悄融化 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七、话题作文

10. 阅读下面诗歌,根据要求写作文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请以“为生命着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或套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