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二)答案
设计 张志合 审核 葛建莉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壬(rãn)戌 (xū) 属(zhǔ)客 窈(yǎo)窕(tiǎo) 斗(dǒu )牛 冯(píng) 虚御风 扣舷(xián)而歌 桂棹(zhào) 溯(sù)流光 倚歌而和(hâ) 嫠(lí)妇
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zhú)舻(lú) 旌(jīng)旗 酾(shī)酒 横槊(shuò)赋诗 渔樵(qiáo) 江渚(zhǔ) 麋(mí)鹿 扁(piān)舟 匏(páo)樽(zūn) 蜉(fú)蝣(yóu) 挟(xiã)飞仙 枕藉(jiâ) 二、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词。
七月既望 农历十六 举酒属客 劝酒 ...徘徊于斗牛之间 星宿名 纵一苇之所如 纵 往 ....
击空明兮溯流光 逆流而上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寡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容色改变的样子。端坐。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 ......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 山川相缪 缭,盘绕。 ..舳舻千里 首尾相接的船只。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斟酒 长矛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 ....知不可乎骤得 屡次得到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过去 这样 过去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满,缺 那样 最终 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 宝藏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
杯盘狼藉 凌乱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枕着垫着 已经 变白 ......三、翻译下句子。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1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文: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四、课文分析。
1.作者在第1自然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抒情方式是什么?
答:①所写景物有:清风、明月、星星、江水、白露、小舟。
②湛蓝的天空,明月高悬,群星闪烁,一阵清风从江而拂面而来,一叶小舟在白雾迷茫的江面荡悠悠行驶。 ③宁静,幽美。
④表达作者喜悦快乐的心情。 ⑤借景抒情。
2.第2自然段是怎样描写箫声的?
答:作者先“其声呜呜然”摹状,再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比喻,“不绝如缕”的通感手法,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夸张,极力渲染箫声的美妙动人。 3.第3自然段中大事渲染曹操当年的强大,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先扬后抑手法。表现曹操当年的雄壮,为后文写失败伏笔,从而引出下文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4.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阐述的哲理是什么?
答①“逝者如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曾以一瞬”,说明运动是绝对的,“而未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我皆无尽也”说明静止是相对的。说明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哲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作者认为:从相对静止的角度看,我们的品质没有变,这里的山水不变,我们应该尽情享受,急时行乐。表达作者旷达的胸怀,快乐的心情。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