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定量研究准备确定研究问题确定研究问题是明确研究主题的关键。研究问题可以是由下而上的居民需要查阅文献和初步探索是确定研究问题的前期工作。查阅文献可以利用图书室、有关机构和电子网络的文本资料,有助于研究者了解该问题的以往研究,把握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掌握相关的政策文件确定研究问题应遵循的原则:(1)必要性。即该研究课题应该属于理论的空白处或薄弱点,或者在实践中涉及人数众多、问题紧迫(2)创造性。即要有新意,通过该研究对社会工作的相关方面有所贡献(3)可行性。即在人财物力、研究能力、伦理、时间等方面具有可操作性
建立研究假设 建立研究假设就是尝试提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指导研究、联系概念和事实、探求新知识的基础。所谓变量关系如“小组工作的节数与实务效果有何关联”,是解释现象和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基础。研究者要以概念为基础,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初步考察结果、理论回顾等手段,发现所需探讨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进行研究设计 进行研究操作化就是使得研究设想具体可行(1)确定分析单位,即确定资料的最终载体,如社会工作研究者可以将社会工作者作为分析单位,了解其需求情况;也可以将服务机构作为分析单位,了解其效能(2)细化研究内容,如研究者可以将社会工作者的需要细化为一般需要和专业需要两类,并说明各自的内涵;也可以将服务机构的效能分为行政效能和专业效能两部分,同时说明其基本内容(3)将理论概念转化为可测量指标,如研究者可以将前述一般需要进一步细化为薪酬期望、晋升期望,将专业要求细化为专业能力的提升动机、专业成果的创造动机,并列出具体测量指标(4)假设的操作化。在概念转为具体指标后,有关两个变量关系的研究假设就细化为若干具体化研究假设。概念操作化和假设操作化使得后续的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成为可能设计研究方案是研究准备的最后工作。研究者需要确定调查范围,制订调查问卷,选拔培训调查员,要与研究对象及当地政府和组织进行联系,并进行经费、人员、调查进度等事项的安排
3.定量研究资料收集、研究与总结资料收集资料收集类似于社会工作的计划执行阶段。在此过程中,研究者必须亲任或安排专门人士进行同路督导,以便及时回答调查员在资料收集时碰到的具体问题。所有调查员第一天收集的资料必须在当日指定时段交给督导员,督导员进行即时审核,发现问题和不足时立即指导,并就其进度等事项进行说明。调查员要根据督导员的指导执行随后工作。在完成任务后及时递交后续资料资料研究 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的工作内容包括:(1)进行资料编码。编码就是给答案一个数字代号。如男性编为“l”,女性编为“2”,以利于研究者对资料进行定量处理(2)将完成编码的资料输入电脑,并进行逻辑检查和幅度检查逻辑检查就是比较两个或几个变量的关系,看看是否合乎情理。如比较被访者的收支情况,如果收支差可疑,就要翻阅原始资料或再次联络被访者进行确认幅度检查就是查看编码是否超出设定范围。如在简单汇总后,发现性别编码出现“5”,该被访者的资料必须重新查阅,以改正或剔除错误信息
统计分析(1)描述单变量的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通过SPSS,可以计算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反映集中趋势的指标。平均数一般计算算术平均,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指标水平,众数就是出现最多的指标值。依托SPSS,还可以计算方差、均方差等体现离中趋势的指标(2)发现双变量间关联状况如计算入职年限与专业能力提升动机的关联系数后,研究者发现,社会工作者入职年限越早,其专业能力的提升动机越强烈。从而,如何满足资深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需求,就应该成为服务机构的重要工作(3)探索多变量间的关系如研究发现,居民参与社区工作项目的积极性与其职业、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4)如果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被研究对象,就可以根据样本的指标值去推论总体的相应指标值
研究总结总结是研究的最后阶段的工作。一是说明本研究有何发现,在各个指标状况描述、指标之间关系检验、多个指标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说明研究问题的回答情况和达到研究目标的状况。二是针对研究发现的特殊现象和没有验证的假设,提出尝试性解释。三是针对有关概念和理论,针对研究本身、针对相关主体提出对策和建议作为社会工作研究,其研究成果应该有利于社会工作中概念、理论、实务等方面的发展,向相关各方进行社会交代,并供其他专业部门和实务机构分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