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峡》
文学常识
选自《水经注疏》。郦道元,字善长,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文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第一段: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a、自三峡七百里中:交待三峡之长。
b、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两岸连山的特点——连。
c、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高。“重”“叠”就是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蔽”是以天和日来衬托其高,是仰视所见。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表现山高陡峭。是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的综合表现以上所写的特点。
2、第二段:写夏季三峡特点: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这句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
b、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取一特例,进一步证明水速,给人以具体印象,由此可以想到李白的《早发自帝城》中的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 c、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奔马和疾风比喻,呈现出三峡水流的湍急,形象深刻。
3、第三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a、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这句是俯视江中所见。动景静景相结合,色彩不同,相映成趣。描绘出秀丽隽逸的风光。
b、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这三句是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写山静泉飞,怪柏水奇 。静中有动,山水相配,形成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这两句是作者对这段的总括说明。四个字“清、荣、峻、茂”极为精练,描写四种景物,而且各具特色。最后由写景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4、第四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a、每至晴初霜旦“霜”暗指秋季。
b、林寒涧肃:描写秋天实景,可见一片凄清肃杀的气氛。
c、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渲染猿呜函凄,山谷空旷。“哀转久绝” 回应了上文“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写渔歌,也是从两方面:一是峡长,二是声哀。 问答题:
l、 写秋峡用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个层次: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
歌为证。写“猿”是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点。写“猿鸣\"使人进一步能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特点,同时也渲染了秋天萧瑟的气氛。
2、文未引渔歌从本段决定对前面写景的补充,是借渔歌抒写作者所见所闻,从全文看,结尾引渔歌与开头的“或三谷急渲,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呼应自然景物。尽管让人赏心悦目,但劳动人民内心伤悲。 3、结尾引渔歌的作用。
答:(1)从本段说,是对前面写景的补充。是借渔歌抒写作者眼见“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的景像和耳听“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之声的感受,见此景听此声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2)从全文看,结尾引渔歌与开头的“或为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相呼应,为赴王命,为了生计,渔民、船夫终年在凶险的惊涛骇浪中挣扎搏斗,苦不堪言,危不顾命。自然景物尽管令人赏心悦目,却给劳动人民增加了苦难。 4、本文是如何写三峡之险的?
答: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简单概括,尤其〃“阻绝”一词突出三峡之险。
5、文章描写春、冬之时的三蛱,恰似一条曲折漫长的彩色画廊,充满了深幽隽逸的秀美,把能概括这些特点词语找出来。 答: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6、文章结尾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与作者所描写的秋日之景有什么联系?
答:写景中包含着悲凉,凄寂的气象。仿佛含着深深的愁绪;引用渔歌把自然景物与人们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起到余音绕梁的作用。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比喻,夸张,形象地表现了夏季三峡水流之急。 8、“绝巘多生怪柏”这里写“怪柏”有什么意义?
答:“怪柏”显示旺盛的生命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间投进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9、作者写《水经注》是为水作注,为何先写山?
答: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竣岭相互映衬,更能形成一幅险竣壮奇的图画。
10、从猿鸣之中渲染了三峡秋天怎样的气氛?使人进一步体会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答:渲染了秋天凄婉萧瑟的气氛:山高,岭连,峡窄,水长。 11、填空
(1) 春冬之时,三峡的自然景物别具一格。“良多趣味”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 第一段写山,突出了山的怎样的特点? 连绵不断,隐天蔽日 。 (3) “夏永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三峡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 (4)下面两句分别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 a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流水的湍急。 b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了山的空旷、衷婉。
(5) a、《三峡》中写出两岸山岭相连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 、 直接描写夏季三峡特点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6)文中与李自《早发自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表意相同的两句是: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文中用夸张手法写出三峡水多流急的句子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中,三峡除巫峡外,另外两峡是什么? 答:西陵峡,瞿塘峡。
13.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凝练精巧,音韵婉转,骈散结合。如“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裒转久绝。
14、作者抓住三峡的什么挂点,丛哪些立面描写了三峡的自然景观?
答: 抓住三峡雄伟、奇险、秀丽、清峻的特点。总括先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然后依次写水,按照不同季节写夏水之险、春冬之秀、秋之凄。将三峡的奇异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营造了一幅风格迥异、自然和谐的画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5、本文只有l 50余字,却写出了三峡的万千气象,语言非常简练生动,文中“七百里中”写三峡的范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的绵延。“重岩叠嶂,隐天藏日”八个字就形象地写出山高。“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八个字就形象地写出了水流湍急。,“清荣峻茂”四个字一字一景,精辟地概括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景色特点。而“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八个字又生动地表现了三峡秋景的萧瑟悲凉。
16,文中共四个自然段,都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答:(1)、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2)、三峡夏季的水势: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3)、春冬之时的山水风物,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4)、以猿之鸣写三峡秋之壮。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17、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 因为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l 8、从文中找出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相照应的语句。
答:(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和“轻舟已过万重山”。 (2)“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两岸猿声啼不住”。 19、从“良多趣味”可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被奇丽可爱、雄伟险峻的美景所吸引,产生的欢乐心情。 20、文中第四自然段写到猿猴的哀叫又引用渔歌有什么用意? 答: 渲染三峡秋季悲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1、从文中可以看出三峡的峡、山、水各有什么突出特点? 答:峡:长 山:高 水:急
22、本文写四季景色,为什么不按习惯上的春夏秋冬为序,而是按夏、春、冬、秋来写? 答:本文开篇总写三峡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峻峭,从侧面写出了河谷之窄,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着山高之后写水势,水势夏天为最盛,所以从夏季写起。 23、简单说说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答:布局合情合理,节奏有张有弛,层次过渡自然,言辞前后呼应。 24、对联 :三峡景物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四川峨眉 雄险奇绝 驰名中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