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校园”是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址的景观设计项目。为了满足规模扩大的需要,这所始建于1948年的建筑学院从沈阳城区搬往浑河南岸新校区。2002年,应邀主持校园景观设计的俞孔坚教授带领设计团队,面临资金短缺、工期紧等一系列挑战,提出了用水稻来绿化美化校园环境、让稻香融入书声的方案。最终的稻田校园用当地的东北稻和荞麦等农作物以及乡土野草为材料,营造出富有独特的现代感和乡土气息的稻田景观:便捷的步道穿梭其间,连接宿舍和教室,白杨树分割出一块块水稻田,其间分布着一个个宜人尺度的读书空间。每当5月中旬,校园庆祝插秧节,每到十月底,学校又举办收割节,学生陶醉于一个悠久农业大国所独有的农耕文化体验之中;收获的优质稻米成为学校馈赠贵宾的礼品。水稻之父袁隆平赞曰:“育米如育人,稻香飘校园”。ASLA的评奖委员会如是说:“一种丰产而美丽的景观,……它使学生能直接与农业亲密接触……,最精彩之笔在于把实验田放在校园之中”。对逐渐远离土地、远离乡村、远离农业的中国人、特别是我们的年轻学子们来说,对一个一日不可忘却和土地恩惠、万万不可浪费土地的、悠久的、农业和人口大国来说,“稻田校园”传达了设计师关于土地的忧患意识和无限深情,表达了反对追求华奢与奇异,倡导“白话景观”与寻常城市的理想。
稻田校园——一次简单置换带来的观念重建
作者:孔祥伟 发表:《建筑与文化》2007(1):16-19 [评论]
关键词:稻田 观念 校园 重建
评价一个建筑和景观设计作品,在当前的时代语境中变得复杂,并充满着矛盾。在传统的景观和建筑作品所被关注的功能和人本的合理性,美学和文化等概念之外,当代作品的评论还会受到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生态和可持续观念的影响,或者说制约。
在很多情况下,生态学观念会将人类推到“彼岸”,依照巴里·康芒纳的生态学法则“自然界懂得的是最好的”, 我们必须承认,生态现状和人类的奇思妙想在很多时候会产生矛盾和巨大的摩擦力。完美不再拘泥于作品的自我系统,更多的时候需要放置在更大的社会和自然语境中去评价,也即每一件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
如果从生态学观念的角度重新评价和辨析历史中的景观建筑作品,在大多数人类引以为自豪的杰作中,批评和批判的词藻会将赞美彻底湮没。但我们无需反历史论证,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对当下的作品和现实问题给予思考与关注。
作为人类一贯的智慧的再现,可持续观念的出现平衡了满足需求并能再发展的矛盾,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思维。人们相信可以重建全世界人类的需要体系,景观建筑各种不同部分的功能可以按照这些体系来重新定义。一部分景观和建筑设计师如俞孔坚,开始遵照新的体系进行设计与实践,并且将设计赋予了更复杂的心智,他们认识到在超越“客观”需要的满足之外,还存在着诗意这一巨大的区域,这种诗意通过景观设计师所控制的形式而特别被提供给设计师。景观及建筑设计师扮演着创造形式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艺术创造来直接造福于使用者。
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反映了这样的一种基于现实,而又被赋予诗意的思考与实践过程。一方面,它遵循了新的世界思维体系,以其独有的方式将人工环境和生态系统之间的摩擦力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且赋予景观空间以生产功能,产生了更积极的效用;从另一方面,又运用比例、色彩、空间和形式表达了美和诗意。这一切来源于一次充满智慧的简单置换——水稻的置换,但这个简单置换,却带来了一次全新的观念重建。
对设计创作的重新定义
在“稻田”的设计当中,俞孔坚运用了接近“无设计”的手法。直线垂直交接形成方形空间,其中种植水稻,作为设计的主导语言。斜线路网将之打破,形成新的参与路线,围合状的读书与休憩空间被少量放置,唯一强化的细节是道路中的嵌草带,最终被野草占有。
设计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空间的主体材料——水稻从农业生产空间到城市空间的置换。空间语言沿袭了现代主义的构图和形式,并使语言少得不能再减化。这进一步凸显了主体材料的作用。最终是水稻在控制整个空间,并且空间因为水稻的季节性栽植、生长和收割而被赋予了动态。这同时也意味着对传统的追求恒久性的设计观念的一种颠覆。
在传统的设计中,设计师尽量追求设计成果的恒久性,即便在景观空间中,也力图使植物的生长趋于完美,使空间成为一个长久的画面。而在“稻田”中,设计创造的结果不再是一个固化的物象。空间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过程,不仅可以生长并且可以自我消解,同时又需要人为的干预,并且这种人为干预成为一种面向自然的优秀行为。
在“稻田”案例中,设计的完成和场所的建成仅仅意味着开始,创作的最终结果不是恒定的,创作意味着需要留有让人与自然做功的余地。
材料的革命
我们如果将“水稻”作为一种创作主体,从设计中剥离出来,就会发现,在当代及未来很长的一段被能源、资源和生态问题所困扰的时期内,“材料”的获取、组织和使用将会成为一个设计是否优秀的主导因素。
当代的基于可持续观念的材料研究将会成为继“钢”和“混凝土”之后的又一次材料革命。“钢”和“混凝土”曾经彻底解放了建筑的结构,也使得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得以成功,并加速了从手工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的转变。而从后工业时代到可持续时代的过渡,则意味着对材料的新一轮的定义。因为所有的能源、资源和生态问题都因物质和材料而起。
这种新的材料革命强调了充分利用材料的自然特性以及再生概念,并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对景观建筑而言,依据物质材料的再生概念,根据不同材料再生方面的不同物性,还有其加工所消耗的能源数量的不同对其加以选择和划分。选择可再生、可重复种植、重复生产的材料和可以再利用的材料,或者直接从再生、再利用的材料中获取材料。并且使所有部分都能够清晰的解读,而不完全纳入其他部分之内。这样失去功效的材料能够被简单地分离、拆除。而不影响其他尚能发挥功效的材料的继续使用,从而延长整体材料的生命。
稻田案例中的水稻便是这样的一种再生材料,并且稻田在整个环境中能够清晰解读,游离于环境。正是这种游离和可拆解,带来了积极的生态意义。
美的产生次序与诗意再现
在稻田景观中,水稻与现代结构秩序的叠加形成了新的完备的美学层次,并且这种美学层次极为纯粹。空间的视觉协调处理的恰到好处。它既提供了一种景观的整体观,同时又在小尺度上提供了一种认同感。但是美的产生次序却与传统的设计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稻田景观以解决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作为设计核心,从而使设计考虑到景观建筑及其内外所有事务的全体性责任,并以此作为基础。这就使美的产生过程发生了变化,美来自于内而不是外。这种美学被基朗与蒂伯雷克称作“伦理化美学”。
“伦理化美学”颠覆了传统的设计过程与次序。依据基朗与蒂伯雷克的观点,这种伦理化的美学第一眼看上去也许很陌生,像很多外来的新事物一样,一开始会让人感兴趣但并不让人感到美。通常,美是通过在大量的重复与提炼的过程中,最终获得事物的熟悉化和舒适化。设计师所探寻的是一组程序和规则,这些规则吸收被认同的美学基准,在类型学上,形式确定的实体,这种实体在社会文麦种传达着艺术的意义。
而伦理化美学将景观和建筑内外所有事物的整体责任作为基础。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深刻的探寻创立了某一事物与物质世界之间的美学联系的深层内部结构,再利用我们的发现,利用这种美学去赋予事物以形式”。这就导致在很多情况下,伦理化美学很难被解读,它消融在设计的过程之中。
在很多情况下,基于自然系统的伦理化美学和基于社会系统的传统的美学基准存在着矛盾,面对着人们的文化需求,设计师存在着两难境地。
在稻田案例中人们看到了俞孔坚解决这两种价值系统和美学系统的一种执著的尝试:一方面相信景观应被划为生产过程,另一方面使将景观定义为服从美学规律的独立的美学学科。但是在俞孔坚那里,人们不只找到这两种并置的系统,也看到这两种并置的语言转化为一种新语言的过程。俞孔坚使一个严谨的现代主义空间结构与传统农业的乡土便利性相结合,后者以填充的方式,构成了一个自由而富有变化的景观空间。俞孔坚运用了大胆的手法,并通过诗意化和置换策略,将原本作为竞争对手的强烈的现代主义语言和乡土材料结合在一起,并且恰当地营造和表达了诗意。
生产的机器——城市景观的观念重建
当然稻田景观有着它的最终指向,这一指向是城市景观的观念重建。
稻田应对可持续的积极举措在于将城市景观空间赋予生产功能,并且非常彻底。传统的城市景观空间往往是一个高能耗的空间,为了长时间保持景观空间所谓的美的画面往往消耗大量的能源,这还不包括一次性的景观建设带来的资源消耗。
而将传统的城市景观空间赋予生产功能,意味着双倍的生态效用,即省去了高额的维护费用,同时又有产出,进一步满足人类的生存与生活需求。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景观实践,同时也重新
定义了景观建筑的新功能。
这种新的功能意味着景观不仅仅是一个被动使用的空间,最终成为一个可以产出的机器。这超越了“房屋是居住的机器”的现代主义的功能定义。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景观建筑应该成为一个不仅降低能耗,还可以生产能源的机器,特别是对于景观空间而言,更具备这样的优势。而稻田以一个简单置换和少得不能再少的框架巧妙的创造了这种新的功能。
结语
稻田景观不再作为一种孤立的事物和局部的现象存在,场所设计与营建的过程不再仅仅考虑场所本身或者其邻近的事物,不再是传统的景观和建筑要与周边城市空间保持视觉和空间意义上的和谐,而要将景观和建筑与基础设施放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宏大的、由所有的人造事物与自然事物组成的系统中去考虑。设计师仅仅依赖于眼睛和设计草图去进行长时间的思索,我们所谓的文脉也只涉及到了问题的表层,远远没有达到设计师应尽的义务。
“稻田”中的思考和基于现实的意义远远超越了作品自身,置换指向观念的重建。稻田景观不再是一个作品,而是一个走向新景观的宣言。
11月29日晚, 2007年世界青年建筑师奖在英国皇家建筑学会颁发,中国奥运项目水立方和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分别获二、三等奖(Highly Commended和Commended)。 世界青年建筑师奖又称“建筑回顾奖”(AR Awards),由国际建筑界的权威杂志《The Architectural Review》主办,是目前国际上最权威、最具挑战性的青年建筑奖和新建筑奖,其以提交项目之多和作品质量之高而为世界青年建筑师所向往,到目前为止已成功举办9届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是由俞孔坚领衔的土人及北大设计团队设计,校园景观反常规的应用极富中国特色的水稻,创造了非常前卫的当代校园景观,造价低廉而又有生产功能,并重新建立起城市化的当代中国青年与古老土地及其传统文化的联系,体现了设计师关于土地和粮食安全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该项目曾获2005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荣誉设计奖(ASLA Honor Award),同时,这也是俞孔坚及其土人和北大团队第二次获得世界青年建筑师奖(Commended)。 今年获奖项目中日本有7项,中国和西班牙分别有2项,美国、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智利、丹麦、德国、英国、印度、意大利、韩国、苏丹、南非、越南各1项。沈阳建筑
大学原名沈阳建筑工程学院,位于沈阳市区,始建于1948年。为发展需要,像全国其它上百所大学一样,学校迁入规划中的浑南大学园区。新校园总占地面积80公顷。2002年初,校方委托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整体场地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
整个校区分成两部分:东面是学生生活区,西部为教学区。一条巨型长廊横跨水面,将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联系起来。体育活动区则位于
校区的南面。
通过旧物再利用,建立新旧校园之间的联系。把旧校园的门柱、石撵、地砖和树木结合到新校园景观之中
一条全长为756m的“建艺长廊”将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相互联通,成为整个校区平面构图的线性主干。
便捷的路网体系。遵从两点一线的最近距离法则,用直线道路连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实验室,形成穿越稻田和绿地及庭院的便捷的路网。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珍贵不仅体现在深夜通明的图书馆和教室里,也体现在“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上的匆匆行路中。古典园路的蜿蜒曲折和曲径通幽不是不美,而是不太符合时代快节奏的脚步。 学校从建筑物的集群布置为出发点,以通过长廊联系大体量、集约化的巨构建筑集群来满足气候、联系、交往的多重需要。组团式的两幢“L”型宿舍楼组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
这里也是校园的景观中心,是学生们健身散心的好去处
网格状的形态,无论是建筑群体设计还是稻田景观设计都遵循这一点。它摒弃了校园计中以“标志性建筑”、各学院的专属教学楼以及各种公共设施相互组合的传统规划设计手法,而是按照整体性的设计思路,以方格网的形式,将各个学院、各种教学设施都布置其中。同时也注意到使每一个部门相对集中,利用“网格”围合成的一个个内庭院为它们划分出相对独立的空间领域,避免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干扰。而校园的稻田景观设计也是通过格网化与学校的网格形态相对应。本文介绍的设计是位于校园西南角的稻田景观区域,占地约3公顷。
(1)场地原属高产农田,是东北稻的种植地,土地肥沃,水源丰沛。这一场地特征在现场踏勘时便给设计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场地因建筑施工而面目全非,但茂盛生长的稗草、水蓼等乡土物种,仍然能告诉设计者,这里所适宜的植被。
(2)时间紧迫:校方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新校园的景观效果,迎接当年九月的新生入学;
(3)资金有限:校园基建预算基本只能满足校舍建设,很难有资金用于环境建设;
(4)特色要求:新校园需要有独特的个性,而景观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些机遇和挑战,注定了稻田将是一个最合适的景观战略
第一,稻田最适宜于本地生长,而且,东北稻有150~200天的生长期,因此,有较长的观赏期;
第二,稻田的建设和管理成本低,技术要求低,比传统校园的花草管理还要简单,几个普通农民就能很好完成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不但如此,还可以有收入;
第三,见效快,几个月内就可以形成有着四季交替的稻田景观; 第四,有特色,符合场地特点,可以形成独特的稻田校园。 第五,具有深刻的教育和文化意义,经过3年的春种秋收,目前,沈阳建筑大学已经围绕校园稻田形成的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中国农耕文化、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在师生的劳动参与和季节变换中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现。校园的插秧节,收割节,接待中学生参观稻田,等等,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校园稻田还被沈阳国际
园艺博览会作为博览园的一个部分。
第六,“建院金米”,年产近万斤的稻米收获,被包装成学校的纪念品,深受国内外嘉宾的喜爱。袁隆平院士为之题词曰:“校园飘稻香,育米如育人”,可谓意味深长。
在此稻田校园的对策下,如何使稻田同时能满足一个现代化校园的功能,并能超越大田稻作,而成为“后农业”时代的稻田景观,具有审美启智、休闲读书等功能,则是景观设需要解决的。
大量使用水稻和当地农作物作,和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为景观的基底,显现场地特色。不但投资少,易于管理,而且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
收获的稻米——“建大金米”目前以被作为学校的礼品,赠送给到访者。
便捷的路网体系。遵从两点一线的最近距离法则,用直线道路,连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实验室,形成穿越于稻田和绿地及庭院中的便捷的路网。
大田稻作基底上的读书台:在大面积均相的稻田中,便捷的步道连着一个个漂浮在稻田中央的四方形读书台,每个读书台中都有一棵庭荫树和一圈座凳,它们是自习读书和感情交流的场所。
便捷的路网体系:遵从两点一线的最近距离法则,用直线道路连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实验室,形成穿越于稻田的便捷的路网。挺拔的杨树夹道排列,强化了稻田的简洁、明快气氛;三米宽的水泥路面中央,留出宽20公分的种植带,专门让乡土野草在这里生长;座椅散布在
路旁的林荫下。
强调景观的动态过程:从春天的播种,到秋天的收割,到冬天收割完留在田里的稻禾斑块及稻茬,以及晾晒在田间地头的稻穗垛子,都被作为设计的内容。
可参与性:校园稻田是学校师生参与劳动而共同创造的景观,参与过程本身成为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种参与,校园景观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
特色: 获2005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 获2007世界青年建筑师奖 2004年4月28日,倍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雷锋班退役车”正式落户我校,成为校园一处具有特殊意义的人文景观。这辆在雷锋班股役过的军车,记录了雷锋班战士身上洋溢着的雷锋精神,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是我们向雷锋学习的活教材。把雷锋班退役车请进校园,就是要让雷锋精神在我校师生身上发扬光大。学校将雷锋班退役车进驻的庭院命名为“雷锋庭院”,并在“雷锋庭院”塑雷锋塑像,让雷锋精神永驻校园,使“雷锋庭院”成为弘扬雷锋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基地。
位于办公楼西侧,由原建设部部长叶如棠题词。一般的广场大多是平面构成,这里的广场是立体构成。由大小不同、形状不同、方向不同的实墙分割了横向空间,由长短不同、高低不同的跌落台阶分割了竖向空间,这里不仅造成了空间的丰富,更有错落的音符。站在长廊的三层可以欣赏池底“龙”字的风采,而站在方形的亲水平台上又可以欣
赏滚水坝水瀑的流畅和激荡。
中央水系长300米,宽60米,面积为1.7万平方米。水系中间有两座亲水桥,水系的南部中央水系是校园的景观轴。自然生长的数万条鱼在湖中游荡。夏天可以垂钓,冬天是冰场。
长廊入口雕位于长廊东侧铁石广场。这里的铁磙子原是在西院老校区的操场上,多少届毕业生都曾与它相伴过,压操场,修马路,坐上聊天。如今,它也来到了新校区,要见证学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从77级毕业生开始,每届学生毕业20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再相会,继续拉这个铁磙子,每一个铸铁人代表一届毕业生。20年一段人生路,弹指一挥间,只要大家齐心合力,就能滚滚向前。
被誉为亚洲第一的长廊是新校区的学术轴。长756.31米,宽8米,共三层,一层的西部是教室,东部是商业街,二层是封闭的学习空间,三层是敞开式的空间,整个长廊贯穿于教学区、科技园区、办公区和学生生活区,进而使长廊的功能具有了学习性、共享性、交通性、展示性。教学区有9个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庭院,庭院的轴线距离是80×80米。庭院的景观是教学区的示意图。红色代表教学区的庭院,道路代表教学区的楼和馆,黄色的斜路代表长廊。每个庭院都塑有一座特别的雕塑,雕塑所在的红方块就是这个庭院的位置。庭院不同,雕塑的位置不同
穿越于稻田的路网系统使参观者可以方便地接近庄稼。路网由宽3.6米(12英尺)的主要步行路和与其相交的宽0.9米(3英尺)小径组成。狭窄、纵横交错的混凝土小径使人们直接到达农田。主要步行路由浅色花岗岩铺成。花岗岩和混凝土路网与其周围翠绿的稻田
形成了强有力的对比。
在路网的设计当中,俞孔坚运用了接近“无设计”的手法。直线垂直交接形成方形空间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景观也不理外。沈阳建筑大学的景观建设也不
是完美无暇的,比如说校门入口处硬化面积过大,整体基质景观分割过于琐碎,导致景观基质功能的丧失;建筑内部分割出现的灰色空间过多,造成空间和资源的浪费等
〔8〕
。但瑕不掩
瑜,总体看来,沈阳建筑大学校区的景观设计质朴自然,没有华丽和繁杂,内容丰富。对具有历史意义的物品的精心设计安排,并发挥其教育意义,体现出独特的设计理念。设计者们用这些真实可感的实体景观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以人文的校园塑造了别样的育人空间。 参考文献
大量使用水稻和当地农作物、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为景观的基底,不但投资少,易于管理,而且能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
网格式布局,给我们的办学方式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是该方案所取得的最大成功,也必然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交通空间过多,可能造成使用上的浪费,。二是网格状的走道系统,纵横交错,必将造成进
行中的定位困难,产生“迷宫”后果。这一点在教学区中体现得比较明显。特别是后期设计对重点部位的标识性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再加上设计中令有些大型教室的位置堵死了某个方向的内部通道,以及对出入口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使得迷路、绕路情况多有发 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景观是一个用水稻、作物和当地野草,用最经济的途径来营造一个校园环境的景观设计,景观中应用了大量的水稻和庄稼,并通过旧材料的再利用,试图对庄稼、野草和校园做一个重新的认识。在大面积均匀的稻田中,便捷的步道串连着一个个漂浮在稻田中央的四方的读书台,每个读书台中都有一棵大树和一圈坐凳,让书声溶入稻香。在这个设计中,“园林结合生产”有了新的解释。在一个大城市的建筑大学里,对大多数来自城市的学生来说,自然和耕作是那么遥远。他们对农作物的播种、管理和收获感到陌生,他们甚至不知道农作物和乡土物种的名字。该校园的环境设计力图使当代学生有机会回到真实的土地,感受农作物自然生长和管理、采收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的间接知识的同时,也能从真实世界中获得真知。将农业与劳动教育融入一个建筑大学的校园绿化,时刻提醒我们的年青一代:粮食和土地永远是中国这个13亿人口大国的头等大事。快乐的劳动已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收获的稻米——“建大金米”目前已被作为学校的礼品,赠送给来访者。这个项目歌颂土地之美,用最经济的途径,实现当代中国最迫切需要的绿化和美化。重拾起“园林结合生产”的精神。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的设计尊重了三个基本前提:快速的作业时间,低廉的建造预算,
和设计师唤起这块地区曾经作为稻田的农耕历史的意图。”(摘自书评)
校园一隅,在沙石滩上停泊的木船,让学生们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体会到现实的紧迫
枯山水位于校部办公楼内的枯山水是采用了日本式的园林风格,以石为山,以沙为水,将室外景观置于室内,使室内空间更加自然、丰富、通透。
老校门一座校门就是一段历史,她记录了一段故事,叙述着一段沧桑。几十年来,6万余名莘莘学子,从祖国各地跨入了这座培养建筑人才的大门,寒窗苦读,立志成才,又从这座老校门中离开了母校,奔赴祖国各地。如今他们已成为国家各个行业的高级建设人才和骨干力量,一批批学子曾在这座老校门前留下过美好的青春记忆,这座老校门也为此而成为了学校的象征,成为了建大人心中永恒的记忆。学校搬迁时,各地校友自愿捐资将她迁移到了新校区。
香飘数十公顷的稻田、激荡流畅的龙潭广场、一棵棵挺拔的常青古松、一簇簇五颜六色的名贵花卉、由马路边石和小木屋及老树根组成的老根驿站、微型自然保护区、陈列雷锋班退役车和雷锋塑像的雷锋庭院、滚滚向前的铁磙子……你能想像吗?这些匠心独运的景观全部座落在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