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

2018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

来源:爱站旅游


2018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 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隘口(ài) 与日具增 孤僻(bì) 兴致勃勃 B.砚台(yàn) 韬光养晦 热忱(chén) 不言而谕 C.忌讳(huì) 笑容可掬 鄙薄(bǐ) 煞有介事 D.称职(chēn) 安之若素 许诺(nuò) 顶礼膜拜

2. 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中美经济贸易谈判中,美方代表总是没有明确态度,他们的真实意图难以捉摸。 B.这里风景宜人,河流清澈见底,山峰奇形怪状,真是别具匠心啊! C.她随手把一颗石子扔进湖里,一圈圈涟漪在平静的湖面荡漾开去。

D.西方文化有西方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有中国的特定思维,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应相互包容和尊重。

3. 文化积累﹣﹣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中,“我”讨厌阿长的絮叨和繁琐规矩,但她对“我”讲述“长毛”的故事让“我”也对她产生过空前的敬意。

B.《简・爱》中,简・爱正沉浸在筹备自己婚礼的喜悦中,梅森突然出现了,他揭露了一个让人震惊的秘密﹣﹣丹特上校的妻子还活着!

C.《水浒传》中,林冲不满王伦的做法,在宋江等人智激与协力下,一举杀死了王伦。这一精彩的情节,突出了王伦的小肚鸡肠和宋江的老谋深算。

D.“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为而治”,兵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法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语言运用﹣﹣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句名言:“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就是“自我”不断实现的过程。

B.原西南师范大学校长邱玉辉、高级工程师彭燕华、重庆大学教授尹超……等多位国内人工智能专家出席了大会。

C.医学专家指出,大量快速的进食冷饮,会损伤孩子稚嫩的胃黏膜,引起急性胃痉挛,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

D.年少时,眼神澄澈,心地纯良;长大了,受到名利、欲望、贪婪等熏染,变了质,走了味,失了魂。

5. 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一系列程序,选出了政治局委员。 B.按照《规划》,遵义所辖各县都要修建飞机场,机场建成以后能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C.近年来非洲年轻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高涨,他们越来越倾向于把汉语作为到中国寻找梦想的工具。

D.由于韩美执意举行联合军演,使朝鲜产生了取消元首会面的想法。

6. 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试卷第1页,总14页

A.请愚兄你别拿着比我高的成绩,还跟敝人说没有考好啊!

B.家父常教育我,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C.我至今还惠存着您送我的“翰墨书香,家国天下”这幅书法作品。

D.学生我认真读过老师您的拙作,对您在文章中的一些高见十分佩服。

7. 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①《蒹葭》:蒹葭采采,________。 ②《望岳》:会当凌绝顶,________。 ③《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 ④《论语》:博学而笃志,________,仁在其中矣。 ⑤《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⑥《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________。 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________,________。

⑧《钱塘湖春行》中用动态美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景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⑨《岳阳楼记》中体现“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对待“得”“失”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50分)

8. 天涯海角,招之即来 张佳玮

①我外婆说,我舅舅小时候性子很倔。跟我外公吵完架,就气哼哼地出门,在门口还会吼一声:“我这就去美国!再也不回来了!”

②外婆说,每到这时,她就叹一口气,走进厨房。打两个鸡蛋,坠在碗里的面粉上,加水,拌,加点盐,加点糖。直到面、鸡蛋、盐、糖勾兑了感情,像鸡蛋那样能流、能坠、能在碗里滑了,就撒一把葱。倒在油锅里,转一圈,起火。看着葱都沉没到面里头了,将面粉碗绕着圈把调好的面粉浆倒进锅里,铺满锅底。一会儿,等一面煎微黄、有面香了,她就翻个面儿。两面都煎黄略黑、泛甜焦香时,她把饼起锅,再倒一点儿白糖。糖落在热饼上,会变成甜味的云。这时候,我舅舅准靠在门边儿站着,右手食指挠嘴角。我外婆说:“吃吧。”我舅舅就溜进来,捧着一碗面饼,拿双筷子,吃去了。

③我爸说,我以前在房间里看书时,就像进了螺丝壳,总是听不见叫喊我吃饭的声音。每当这时,他就叹一口气,走进厨房。往锅里倒油,叉着腰等油热起来,打下一个鸡蛋,叉着腰等,看着蛋白边儿被油煎得黑黄卷了,翻个面儿,往锅里点酱油、一小点糖和水,听着荷包蛋在酱油里的咕嘟咕嘟声。等酱油和糖的香味把我抓到厨房门口时,他关火,把荷包蛋连酱汁一起装碗,扣在我的白米饭上。指指:吃。

④我妈说,我爸以前痴迷于麻将。中午出门,说好下午回来吃饭,可是到天黑都不见人。我妈说,每到这时,她就叹一口气,走进厨房。把刚抓的花生,倒进凉油锅,起火。拿铲子翻着炒,花生们怕烫了,开始叫疼,我妈很有同情心,就把火关了,就着油继续炒它们。等花生发出一片嘘嘘声,我妈就把它们请出来,顺手把黄酒从瓶里倒出来,黄酒和花生的香魂半空搅着。这时候,我爸准就开始敲门了。

⑤我以前,不开心时就去买香肠、鸡蛋、青豆、青椒、毛豆和胡萝卜。在锅里下一遍油,把青椒倒下去,炒出一点味道,捞走;把五个鸡蛋打进青椒油里,看着它们起泡;再下一遍油,把冷饭倒下去,拿铲子切了米饭,让鸡蛋卷裹着;再下一遍油,把切好的香肠和胡萝卜,外加青豆和青椒倒下去。我妈这时就在远方开个窗提示我:别下那么多油!鸡蛋要分块儿!我不理她,继续炒。等鸡蛋炒得泛黄香,眼看要焦黑时,停火起锅。把炒饭盛一大盆,花一小时吃完,一边抹嘴边的油,一边烧水煮茶。

试卷第2页,总14页

喝一口热普洱,打一个饱满的油香十足的隔后,不好的心情就飘走了。

⑥我妈说,每当她想我回家,就去菜场买一只壮硕油头肥厚的鸡,洗干净,放水里煮。放下锅盖慢火焖,把鸡肉里的油都熬出来,浓黄的油浮成一片一片。又拿一个锅,加点儿水,把一块块的五花肉搁进去,煮得五花肉见灰白了,加了水,下酱油、糖和黄酒,放下锅盖慢火炯,让肉慢慢炯红。她自己一旁继续扫地、逗狗、收拾沙发垫去。

⑦她说,这时候,我在外地,或者其他天涯海角的街上,不管走着还是坐着抑或站着,准会忽然一皱眉,一耸鼻子,抬头仰望许久,然后对身旁的某人说:“我觉得,我妈好像在炖鸡汤和红烧肉。” (《意林》2018第11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题目“天涯海角,招之即来”的含义有哪些?

(2)试品析第③段划线句中加点字“抓”在文段中的表达效果。

(3)请你说说文章为什么要按照“外婆说”“爸爸说”“妈妈说”到“我”的顺序写作?

(4)全文在选择事例上有哪些共同点,试结合文本分析。 9. 磨

①龙涎香是世界上香味最为持久的香料,被誉为“香料皇后”,它是抹香鲸分泌的一种液体日积月累后形成的包块。它的诞生令人惊叹,它是由抹香鲸吞食的尖利物不断磨蚀内脏而产生的。所以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

②戏剧性的遭遇打磨着棱角分明的石头,使之变得光滑、圆润;我们随着生命的洪流追逐,经历岁月的磨蚀,逐渐变得从容、美好。

③磨,缔造辉煌。痛苦、失败是一种磨砺。克服困难往往就是成功的契机,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收获。数十年的跋涉困苦是对李时珍的磨蚀,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才会有他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十年辛苦是对曹雪芹的磨蚀,于是才有了《红楼梦》的问世,才有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座高峰;官场的黑暗和残酷的现实是对郑板桥的磨蚀,于是才有了住寒舍、画青竹的一方净土,才有“扬州八怪”之首席。

④人生的艰辛苦难是一种磨蚀,欢乐和盛誉何尝不更是一种磨蚀?余秋雨曾认为作家更应是一位行者,沿途的风景会让作者以及作品更有内涵。经历磨蚀,才会从容温和,才会厚重敦实。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来说未尝不是人生的磨,然而他经历这种欢乐和盛誉却能宠辱不惊,平静美好。而相反,拿破仑被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能经受住成功的磨蚀,最终兵败滑铁卢,抱憾终身。世事也会如此,人们有时在严

酷的环境经受磨折,能平安度过危机,反而在安逸的环境掉以轻心,酿成悲剧。由此看来,“胜不骄”也是一种磨。

⑤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生活磨蚀着我们,我们必须承受生活的磨砺。因此不必为失败而抱怨,也不必为胜利而忘形。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在磨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不谙世事、轻浮急躁,必然收获精明干练、成熟稳重,这种得失交换其实是值得的,更是生命的必然。好比练习芭蕾,只有经历过钻心的苦痛,才会成为真正的舞者,才会找到艺术的真谛,感受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人类正是历尽磨难而甘之如怡,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⑥泰戈尔曾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正如司马迁所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珍珠的圆润光泽就是来自沙砾的磨蚀。这个世界上,也许尽如人

试卷第3页,总14页

意的事并不多,只有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等候,多一些磨折,才能有最醇厚的“龙涎香”。 (《青年文摘》2018第11期,有删改) (1)请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④段画线句子除用了例证法外,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文章第③段和第④能否调换顺序?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4)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 人才抢夺大战 材料一:

2018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向全球顶级学者发出了一则招聘信息,以1000万元一2000 万元的研究经费和不低于200平方米的住房向诺贝尔奖获得者抛出橄榄枝。同时还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发达国家院士、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发出了招聘信息。

重庆医科大学表示,他们自身有不俗的科研实力,但为了占领学术的制高点,建设世界一流学校,学校愿意花重金招纳各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材料二:

近日,各大城市纷纷出台高端人才引进措施。北京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支持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引进人才;上海出台《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吸引光子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13个重点领域国内外顶尖人才,赋予人才用、用财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并从住房、养老、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持;杭州对创业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杭州就业并享受相应补贴;南京高层次人才可申领不少于300万元的购房补贴。 西安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武汉将筹建250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让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 租到租赁房;江西高层次人才可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并经认定后,直接入编;长沙对市级紧缺人才给予15万元一50万元奖励补贴。 材料三:

2011﹣2016年部分城市人口变化统计表(万人): 2011年 2016年 5年内净增 城市 13.6 1562.1 207.5 天津 2018.6 2172.9 1.3 北京 1275.1 1404.3 129.2 广州 1484.3 77.2 1407,1 成都 709.1 7.5 55.40 长沙 1028 1078.6 50.60 石家庄 (2011年到2016年5年间,因人口出生、自然死亡、人才流动等导致了各城市人口有增有减。) 材料四:

有评论指出,吸引人才不只是给、盖房子,更为关键的是要消除各种歧视,完善公共服务,形成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城市之间“人才大战”的升温,是中国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活力。抢战的背后是全国各个城市对人力资本红利的争夺,而人力资本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是支持区域

试卷第4页,总14页

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有专家分析,抢战中,人口净流人较明显的基本都是增速靠前、经济发达的地区,虽然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等并不算富裕的西部地区也引进了少量人才,但是如果大城市人才大量积压,不利于人才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而农村和边疆地区有人才实现抱负的广阔天地却吸引不到人才,这是极大的人才浪费。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需国家完善引导人才流动的顶层设计,相关管理部门和地方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创新用人机制,增强基层人才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1)请你根据材料二列举三条大城市吸引人才的办法。

(2)假如你的家乡有位大学毕业生正在为选择到大城市还是回西部家乡工作而犯愁,你是建议他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西部家乡,请给出你的建议,并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各地都在实施“人才抢夺”战略,但是大城市只引进高层次人才。 B.天津的人口变化最大,所以天津是最吸引人的城市。 C.武汉的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会得到保障性住房。

D.大城市之间抢人,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是支持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11.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________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________ ②不蔓不枝 枝: ________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 ________ ④陶后鲜有闻 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

12.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试卷第5页,总14页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13. 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3)班开展“遵义旅游资源调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把以下遵义市旅游文化资源按照一定标准归类,并阐述归类理由。(每一类只需选择2至3项,并填写序号。不能与示例重复。)

①贵州茅台酒②赤水丹霞地貌③凤冈锌硒茶、湄潭翠芽、正安白茶④沙滩文化遗址⑤乌江小三峡⑥娄山关⑦海龙屯军事古堡⑧遵义会议会址 答题示例:分类________理由:按照________分类 分类一:________理由:按照________分类 分类二:________理由:按照________分类

(2)在小组活动交流会上,语文老师把上述资源的某一项用谜语形式展示了出来,请你写出谜底,并简述你猜出谜底的方法。 谜面:起楼不要木,有人便是仙。 天上两滴雨,残阳铺满天。(打一遵义旅游景点) 谜底:________。理由:________。

(3)老师准备儿童节开展本次主题的交流展示活动,要求全班同学参加。下面是语文小组写的一则通知。请找出三处错误。 通知

全班同学:

请大家于6月1日下午到学校礼堂参加语文老师开展的活动,望大家做好准备,准时参加。

2018年5月30日 八(3)班语文小组 四、作文(60分)

14. 以“初三,和________一起走过”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不得抄袭和套作。

试卷第6页,总14页

参与试题解析

2018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

【答案】 C

【考点】 易误读常见字 常见易错字 【解析】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和字形的把握。 【解答】

A.“与日具增”应写作“与日俱增”;“孤僻(bì)”应读作(pì); B.“砚台”(yàn)应读作(yàn);“不言而谕”应写作“不言而喻”; C.正确;

D.“称职”(chēn)应读作(chèn)。 2.

【答案】 B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

ACD.使用恰当;

B.“别具匠心”意思是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多用于人工做成的东西。此处是描绘自然风光,故而使用不恰当。 3.

【答案】 A

【考点】 名著综合 文学常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A.正确;

B.“丹特上校”应为罗切斯特;

C.是在吴用的智激下杀死了王伦,表现了吴用的机智果断; D.“兼爱”“非攻”是墨家的观点;

试卷第7页,总14页

4.

【答案】 D

【考点】

标点的辨析与用法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是辨析和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要熟记于心。 【解答】

A.考查引号的用法,名言是整体引用,“的人”。把句号放到引号里面; B.考查省略号的用法,省略号与等都表示列举的省略,保留其一即可;

C.考查顿号的用法,词语之间的并列用顿号,“腹痛,腹泻,”把逗号改为顿号; D.考查分号的用法,正确; 5.

【答案】 C

【考点】

病句辨析与修改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解答】

A.语序不当,应将“表决”与“推举”调换位置;

B.搭配不当,“水平”不能“改善”,可修改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C.正确;

D.缺少主语,将“由于”或“使”二者删去其一; 6.

【答案】 B

【考点】 语言得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表达不得体,“愚兄”是对自己的谦称,用来称呼别人不得体;

C.表达不得体,“惠存”是敬辞,意思是请别人保存。用来说自己保存不得体;

D.表达不得体,“拙作”是谦辞,对自己作品的谦虚说法,不能用来说别人的作品。 故选B。 7.

【答案】

白露未已,一览众山小,燕然未勒归无计,切问而近思,以中有足乐者,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不以物喜,不以物悲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试卷第8页,总14页

【解析】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解答】

①白露未已; ②一览众山小;

③燕然未勒归无计(重点字:勒); ④切问而近思; ⑤以中有足乐者;

⑥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重点字:憔); ⑦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⑧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重点字:啄); ⑨不以物喜,不以物悲; 二、阅读(50分)

8.

【答案】

是指人们不管处在什么地方,离家有多远,都会被家里的菜的美味吸引(都会想念家里的菜的美味);都会思念家和亲人。

“抓”字这一句用了拟人手法,细致地写出了菜的香味巨大的吸引力,与前面“我”听不到爸妈的吃饭叫喊声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是这样写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或是事件的先后顺序;二是先写外婆,再写爸爸妈妈,最后是“我”,这样安排,写出了家的味道(爱、亲情)的传承(延续。弘扬)。 都选择了家里亲人做菜的事;都详写做菜的做法和过程;都写出了菜的巨大吸引力;都运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 【考点】

记叙文阅读综合 【解析】

本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叙述家里亲人做菜的事,写出了菜给人的安慰,告诉人们不管处在什么地方,离家有多远,都会被家里的菜的美味吸引;都会思念家和亲人。 【解答】

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后再作答。可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这时候,我在外地,或者其他天涯海角的街上,不管走着还是坐着抑或站着,准会忽然一皱眉,一耸鼻子,抬头仰望许久,然后对身旁的某人说:我觉得,我妈好像在炖鸡汤和红烧肉”一句,可以理解“不管身在何处,都会想起家的味道”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关键词的表现力。“等酱油和糖的香味把我抓到厨房门口时”中的“抓”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酱油和糖的香味有了人的“抓”的动作。从内容上说,写出了菜的香味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从结构上讲,照应了前面“我”听不到爸妈的吃饭叫喊声并形成对比。

本题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顺序。通读文章后再作答。这样安排材料有三个因素:事件的先后顺序;由长辈到小辈的顺序;味道的延续过程。这种顺序更能突出亲情的传承的主题。

本题考查对文章选择事例特点的把握。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全文在选择事例上的共同点很多,如写的人都是家里的亲人;写的事都是做菜的事;

试卷第9页,总14页

写出了菜都给人的安慰。从手法上讲,都运用了欲扬先抑,这也是行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9.

【答案】

①承受磨难,我们才能更好。②磨,会把我们变得更好。③只有经历磨难,我们才会取得成功。

对比论证,用莫言和拿破仑的经历作对比,证明了“欢乐和盛誉也是一种磨难”这一分论点,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不能。理由因为第③段和第④之间有递进(逻辑)关系,困难和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难然而欢乐和盛誉更是人生的一种磨砺(他们之间存在层次的上递进关系)。

①引用了名言作为道理论据,再次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加了权威性和说服力;②再次总结中心论点,提出希望与建议;③在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考点】

议论文阅读综合 【解析】

本文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承受磨难,我们才能更好。第二段进一步论述经历岁月的磨蚀,逐渐变得从容、美好。第三段论述磨,缔造辉煌;第四段论述人生的艰辛苦难是一种磨蚀,欢乐和盛誉更是一种磨蚀。第五、六段运用道理论证,再次总结中心论点,提出希望与建议。 【解答】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查找。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定是一句完整的表示判断的话,不可能是疑问句。一般会在题目,文首或是文末提出或总结得出。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一段,应为:承受磨难,我们才能更好。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细读第④段可知,本段除了用例证法外,还用了对比论证,把莫言和拿破仑的经历作对比,有力的证明了“欢乐和盛誉更是一种磨蚀。“这一分论点,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本题考查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第③段的第一句话表明,该段主要讲只有经历磨难,我们才会取得成功。第④段主要讲“人生的艰辛苦难是一种磨蚀,欢乐和盛誉何尝不更是一种磨蚀?”从逻辑关系角度来看,他们之间存在层次的上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首先要明确这段论证了什么内容,然后结合全文的行文思路进行分析,可以从结构严谨的角度解答。这段引用了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只有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等候,多一些磨折,才能有最醇厚的“龙涎香”。在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10.

【答案】

①直接奖励资金。②给予住房补贴。③赋予人才用、用财权、内部机构设置权。④从住房、养老、子女教育等给予保障。⑤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或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⑥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

示例一:建议他留在大城市。因为大城市待遇好,而且有好的社会保障。还有可能跟着高层次人才学习,获得进步,并发挥才能。

示例二:建议回到西部家乡工作。因为在大城市难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而家乡有实现抱负的广阔天地,且能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 D

【考点】

试卷第10页,总14页

材料阅读 【解析】

本题以“人才抢夺大战”为中心,给出四则材料。材料一,给出重庆医科大学向全球顶级学者发出高薪招聘信息;材料二,介绍各大城市出台的高端人才引进的具体措施;材料三,是2011年到2016年5年间部分城市人口变化统计表;材料四,是专家对吸引人才做法的不同看法,指出国家应完善引导人才流动的顶层设计,相关管理部门和地方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创新用人机制,增强基层人才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解答】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为开放题,根据材料中所给的吸引人才的措施,再结合生活实际来列出方法即可。如根据杭州的做法,我们可想到:给人才以直接奖励资金;给予他们高额的住房补贴;根据上海出台的,我们可想到用赋予人才用、用财权、内部机构设置权的方法来留住人才,从住房、养老、子女教育等给予保障来留住人才等。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运用与阅读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题,建议他留在大城市和回到西部家乡都可以,关键在于从材料中选择合适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建议。如果建议他留在大城市。可从不同大城市吸引人才的具体作法来阐述理由;如果建议他回到西部家乡工作,根据材料四中专家的分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比对能力。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A.错误,材料中表述“各大城市纷纷出台高端人才引进措施”,但并不表示“大城市只引进高层次人才”;

B.错误,统计表后注明“2011年到2016年5年间,因人口出生、自然死亡、人才流动等导致了各城市人口有增有减”,那么天津的人口变化最大,不一定就是因为天津是最吸引人的城市;

C.材料二中“武汉将筹建250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让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 租到租赁房”,只是指出大学生可以低价购买或租赁住房,并不等同于“一毕业就会得到保障性住房”。 D.正确; 故选:D。 答案:(1)①直接奖励资金。②给予住房补贴。③赋予人才用、用财权、内部机构设置权。④从住房、养老、子女教育等给予保障。⑤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或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⑥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2)示例一:建议他留在大城市。因为大城市待遇好,而且有好的社会保障。还有可能跟着高层次人才学习,获得进步,并发挥才能。

示例二:建议回到西部家乡工作。因为在大城市难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而家乡有实现抱负的广阔天地,且能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3)D 11.

【答案】

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取消句子性),生枝,枝枝节节,但是,却,少,很少

①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本文抒发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考点】

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

试卷第11页,总14页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解答】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解答本题要结合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之: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取消句子性)。

②句意为: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枝:生枝,枝枝节节。 ③句意为:(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而:但是,却。 ④句意为: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少,很少。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予:我。谓:认为;句意为: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②中重点词语有之:的;宜:当;众:多;句意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结合语句理解作者的志向及所表达的情感。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12.

【答案】

时,需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这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表现了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 C

【考点】

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试卷第12页,总14页

【解答】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作答时,需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这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表现了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 ABD正确;

C.有误,不是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故选:C 答案:(1)这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2)C 13.

【答案】

①③,地区特产,④⑥⑦⑧,人文风景,⑥⑧,按照红色旅游 娄山关,一是拆字法(只要根据拆字法简述理由即可);二是根据“残阳铺满天”一句联系到“残阳如血”从而想到《忆秦娥•娄山关》猜出即可。

①“通知”要居中;②“全班同学”称谓要顶格;③没有写活动的具体时间;④没有写出活动主题;⑤落款署名和时间位置颠倒。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第一题考查风景名胜的归类;第二题考查学生猜谜语的能力;第三题考查应用文的修改。 【解答】

本题考查风景名胜的归类。找出不同风景名胜的共同点,即可进行合理的分类。如⑥⑦可归为一类,因为这二者都和战争有关;也可将⑥⑧分为一类,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有遗址。

本题考查学生猜谜语的能力。猜谜语最常用的拆字法,根据谜面“起楼不要木”,可以想到“娄”字;“有人便是仙”,那么“仙”去掉“人”字旁,则为“山”字,由此可知为娄山关。此题还可根据诗词的内容来解谜,难度较大,具体方法是:谜面中的“残阳铺满天”会让我们联想到“残阳如血”,从而想到《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句,也可猜出是娄山关。

本题考查应用文的修改。根据平时对“通知”这种应用文写作格式与内容的掌握,可以看出此文在格式上有三处错误:一是“通知”要居中,二是“全班同学”称谓要顶格,三是落款处的日期与署名的位置要互换;内容上的错误主要是没有写清活动的具体时间,并且没有交代活动的主题。 四、作文(60分)

14.

【答案】 你们 【考点】 半命题作文 【解析】

【审题立意】这是一则半命题作文。题目中的“初三”限定了时间。“一起走过”限定了事件。空白处需要补齐的词语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是某种品质或情感,我们可以写朋友,亲人或师长的陪伴,也可以写自己在某种品质,比如勤奋,坚韧等的支持下走

试卷第13页,总14页

完了初三。前者易懂,后者意深,根据自己的写作水平自由选择即可。 【文体选择】记叙文或抒情散文。

【思路点拨】开篇可以用题记的形式点明题目中的“你”为何。正文则叙事抒情,重点表现或刻画自己在××的陪伴下,在××的激励下走过了初三这段艰难而又充实的岁月。最后一段可用议论或抒情来总结全文,升华主旨。

【写作误区】如果创作散文的话,一定要紧密围绕文章主旨来组织材料,切忌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只是表象,看似松散的思维其实都是在表现主旨的目的下展开。 【解答】 【示例】

初三,和你们一起走过

三年前,我们踏入校园。在那时,我以为三年的时间会很久,现在想想,貌似不是! ﹣﹣题记

两年的中学时光已悄悄溜走,第三年的中学生活拉开了漫长的白昼。

回首逝去的日子,数不清校园里留下多少欢乐,而今心里不免涌起缕缕惆怅。因为分离即在眼前。

我在最美的时间里遇见了最好的那群人。那年初三,丁香花影子,永远不孤独。记忆的故事,多么的真实。花香中开放的是你们含笑的样子。时光走着它的路,路过青春的脚步,心情有悲也有喜,因为我们曾在一起。时光跟着它自己,速度不缓不急,只是未来刚刚开始!

那年初三,我们习惯了天朦胧时起床;那年初三,习惯了不到七点上学;那年初三,习惯了带着惺忪的睡意去刷牙,洗脸;那年初三,我们一起躲在桌下吃东西;那年初三,习惯了打预备铃时才匆匆从厕所里出来;那年初三,我们一起在那间教室里吵吵嚷嚷,闹个不停;那年初三,我们在一起复习小中考,把我们桌子上堆得满满的;那年初三,有一群坏蛋男生在课堂捣乱;那年初三,有一群逗比女生在一起议论偶像;那年初三,每一天阳光洒下梦想在起舞。我们的青春全在那儿…… 那年,未来遥远得没有形状,我们单纯得没有烦恼!

想回到初三的教室,看看自己留下的汗渍,想回到初三的教室看看自己曾在桌子上写下的话,想回去看看前黑板写着小中考倒计时的地方,想回到初三的教室听听黑板下的青春誓言是否绕梁不舍的离去,想见见一起从那年夏天走过来的同学们,想见见上课陪我说话的你,想见见下课陪我打闹的你们,想见见那充满欢声笑语的教室。 我相信我们在另一个世界在一起。我相信我们还有其他未泄露的姓名。也许遗憾和年轻,总是绑在一起!

那些青涩纯纯的感情,曾经以为顺其自然就是最美,可是那些纤尘不染的誓言,那些擦肩而过的等待,那些倔强的任性,那么多琐碎的错误,终究把我们慢慢隔开。 那年我们都还是初三,那年和你们一起走过!

试卷第14页,总1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