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A型题】
1.下列疾病中,哪种出现皮疹最早 ( )
A.水痘B.猩红热 C.麻疹 D.斑疹伤寒 E.伤寒 2.下列哪项指标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活动性复制 ( )
A.HBsAg B.抗HBs C.HBeAg D.抗- HBe E.抗- HBc 3.确诊伤寒最有力的证据是 ( )
A.长程稽留热 B.玫瑰疹 C.血常规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消 失 D.肥达反应阳性 E.血培养见伤寒沙门菌 4.下列哪种属甲类传染病 ( )
A.霍乱 B.艾滋病 C.梅毒 D.炭疽 E.麻疹 5.为保护易感人群,下列哪种免疫制剂最有效 ( )
A.转移因子 B.免疫球蛋白 C.疫苗或菌苗 D.干扰素 E.白介素
6.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措施是 ( )
A.隔离病人 B.管理带病毒者 C.管理血源 D-注射疫苗 E注射免疫球蛋白
7.钩体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 )
A.流感伤寒型(或感染中毒型) B黄疸出血型 C.肺出血型 D.肾衰竭型 E.脑膜脑炎型
8.抢救霍乱最有效的措施是 ( )
A.补充液体及电解质 B使用抗生素 C.使用抑制肠黏膜分泌药 D.利尿防治肾衰竭 E.使用血管活性物质t
9.戊型病毒性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 A.水 &食物 C生活接触 D.宫肉传播 E.注射途径 10.鉴别各型肝炎最可靠的根据是 ( )
A.发病季节 B发病年龄 C.起病方式 D.临床症状 E.病 原学血清学检查
11.重症肝炎并发急性肾衰竭的原因中下列哪项错误 ( )
A.内毒素作用 B.肾小管收缩 C.肾缺血 D.有效血容量下降 E.肾小管坏死
12.关于丁型肝炎病毒下列哪项错误 ( )
A.属单股RNA病毒 B.外壳为HBsAg C.复制需要HBV的帮助 D.抗原可诱生IgG和lgM抗体 E.上述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13.细菌性痢疾临床分型中哪项属急性 ( )
A.慢性迁延型 B.急性发作型 C.慢性隐匿型 D.中毒型 ‘ E.静止型
14.肝性脑病病人血氨增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最主要的机制( ) A.干扰大脑的蛋白质代谢 B.干扰大脑的脂肪代谢 C.干扰大脑的 ‘水盐代谢 D.干扰大脑的能量代谢 E.干扰大脑的微量元素的正常 含量
15.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活菌释放至菌体外的一种蛋白质 B.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少
数革兰阴性菌也能产生 C.性质稳定,耐热 D-毒性强,引起特殊 病变 E.抗原性强
16.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抗体是 ( ) A. IgG I3l IgA C.IgM【).IgD E.IgE
17.肝性脑病病人给予肠道消毒剂最主要的目的是 ( )
A.清除致病菌毒素 B.减少真菌的繁殖 C.抑制肠道细菌减少氨的 形成 D.预防原发性腹膜炎 E.防止继发性感染 【B型题】 问题18~19
A.经空气、飞沫、尘埃传播 B.经水、食物、苍蝇传播 C经手、用具、玩具传播
D.经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 E.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 18.艾滋病是 ( )
19.戊型病毒性肝炎是 ( ) 问题20~24 A.破伤风 B.狂犬病
C.类狂犬病性癔症 D.疫苗接种后反应 E.脊髓灰质炎
20.极度恐光、恐水的疾病是 ( )
21.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的疾病是 ( )
22.喉部紧缩,不能饮水,暗示治疗可缓解症状的疾病是 ( 23.不对称弛缓性瘫痪,感觉正常的疾病是 ( )
24.接种狂犬病疫苗2周后出现发热、头痛,下肢先麻木后瘫痪 问题25~27
A.水和(或)食物传播 B.输血和血制品 C.日常生活接触 D.母婴垂直传播 E.虫媒传播
25.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性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是 ( ) 26.甲型病毒性肝炎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 ( ) 27.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方式是 ( ) 问题28~30 A.HBsAg B.抗- HBs C.HBeAg D.抗- HBe E.HBcAg
28.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保护作用的是 ( )
29.仅存在于受感染肝细胞的核内,血液中无游离成分存在的是 ) ( ) ( )
30.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的标志物是 ( ) 问题31~32 A.毒血症 B.菌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变应性亚败血症
31.细菌在血流中短暂出现,无明显中毒性症状者称为 ( ) 32.因微生韧感染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称为 ( ) 【C型题】 问题33~34 A.消化道隔离 B.呼吸道隔离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33.轮状病毒感染应 ( ) 34.丙型病毒性肝炎应 ( ) 。【X型题】
35.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经过 ( )
A.发热期 B.砥血压休克期6 C.少尿期 D.多尿期 E.恢 复期
36.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包括 ( )
A.性接触传播 B.注射途径 C母婴传播 D.器官移植 E.人工授精
37.下列哪些属乙类传染病 ( )
A.病毒性肝炎 B.细菌性疾病 C.艾滋病 D.伤寒 E.肺 结核
38.引起脑膜炎的病原体有 ( )
A.脑膜炎奈瑟菌 B.结核分枝杆菌 C.新生隐球菌 D.钩端螺 旋体 E.白喉棒状杆菌
39.感染过程包括以下哪几种形式 ( )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40.传染病的基本特性包括 ( )
A.有病原体 B.有传染性 C.有发热 D.有流行病学特征 E.有感染后免疫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敏感株所引起的间日疟,其病因治疗最佳方案是联合应用 ___ _、-。
2.血吸虫病的异位损害常见于____、____。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确诊可采取 一与_ ___涂片革兰染色,亦可取 ___ _与_ ___做细菌培养。
4.治疗伤寒可选择的抗生素有——、____、____。
5.传染病的免疫检查包括 一、_ _______两大类。
6-流行性出血热的三大主征是: 、____和____。
7.常用的免疫制剂包括主动免疫制剂与被动免疫制剂。前者包括疫苗、 ——、——一等,后者包括抗毒素、____和一 等。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在括号内标“+”,错误的标“一”) 1.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全身性病毒感染,故常有肝外脏器损害。 ( ) 2.B超检查是阿米巴肝脓肿的确诊方法。 ( ) 3.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 )
4.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应立即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 ( ) 5.厌氧菌所致败血症首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 )
6.HBsAg具有抗原性,无感染性,它可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 ) 7.盅培养标本应在抗菌药物应用前及寒战、高热时采集,并宜多次反复送验。 ( )
8.肥达反应对伤寒有确诊价值。 ( )
9.检测特异性抗体IgG,可用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 )
10.霍乱病人在恢复期出现反应性发热,是由于循环改善后大量肠毒素被吸收 所致。 ( )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HBV抗原抗体系统 。 2.流行性出血热 3.慢性HBV感染 4.肝肺综合征 5.炭疽
五、问答题(每题2分,共20分)
1.试述血液常规检查在传染病诊断中的意义。 2.请在下表中按序号填写“临床意义”一栏。 HBV血清标志物与诊断的关系
3.试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和关键性治疗措施。 4.试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要点。
5.试述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休克型的治疗原则。 6.试述霍乱的治疗原则及措施。
7.试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特征。
8.根据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可分为哪些临床类型? 9.试述疟疾发作的特点及最常用的抗疟治疗方案。 10.试述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特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E 4.A 5.C 6.D 7.A 8.A 9.A '10.E 11.B 12.E 】3.D14.D 15.C 16.C 17.C 18.D
19. 13 20.B 21.A 22.C 23.E 24.D 25.A 26.C 27.A 28.B 29.E 30.A
31.B 32.D 33.A 34.D 35. ABCDE 36. ABCDE 37. ABCF 38. ABCD 39. ABCDF. 40. ABDE
二、填空题
1.氯喹 伯氨喹 2.肺 脑
3.脑脊液 瘀斑渗液 血液 脑脊液 4.喹诺酮类 氯霉素 头孢菌素类 5.特异性抗体检测 特异性抗原检测
6.发热与感染中毒症状 充血、出血与外渗体征 肾损害表现 7.菌苗 类霉素 丙种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一 10.+ 四、名词解释
1.HBV抗原抗体系统:包括HgsAg与抗- HI3s、HBeAg与抗- HBe、HBcAg与 抗- HBc,是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指标。
2。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鼠传播的、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 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及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3.慢性HBV感染:有乙型病毒性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 (或)HBV 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4.肝肺综合征:是指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可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肺水肿、间质性 肺炎、胸腔积液和低氧血症等病理和功能改变。
5.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牛、羊;猪、犬等家畜极易受感 染。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及污染的畜产品和外周污染环境吸人而传染人类。 五、问答题
1.血常规检查在传染病诊断中的意义如下:血液常规检查中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用 途最广。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 症和猩红热等。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往往升高不明显甚至减少,如布氏 菌病、伤寒及副伤寒等。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通常减少或正常,如流行性感冒、 登革热和病毒性肝炎等。原虫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也常减少,如疟疾、黑热病等。蠕 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通常增多,如钩虫、血吸虫、肺吸虫感染等。嗜酸性粒细胞 ,减少则见于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该表中各栏临床意义如下: (1)病毒复制。
(2)病毒复制、变异。 (3)非活动性感染。 (4)感染恢复期。
(5)感染后恢复,已产生免疫力。
(6)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后已产生免疫力。 (7)旧感染、新感染、变异。
3.(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 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发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 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2)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 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 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抗HBV药物有:干扰素a(IFNa),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 醇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思替卡韦、替比夫 定等。
4.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依据如下:
(1)流行病学资料: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为主),10岁以下儿童多见。
(2)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及神经系统症状与 体征,如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肢体强直性瘫痪及脑神经损伤及自主神经功能紊 乱的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可见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脑脊液检查符合无 菌性脑膜炎改变。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5.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休克型的治疗原则如下:
(1)抗感染治疗:以青霉素为主,剂量为20万~40万U/( kg.d),耐青霉素者可用 第兰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2)抗休克治疗:①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②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疗程不超 过3天;③应用强心药物,可使用洋地黄类及苄胺唑啉;④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⑤DIC的治疗。
6.霍乱的治疗原则及措施如下:
(1)按肠道传染病隔离,直至症状消失后6天,并隔天粪便培养1次,连续3次,如 阴性可解除隔离。
(2)加强支持疗法,根据病人呕吐情况给予流质或禁食,必要时行静脉或口服补液。 (3)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霍乱的关键环节。原则应早期、快速、足量,先盐后 糖,先快后慢,适时补碱,及时补钾。
(4)辅以抗菌药物及抑制肠黏膜分泌药,以减少腹泻量、缩短病程。
(5)治疗并发症,针对低血压、休克、急性肺水肿及心力衰竭、低血钾、急性肾衰 竭等进行处理。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经呼吸道传播的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 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 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按病情可分为普通型、轻型和暴发 型。暴发型又可分为休克型、脑膜炎型及混合型。
8.钩端螺旋体病因感染的钩端螺旋体型别不同及机体反应性差异,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多样。同型钩端螺旋体可以引起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而不同型的钩端螺旋体又可 引起极为相似的综合征。依据临床主要特点,可分力以下几型:感染中毒型(又称 流感伤寒型)、黄疸出血型、肺出血型、肾衰竭型、脑膜炎型。
9.疟疾的典型症状为突发的寒战、高热。寒战持续10分钟到2小时,同时伴体温迅速 上升,通常可达40℃以上。全身酸痛乏力,但神志清楚,无明显中毒症状。发热持 续2~6小时后,开始大汗,体温骤降,自觉症状明显缓解,但感明显乏力。持续 1~2小时后进人间歇期。间日疟和卵形疟间歇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 性疟发热无规律,一般无明显间隙。在疟疾初发时,发热可不规则。一般发作数次 以后,才呈周期性发作。
抗疟治疗应包括控制疟疾症状发作和防止复发。对氯喹敏感株的抗疟治疗方案是联 合应用氯喹与伯氨喹。氯喹对各种疟原虫的滋养体与裂殖体有杀灭作用,可有效控 制症状;伯氨喹能杀灭红细胞前期与持续红细胞外期原虫,有病因预防和防止复发 的作用,也能杀灭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以防止传播。 10.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入主要经皮肤接触含尾蚴
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是由虫卵引起肝与肠的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大和压 痛、腹泻或排脓血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大为主。晚期以 肝脏门静脉周围纤维化为主,可发展为门箭脉高压症、脾大与腹水。其临床表现复 杂多样。根据病期早晚、感染轻重、虫卵沉积部位以及人体免疫反应不同,临床上 分为急性、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和异位损害。晚期血吸虫病可分为巨脾型、腹水 型、侏儒型,以巨脾型最常见。异位损害是指虫卵和(或)成虫迷走和寄生在门静 脉系统之外的器官引起病变。常见的有肺血吸虫病与脑血吸虫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