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来源:爱站旅游


海南师范大学

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海南师范大学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目 录

目 录 ................................................................................................................ 1 前 言 ................................................................................................................ 5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 7

(一)办学定位 ...................................................................................................................................... 7 1.发展目标 ........................................................................................................................................ 7 2.培养目标 ........................................................................................................................................ 7 3.服务面向 ........................................................................................................................................ 7

(二)专业设置 ...................................................................................................................................... 7

(三)在校生情况 .................................................................................................................................. 8 1.学生人数 ........................................................................................................................................ 8 2.生源质量 ........................................................................................................................................ 8 3.体质测试达标率 ............................................................................................................................ 9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 10

(一)师资情况 .................................................................................................................................... 10 1.职称结构 ...................................................................................................................................... 10 2.年龄结构 ...................................................................................................................................... 11 3.学位结构 ...................................................................................................................................... 11

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 12

(二)教学条件 .................................................................................................................................... 12 1.教学经费 ...................................................................................................................................... 12 2.教学用房 ...................................................................................................................................... 12 3.仪器设备 ...................................................................................................................................... 13 4.图书资料 ...................................................................................................................................... 13 5.信息资源 ...................................................................................................................................... 13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 15

(一)教学建设 .................................................................................................................................... 15 1.专业建设 ...................................................................................................................................... 15 2.课程建设 ...................................................................................................................................... 16 3.团队建设 ...................................................................................................................................... 17 4.教材建设 ...................................................................................................................................... 18 5.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 18 6.对外合作与交流 .......................................................................................................................... 19

(二)教育教学改革 ............................................................................................................................ 19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19 2.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 21

四、质量保障体系 .......................................................................................... 24

(一)教学质量制度保障 .................................................................................................................... 24 1.重视本科教学,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 24 2.坚持工作例会,研讨教学改革举措 .......................................................................................... 25 3.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基本条件 .......................................................................................... 25 4.重视制度建设,保障运行管理有序 .......................................................................................... 26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 26 1.加强常规管理,保证课堂教学运行 .......................................................................................... 28 2.严格考试管理,保证公平公正公开 .......................................................................................... 28 3.加强教学评价,及时掌握教学动态 .......................................................................................... 29 4.发挥督导作用,有效检查监督指导 .......................................................................................... 30 5.开展院系评估,以评估促内涵建设 .......................................................................................... 30

五、学生学习效果 .......................................................................................... 31

(一)学习满意度 ................................................................................................................................ 31

(二)毕业与就业 ................................................................................................................................ 31 1.毕业情况 ...................................................................................................................................... 31 2.就业情况 ...................................................................................................................................... 31

(三)成就与评价 ................................................................................................................................ 32 1.学生成就 ...................................................................................................................................... 32 2.社会评价 ...................................................................................................................................... 32

六、特色发展 ................................................................................................. 33

(一)聚焦教学“四要素”,扎实提高教学质量 ................................................................................... 33

(二)搭建大实践平台,着力服务基础教育 .................................................................................... 34

(三)凸显区域性特色,大力培育教学成果 .................................................................................... 34

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35

(一)问题 ............................................................................................................................................ 35

(二)对策 ............................................................................................................................................ 36

海南师范大学

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前 言

海南师范大学前身为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琼台书院,1949年秋正式创建“国立海南师范学院”。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2009年海南省政府将学校列为省重点大学进行建设。2013年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和生态学四个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设有18个学院,30个科研机构。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点,5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留学生共17481人。学校已培养各类人才14万多人,海南省80%以上的中学教师、90%的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和教学骨干均是我校毕业生。学校被誉为“琼岛名校,教师摇篮”。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9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47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646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63人,具有博士学历367人。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首批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及省级各类专家150人。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发展计划培育团队,10个省级教学团队, 5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培育学科。近五年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95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72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海南“十一五”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1项、海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1项。

学校现有龙昆南、桂林洋、灵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816.54万元。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4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学校有各类实习实训基地20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63.67万册。

近年来,学校已经与五大洲58个国家、一百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与境外35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姐妹学校关系,与9所大学合作培养人才。2009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批准东南亚汉语推广师资培训基地落户我校。2013年,教育部批准我校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培养院校。

(以上相关数据截至2013年9月)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办学定位 1.发展目标

“十二五”末,初步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省重点大学。

2.培养目标

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就业竞争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

3.服务面向

立足海南、服务区域、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影响国际的地方强校,切实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南省教师教育基地、海南省教育研究与咨询信息中心、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服务基地。

(二)专业设置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对已有专业进行了整理,2012年有本科专业52个(其中师范专业20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学科布局。

法学, 2, 4%艺术学, 9, 17%工学, 3, 6%管理学, 6, 12%文学, 6, 12%农学, 1, 2%历史学, 1, 2%经济学, 3, 6%理学, 14, 26%教育学, 7, 13%

图1-1 专业学科分布统计情况

(三)在校生情况 1.学生人数

2012年,全日制在校生16600人,折合在校生18024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6004人(师范生9206人,非师范生6798人),硕士生530人,学历留学生36人,预科生30人,成人函授生6410人,成人业余生1486人。普通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96.41%。

2.生源质量

2012年,我校有47个专业在全国30个省市招生。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阳光招生政策,做好招生录取工作,共录取学生4401人,其中本科生4320人,专升本51人,民族预科生30人。第一志愿录取数为4012人(含专升本),占录取总数的91.2%。男生1423人,占录取总数的32.3%,女生2978人,占录取总数的67.7%。实际报到

人数4269人,占录取总数的97%。

2012年度是我校在海南省近五年来录取生源最好的一年,其中一本理工类的一志愿出档分高出一本分数线12分,一志愿录取率100%;二本文史类出档分高出二本分数线44分,二本理工类出档分高出二本分数线31分。

表1-1近五年在海南省普通高考录取二本一志愿出档分统计表

文科 年份 海南二本分数线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597 600 600 595 591 我校实际 高出二本 海南二本出档分 616 625 636 639 635 分数线 19 25 36 44 44 分数线 566 573 563 548 545 理科 我校实际 高出二本 出档分 579 589 585 580 576 分数线 13 16 22 32 31

3.体质测试达标率

2012年全校本科生数16004人,应测人数14602人(体育学院学生1305人、专升本学生97人不参加测试及部分病、残等学生免测),实际参加测试人数13758人,参测率为94.22%,合格人数12313人,合格率为89.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情况

2012年是学校博士授予权单位建设的验收年,学校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和完善学科队伍整体结构。为了推动学校国际化办学进程,学校投入近500万元为教师和管理人员搭建研修平台,共选派61名教师到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高校进行专业课程、双语课程的研修。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专任教师队伍在职称、年龄、学历结构等方面逐年优化。学校专任教师总数869人,生师比为18.49︰1。

1.职称结构

学校有专任教师869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6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8.53%,具有副高级职称教师30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52%,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3.05%(见图2-1)。

图2-1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图

2.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青年教师313人,36-50岁的中青年教师441人,51岁以上的教师115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36.02%,50.75%,13.23%(见图2-2)。

图2-2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图

3.学位结构

学位结构上,具有硕士以上研究生学位教师627人(博士356人,硕士27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2.15%(见图2-3)。

图2-3专任教师学位结构图

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2012年共开设本科课程1823门,其中教授授课670门,占开设课程的37%。教授157人中,主讲本科课程的有118人,占教授总数的75%。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

海南省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少,省财政生均拨款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少,办学经费相对不足。在此情况下,学校坚持经费投入向教学一线倾斜,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经费投入。2012 年共投入教学经费4783.30万元,其中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214.90万元,生均1383.97元;本科实验经费134.23万元,生均83.87元;本科实习经费258.97万元,生均161.82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2175.20万元。

2.教学用房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共为188047㎡,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1.33㎡;实验室面积67280㎡,生均实验室面积3.73㎡;学生宿舍面积126434㎡,生均学生宿舍面积7.62㎡。

3.仪器设备

学校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22766台件,总值14976.49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8309元,百名学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台数31.29台;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66.2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设备总值的37.27%。

4.图书资料

我校有馆藏纸质文献158.37万册,电子图书11220GB,生均图书87.87册。2012年采购纸质图书6.37万册,生均年进书量3.53册;订购中文期刊4471种,外文原版期刊82种,电子期刊19900种,中外文数据库22个。全年到馆读者57.88万人次,纸质图书借还量达44.36万册。图书馆网页访问量18.9万人次,数字资源下载量50.29万次。我校图书馆是海南省唯一拥有古籍专藏库的图书馆,收藏新、旧版古籍53000多册,其中1949年前出版的古籍48000多册,明清古籍700多种13000多册。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有名录的善本共有25种744册,其中明徐氏东雅堂刻本《昌黎先生集》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书馆重视海南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收藏地方文献12000册、地方报纸41种、地方期刊104种,自建了一批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数据库。

5.信息资源

学校校园网是首批接入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

108所高校校园网之一,也是最早接入互联网的13 个省级节点院校校园网之一,是海南省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主节点。目前校园网络覆盖全校,已发展成为新旧两个校区高速互连,拥有多个互联网出口、光纤覆盖率高、多种接入方式,具有适度超前设计理念、良好扩展性、运行稳定、速度快捷、应用广泛、相对安全可靠的网络。校园网络光纤主干完善,传输速度快。校园网络光纤线路总长度约70km,网络光纤覆盖率高,已形成骨干千兆、部分万兆、接入层百兆的三层新型网络拓扑结构。实现了校园网与公网的2G互联,校园骨干网速率达到1G,部分达到10G,接入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速率达到100M。服务器承载能力较强,一个由6台高端服务器组成的数据中心和各类服务器30多台。引进和开发了各种教学、科研与管理系统平台,建成了各类面向社会开放的网站93个,加强一体化视频服务、网络课程等资源库建设,积极建设学校中央数据库,形成了多层次、高品质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实现校内优质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统计智能化,为全体师生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教学、科研、学习服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建设

1.专业建设

学校采取“两加一减”法进行专业建设。“两加”:针对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加符合国际旅游岛建设需求的新专业或专业方向,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育旅游与运动康复方向)、金融学专业(涉外金融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就业市场需求大、充分体现学校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的专业,在招生规模、教师引进、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如艺术设计、生物科学、小学教育、旅游管理、学前教育专业等。“一减”:就业市场需求小,学生报考率低的传统专业,缩小办学规模,减少或停止招生,或提高办学层次,转向培养研究性的高端人才,如教育学、历史学专业及某些专业方向。

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2012年,新增省级特色专业1个,生物科学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表3-1 海南师范大学专业建设一览表

序号 1 2 3 专业名称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 小学教育 所属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等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建设类别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 获批时间 2012 2007 2009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艺术设计 小学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生物科学 英语 汉语言文学 美术学 化学 艺术设计 地理科学 音乐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新闻学 美术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政法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外语学院 文学院 美术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美术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音乐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文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国家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 2010 2007 2007 2007 2007 2008 2009 2009 2010 2010 2010 2011 2011 2012 应用化学 2.课程建设

(1)改革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公共课程实行分级分类教学,由开课单位采取“菜单式”模式提供课源,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选择,尽量满足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学校通识教育公选课分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共自主开设272门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为进一步丰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012年引入9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习,通过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指导老师对相应课程进行统一辅导、考核的方法,有利地拓展了课程资源,丰富了修读形式,提升了学生对公选课的学习效率,受众学生9000多人次。

(2)重点建设专业课程。学校相继制定一系列课程建设文件,设立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以资助方式对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课进行建设。目前已构建了省、校、院三级精品课程及重点课程建设体系,建有省级精品课程30门,校级重点课程204门。

(3)强化实践课程。学校构建了以专业实验为基础,以专业实践为核心,以综合实践为重点,以创新实践为拓展,形成了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校内实习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团队建设

(1)以教学比赛为平台,助推青年教师成长。学校把开展教学比赛作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将其列入教师培养培训计划,以赛促教,强化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学水平。思想政治课公开赛、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等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已成为广大青年教师展示教学能力的大舞台。在各类教学比赛中,通过新老教师“一对一”结对子,以院级选拔赛——校级预决赛——省级决赛三个层级开展,培养了一批批课堂教学能手,他们逐步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主力军。2012年戴逢国、兰岚老师在粤桂琼滇赣五省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戴逢国老师在2012年全国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2)重点培育优秀教学团队,加大骨干教师在职培养培训力度。

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特点,学校有重点地开展教学团队的培育工作。学校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培育团队,9个省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名师16人。2012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多媒体系列课程两个教学团队荣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文学院韩捷进教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学校通过考试选拔方式选派75名骨干教师到境内外高校进行课程进修和研修交流,开拓教师眼界,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4.教材建设

学校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建立了教材建设和选用制度,形成了从教材建设立项、评审和选用等一整套规范体系,坚持选用优质教材。2012年,为鼓励教师自编优质教材,学校投入4.8万元资助6部自编教材出版。教务处组织782名学生对使用了两年的五部自编教材进行综合评价,学生满意度98%。

5.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学校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各类实验室18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建成省内外教师教育实习基地98个,非师范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07个。2012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建成了高级语言情景实训室、心理健康与测试实验室、多媒体模拟课堂实训室、远程

教育实验室和10间高级多媒体教室等校内实训场所;获得一个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海口市第十一小学。

6.对外合作与交流

为推动学校国际化办学进程,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学校逐步加大与国外高校合作的力度,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合作培养本科生。目前,已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日本兵库教育大学、韩国极东大学、台湾屏东教育大学开展了国际交换生项目,2012年共选派33名学生赴境外学习。

(二)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海南师范大学“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根据总体人才培养方案,以教师教育改革为重点,以“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为切入点,以“卓越教师”培养为突破口,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举措;二是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榕树计划”为平台,以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拓展渠道,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订,进一步调整了通识教育课程,强化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明确了专业核心课程,拓展了自由选修课程,严格控制学

分总量和学时总量;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各类实践教学学分达到教育部规定标准,其中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的25%。2012年我校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2009年版的培养方案。根据高校改革形势和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校于2012年启动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初步制订了《关于修订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表3-2 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计划课程及学分设置表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 实践课程(含社会实践课程) 合 计 学分要求 46 32~37 32~37 30 140~150 比例 32.8%~30% 22.9%~25% 22.9%~25% 21.4%~20% 100% (2)稳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2012年海南省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开展全国中小学与幼儿教师资格考试的试点省份,这对学校的教师教育改革又一次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广泛调查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并从2012级师范生开始执行。从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了教师教育公共课程、学科课程、实践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在保证原有课程学分基础上,将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增加到32学分(其中课堂教学18学分,实践课程14学分),尤其要求实践课程四年不断线。在规范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重新修订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大纲。鼓励任课教师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如模拟课堂、现场教学、

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育类公选课统一由教育科学学院开设,在全校范围内以招标形式择优选聘优秀教师承担相应课程的授课任务。以公共选修课形式开设汉字书写、普通话等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基础进行自由选择修读,学校以单项考核方式对师范生基本技能进行考核。

(3)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开展“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改革试点。2012年学校制定了《大类招生与分流培养试点工作方案》,在不影响原有招生办法的前提下,在部分专业进行“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专业打通师范与非师范进行培养,小学教育专业打通中文与社会方向、英语方向进行培养,即前3学期共同学习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第4学期学生根据各自前3学期的学业成绩和志向再次在本专业内选择就读方向。二是开展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试点。为培养基础过硬、创新能力强的拔尖基础教育人才,学校积极开展高素质教师培养试点,探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路子。2012年学校出台了《“卓越教师计划”实施方案》,从小学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专业选拔少数专业基础扎实、教师综合素质强、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优秀学生,制订专门的方案,进行“优生优培”,强化其学科专业理论和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目前,实施方案正在积极落实中。

2.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08年我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国

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校,学校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依托,引导学生从参与科研到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2012年,我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共19项(见表3-3);组织校外专家对2010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行结项验收,共有27项国家级项目结题。

表3-3 2012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项目编码 201211658031 201211658032 201211658033 201211658034 201211658035 201211658036 201211658037 201211658038 201211658039 201211658040 201211658041 201211658042 201211658043 201211658044 201211658045 201211658046 201211658047 项目名称 根据正字法意识测试对海南省文盲、半文盲的亚群分类研究 团体沙盘游戏与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力能力的影响 基于单片机的太阳能电池板自动跟踪系统的研制 均匀设计在优化海口市公交车路线的应用 用数码相机生成制作三维场景“海南文明生态村”网站 基于REPAST的恶意软件生态系统模型研究 海南染木树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海南暗罗叶生物碱及药理活性研究 热带兰花石斛兰多糖的提取及保湿性能研究 Gemini型咪唑啉季铵盐的合成及其对Q235钢的缓释性能的研究 (NBu4)4PW11O39Fe/石墨纳米复合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PW11O39Mn(II)(H2O)5-均相和异相可见光催化性能的比较研究 Se(Ⅳ)对酒石酸长春质碱与DNA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 GABA对热应激雏鸡小肠黏膜功能发育的保护机制 吊罗山青皮林土壤氮素转化细菌与土壤氮素转化作用的关系 孵化温度对中华条颈龟(Mauremys sinensis)性别分化的影响 红耳龟与中华条颈龟竞争食物和晒壳场所的研究 项目 类型 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 18 19 201211658048 201211658049 有机磷农药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人类活动对桉树林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研究 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

(2)大学生学科竞赛。学校以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类别的学科竞赛活动,主要包括: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东芝怀•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阳光杯”2012海南国际数字创意与工业设计大赛等。其中,2012年首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启动,全校学生共申报150多个创业计划项目,15个项目参加省级比赛,获得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三等奖各4项,获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2项;开展了13期大学生创业培训活动,报名参加创业培训的学生2800多名,接受培训并荣获SYB资格证书的学生400多名。2012年,我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共获各类奖项5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2项,省级奖项41项。

(3)“榕树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为将学生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的学生科研训练相结合,学校开展了“榕树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共评选出26个项目,其中学院项目19项,跨学院项目7项,资助经费7.8万元。

(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坚持开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在服务社会中提高自身技能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了

30个社会实践基地,成立了海口火车东站服务队、海口福利院墙体彩绘服务队等17个“阳光海口”专业志愿服务队;组织102支实践队开展了以政策宣讲、绿化宝岛、爱心支教、科普宣讲、科技支农、社会调研等为主要内容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派出140多名志愿者为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圆桌合作会议、第八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文化合作专题磋商会等国家级和国际性会议提供志愿服务。2012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达11703人次,服务群众近10000人次,为农村中小学捐赠学习用品2000多件,集中开展社会调研53项,撰写调研报告(论文)9000多篇。“阳光海口”志愿服务项目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质量制度保障

1.重视本科教学,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学校党政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重视理论学习,通过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等方式,重点学习教育部“高教30条”、“2011计划”等重要文件,进一步深化对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提高个人理论素养。学校建立了校领导定点联系学院制度和听评课制度并严格执行。在日常教学运行期间,校领导时常带着问题深入学院进行调研、指导,及时协调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每学期开学

第一周,学校党政领导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深入教学第一线,检查课堂教学情况,了解课堂运行、教师到岗、学生到课、教学秩序、课堂教学环境等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本科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2.坚持工作例会,研讨教学改革举措

学校坚持每学期至少召开三次由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各学院领导、教务处、教学督导等参加的本科教学工作例会,交流总结本科教学工作经验,集体研讨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措施和办法,提出教学改革新举措。学校还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全校教学工作会议,组织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就重要教学改革文件进行研讨,广泛征求意见。为提高教学管理效益,教务处每学期集中召集全校教务管理人员进行教学基本文件制度学习和教务管理系统培训。

3.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基本条件

本年度学校本科教学建设专项经费较上一年度增加了400万元;大学外语、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教师教育类课程等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程的生均业务费标准也有不同程度提高;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建设5间本科教学实验室,改造了

10多间多媒体教室;获得省级财政专项资金100万元,完成了24间多媒体教室的改造更新工作,本科教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4.重视制度建设,保障运行管理有序

学校历来重视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基本文件的建设,先后制定、修订的有关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有80多个,根据实际每年编印《学生手册》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涵盖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教学管理、教材管理、教学管理组织等各个方面,这些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教学运行和管理各环节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已构建了包括目标系统、组织管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评价诊断系统、反馈调控系统等五个子系统在内的一体化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图4-1);制定完善了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到课堂教学、试卷、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实习等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并通过专项检查予以落实。

图4-1 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示意图

目标系统

组织管理系统 信息收集系统 教学常规检查教学专项检查质量监控课堂教学毕业生调查师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反馈教学督导 日学期常检初教查、学期运中行、检期查末教 专业教育实习检查毕业论文设计检查试卷检查领导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教( ()) 教学评优与奖励 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 反馈调控系统 情况通报 评价诊断系统 反馈调控系统 新办专业评估 课程评估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评估 专业实习工作评估 院系本科教学状态评估

1.加强常规管理,保证课堂教学运行

严格执行《海南师范大学关于建立常规教学检查制度的规定》要求,做好开学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开学初各职能部门联合检查、落实开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多媒体设备的正常使用、教材到位、师生到位等情况,确保开课的正常进行;学期中,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包括开展听评课、课堂“五带”检查、试卷复查、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检查采取学院自查与教务处抽查的形式。龙昆南校区、桂林洋校区的多媒体教室全部装有监控系统,有专人定期在监控中心进行检查,发现异常情况马上调查、通报。2012年10月,仅在“课堂质量月”活动期间教务处共检查了6784个课堂,各学院检查了15012个课堂。

2.严格考试管理,保证公平公正公开

学校对不同类型的考试都执行严格的考试程序和考试管理,努力做好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重修考试、毕业生清考的管理工作。每个学期期末考试开始前一个月,学校下发《关于做好期末考试工作的通知》,从试卷命题、考试管理、评卷、试卷复查及成绩报送、考核材料的整理归档等几个方面都提出了严格要求,对做好期末考试工作具有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考前教务处召开各学院教学院长会议,对期末考试的有关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严肃考试

纪律;召开巡视员会议,要求巡视员严抓考风、考纪,对于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为了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学校还积极利用广播、海报、橱窗、校园网、标语、电子屏等形式,广泛宣传关于考试的有关规定,杜绝作弊,倡导诚信,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学校修订了《海南师范大学成绩管理办法》,从成绩的评定、报送、复核、存档以及责任等方面严格规范成绩管理的相关工作,切实维护成绩的公平与公正性。同时借助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成绩管理,大大提高了成绩管理的效率。2012年,共成功实现4610门课程的网上成绩填报工作,并在考试后一周内向学生公布成绩262214条。

3.加强教学评价,及时掌握教学动态

从2004年起,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开始实行学生网上评教。学生网上评价与学院同行评价共同构成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学期评价。2012年,学校修订了评价办法,调整了评价指标和细则,共有学生190601人次对2907门次课实施了网上评教。根据学生评价结果,教务处及时进行整理,将学生评价偏低的教师列为重点听课对象,由督导委跟踪监督指导。

为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学校加强指导教师资格审核,把好选题、开题质量关,强化过程指导,严格论文答辩,做好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检查、评优及总结工作。教务处使用“AMLC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各学院2012届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了重复率比对及

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对引用率超过30%的论文,进行了从严整治,经学校教学委员会确认为不合格论文,共计10篇,取消原评定的毕业论文成绩,当年不予毕业并备案。

4.发挥督导作用,有效检查监督指导

学校建立起了校、院两级专兼职教学督导队伍,精选一批德高望重的退休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担当督导成员。2012年度校级督导累计听课500多节。督导员通过认真听课、课后反馈、检查课堂纪律等方式,极大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规范化,有力地保障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5.开展院系评估,以评估促内涵建设

2011年,学校制定了《海南师范大学院系年度本科教学状态评估试行方案》,启动了院系年度本科教学状态评估。2012年,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对15个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基本运行”、“教学管理及质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等5个一级指标逐项打分,全面评价了各学院的本科教学状态。学校对获得“综合奖”、“教学管理奖”、“工作特色奖”的学院进行了表彰。开展院系年度本科教学状态评估,促使各学院更加重视内涵建设,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习满意度

2012年,学校继续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网上评价,共有学生190601人次(2011-2012第2学期95307人次,2012-2013第1学期95294人次)对2907门次课(2011-2012第2学期1378门次,2012-2013第1学期1529门次)实施了网上评教,学生参评率83%。根据统计,学生网上评教90分以上的课程占整个年度门次课的96%。

2012年我校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开展“海南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麦可思团队作为第三方独立完成了《海南师范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本校2012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为80%以上。

(二)毕业与就业

1.毕业情况

2012年,学校共有本科毕业生3670人(含应届和往届),其中取得毕业证书3447人,毕业率93.90%。授予学士学位人数3281人,学位授予率95.18%。

2.就业情况

近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学校被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授予“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优秀单位”。2012

年,本科应届毕业生数3419人,初次就业人数3105人,初次就业率90.8%。

(三)成就与评价

1.学生成就

我校毕业生素以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而深受社会欢迎。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扎根教育战线,服务基层教育。海南省80%以上的中学教师,90%的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和教学骨干均是我校毕业生。海南中学、三亚市第一中学、嘉积中学、文昌中学、那大中学、海口市第九小学等省内著名中小学校的校长均毕业于我校。1990年以来,海南省获得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海南省评选出的“海南省十佳校长”、“海南省十佳教师”、“海南省优秀班主任”80%以上都是我校毕业的学生。全国模范教师黎当贤、刘晓潮,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应际,海南省委副秘书长黄国泰,十六大代表、海口市第二十五小校长吴素秋等均是我校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

2.社会评价

学校定期开展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查,主要通过问卷、电话和毕业生座谈等方式了解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2012-2013学年度,通过随机抽样调查,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为90%,毕业生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海南日报》、海南电视台、凤凰卫视、新华

网、新浪网等众多中央和地方媒体对我校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先进人物等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肯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成绩。

六、特色发展

(一)聚焦教学“四要素”,扎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以下简称“四要素”),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紧紧抓住这“四要素”。为了使全校上下更多地关注课堂、关注本科教学,不断改善教风学风,将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学校从2011年起每年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月”专项活动。活动期间广泛开展听评课、示范课与公开课展示、教学比赛、课堂教学纪律大检查、教室与实验室专项检查、师生座谈会、本科教学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对比研究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成效非常显著。2012年10月学校开展了以“全面提高课堂质量,教师学生共同成长”为主题的第二届“课堂教学质量月”专项活动。本次活动全校共检查21769个课堂,各学院教师共听课1748节,各学院开展示范课与公开课展示146次,召开师生座谈会25场,邀请校内外专家作讲座或专题报告24次,开展本科教学研讨会36次,提交教学论文72篇。通过集中性、综合性的专项活动,使全校上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质量意识,强化日常教学,优化培养过程,广大教师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得到不断强化,校风、教风、学风发生了较大转变。“课堂教学质量月”专项活动已逐渐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内涵的一项最基础的民心工程,成为学校日常教

学质量监控的特色活动。

(二)搭建大实践平台,着力服务基础教育

学校以提高海南基础教育质量为己任,切实“走进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有效发挥“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的作用。早在2006年,学校一改传统的教育见习、实习模式,创造性地开展了由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师范生共同参加的“大实践”平台--“双五百人才工程”项目:每年选派500名优秀师范生到全省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市县乡镇中学,开展为期两个月的顶岗实习任教,同时从上述地区学校置换选派500名一线教师回学校进行两个月脱产培训。2010年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学校。2012年,共选派916名优秀师范生到12个市县155所乡镇中学开展了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置换出519名乡镇学校在职教师到我校脱产学习。 “双五百人才工程”项目和“国培计划”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教育实践舞台,也为海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教育强省”战略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成为解决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教育人才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人才资源短缺、促进海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凸显区域性特色,大力培育教学成果

学校植根琼岛,紧密结合“旅游、热带、海岛”的地域优势,全力打造培育具有海南地域特色的教学成果。美术学院为抢救、保护和传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海南黎族黎锦文化艺术融入到课堂教学,构建了贯穿于四类课堂(理论课堂,民

间课堂,实验室课堂,企业生产课堂)“循环研习+创产联动”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实践,不仅传承了黎锦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基于黎锦文化传承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艺术设计专业被列为国家特色专业,该院“基于黎锦文化传承 ‘学研产一体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项目被评为2012年度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依托海南丰富的热带生物资源优势,结合地域特点进行教学实践,编写了适应海南地域特点的实验指导教材,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该院“提升学生生态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项目被评为2012年度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生物科学专业2008年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在经过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省重点大学建设的目标与要求相比,与国内同层次师范大学相比,学校在本科教学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体现在: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2.标志性的本科教学成果相对较少;

3.对外合作办学规模还不够大,受益学生还不够多。 (二)对策

1.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一是加大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改革力度;二是继续扩大“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和“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试点;三是扩大辅修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给学生更多选择和发展机会。 2.紧跟教育部本科教学建设文件精神,根据学校现有基础,设立专项经费,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能体现学校实力和特色的教学工程项目,尤其加大培育和奖励力度。

3.坚持开放活校战略,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在现有合作办学项目的基础上,扩大交换生规模,寻找更多途径开拓其他交换生项目,积极探索国(境)外实习、联合培养等多种国际化培养模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