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撒猪配套系S1系繁殖性能选育效果分析
摘要 利用滇撒猪配套系选育过程中S1系以及父母代主要繁殖性状的性能测定数据,系统地分析了繁殖性能的选育进展,并对滇撒猪配套系的选育方法和技术进行了相应的探讨。结果表明:S1系的繁殖性状在选育过程中得到了有效提高,遗传稳定,且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也表明S1系的选育方法合理有效。
关键词 撒坝猪;滇撒猪配套系;繁殖性能;选育
撒坝猪为云南省一个影响面、分布面广的地方良种,是云南省中部农业生产较发达的商品肉猪主产区的当家品种,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保种、选育和利用,必将对云南省养猪生产乃至全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此,在“八五”、“九五”期间立项选育撒坝猪专门化母系以及在杂优利用基础上开展以撒坝猪专门化母系作母本的瘦肉猪配套系选育,成功培育了我国第一个以纯地方猪种选育的专门化品系配套而成的猪配套系——滇撒猪配套系,并于2006年6月通过国家审定。尽管该配套系主要生产性能已达到较高水平,但配套系内不同家系间杂交效果仍存在一定差异,父母代、商品代性能水平和整齐度仍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该文以滇撒猪配套系选育过程中S1系及父母代繁殖性能测定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其选育进展,同时对其选育方法和技术进行探讨,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家系配套选育,提升配套系整体性能水平提供必要基础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S1系选育基础群
S1系选育基础群组建于1993年,由昆明市禄劝县购入的4头公猪、20头母猪和楚雄州双柏县购入的15头公猪、55头母猪,经性能测定后从中选出8头公猪、35头母猪组成选育基础群。1996年猪群开放,从楚雄州姚安县引入公猪2头、母猪6头;2001年又从昆明市禄劝县引进经性能测定、性能达撒坝猪新品系均值的2头公猪。在选育过程中,S1系选育群基本保持在20头公猪和100头母猪的规模。
1.2 猪群日粮的营养水平
根据NRC(1998)饲养标准及撒坝猪特点及云南养猪生产水平,按照猪生长阶段和营养需要,配制不同阶段日粮。
1.3 性状测定
在选育过程中,规范猪群的性能测定,且保持性能测定猪群饲养管理条件和性能测定方案的一致性。总产仔数、活产仔数、初生窝重、20日龄窝重、45日龄仔猪数、45日龄窝重、70日龄仔猪数和70日龄窝重等繁殖性状的测定方法参照文献[1]进行测定。
1.4 选育方法
S1系选育基础群组建后,实行闭锁与定期开放相结合的核心群育种体系进行选育。在配套系选育过程中,采用了纯繁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选育。
1.5 数据分析
将S1系、父母代(滇撒母猪)个体性能测定数据按选育世代进行整理,在Excel上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相应的分析。由于配套系选育过程中各世代的饲养管理条件基本一致,因此考虑建立如下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
TRAITi=μ+YEARi+ei
式中,TRAITi为某一性状的测定值,μ为群体均值,YEARi为第i年度的效应,ei为随机残差效应。
根据上述模型,采用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统计分析系统(Version 9.0)[2]进行方差分析,并采用DUNCAN氏方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S1系繁殖性能
S1系不同年度的主要繁殖性能(经产)见表1、2。可以看出,S1系不同年度的繁殖性状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但与选育初始群体相比,总体上仍呈现了上升的趋势。与1994年的数据相比,2005年的总产仔数、活产仔数、45日龄成活数、70日龄成活数、初生窝重、20日龄窝重、45日龄窝重和70日龄窝重8个性状的表型值分别提高了1.29头、1.03头、3.69头、3.57头、4.76 kg、11.26 kg、0.27 kg和52.36 kg。
具体来看,总产仔数以2002年最高(12.57头),显著高于1997年的8.99头和1994年的10.89头(P0.05)。活产仔数以1995年最高(12.29头),显著高于1997年的8.89头、1994年的10.67头和2002年的10.84头(P0.05)。45日龄和70日龄仔猪成活数均以2004年最高(分别为11.12、11.05头),显著高于1994—1997年和1999年(P0.05)。2005年的上述4个性状显著高于选育初始的1994年,但与最高年份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从各阶段的仔猪窝重看,初生窝重以2005年最高(12.19 kg),显著高于1994—1999、2002、2003年(P0.05)。20日龄窝重以1998年最高(43.05 kg),显著高于除2000年外的其他各年份(P0.05);仔猪35日龄窝重和育成率分别以2005、2003年最高,但与其他各年度间差异也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自1997年以来,父母代母猪平均产仔数均保持在12.3头以上,育成率均保持在90%以上,较好地保持了S1系优良繁殖性能的遗传特性。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经过系统选育,滇撒猪配套系S1系繁殖性能提高明显,与L2系杂交产生的父母代母猪繁殖性能优良。在滇撒猪配套系的选育过程中,对S1系的选育重点是繁殖性能,尤其是产仔数。2005年的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分别达到了12.18、11.70头,较选育初始的1994年分别提高了1.29、1.03头。自2002年开始,S1系的总产仔数就一直保持在12头以上,活产仔数基本保持在11头以上,且没有出现较大的起伏。这说明S1系的繁殖性状在选育过程中获得了有效提高,遗传稳定,且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3],这为保证配套系父母代的繁殖性能奠定了基础。
滇撒猪配套系S1系选育群于1993年开始组群,2005年选育结束。其选育采用了闭锁与定期开放相结合的育种体系,选育过程中优秀个体进行世代重叠,结合重点提高繁殖性能的主要育种目标及繁殖性状的遗传特性,采用个体与家系选择相结合的选育方法[4-5]。其中,采用闭锁与定期开放相结合育种体系,较好地克服了单纯闭锁选育带来的遗传变异随世代选育日趋贫乏,以及完全开放带来遗传进展难定向的问题。优秀个体世代重叠有利于提高群体优良基因频率,加快优良性状稳定,提高选择准确性;个体与家系选择相结合,可较好达到遗传力低的繁殖性能和遗传力中等的生长肥育性能同步取得遗传进展的效果。各繁殖性状表型值和育种值分析结果表明S1系选育方法合理有效。
4 参考文献
[1] 熊远著.种猪测定原理及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 鲁绍雄,连林生.SAS统计分析系统在畜牧科学中的应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
[3] 连林生,王鹤云,严达伟,等.撒坝猪选优提纯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初报[J].云南畜牧兽医,2001(1):5-7.
[4] 连林生,鲁绍雄,严达伟,等.滇撒猪配套系选育[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6.
[5] 连林生,徐宝明,鲁绍雄.云南土著猪种遗传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利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37-43,178-182,229-2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