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卷第2期 2 0 1 7 年 3 月 Vol. 37N〇. 2
Academic Forum of Nandu (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r. 2017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传承与融合:唐代城市居民 物质生活变迁
冯兵1,杨兵2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段,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繁盛为城市
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各地都市无论是作为政治、文化中心,还是以经济勃兴而见长,均体现出 商旅不绝、商贸与文化交流频繁等特点。其居民包括皇室、外戚、官僚和一般市民以及胡商、外国 使节、留学生、僧侣等人群,由此而使居民饮食、服饰、住宅、出行多元多彩,物质生活呈现宫廷、贵 族、士人、异国等多重面貌。都市居民对生活的热情、人文的重视、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是这一时 期物质生活丰富多元的源泉,充分彰显出都市民众物质生活的等级性、时代性、艺术性特色。
关键词:唐朝;城市;居民;生活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6320(2017)02 -0025 -06
物质生活是城市居民其他社会生活的基石,
无论文化生活、婚姻生活抑或宗教生活皆以物质 生活为基础。物质生活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 着其他社会生活水平的高低。衣食住行是都市居 民生存的基本需要和家庭物质生活的重要构成。 本文主要探讨唐代都市居民吃穿住行特色及特别 的都市风气,期待为唐代城市生活史研究提供有 益补充。
一、饮食:舌尖上的等级、地域差异
总体来看,唐代的饮食结构分为南北两个大 的区域,南方城市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着重食稻 米;北方城市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以面食为主。柳 宗元与朋友书信称:“穷陇西之麦,殚江南之稻, 以为兄寿。”明白道出南北饮食结构中主食的稻 麦之异。《太平广记》涉及北方地区饮食共有86 次,除14次未记载食品种类外,其他72次中,面 食57次,稻米8次,粟米4次,麦饭3次。面食在 北方饮食结构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长安及周围 地区主要贡品为“大小麦面”。韩愈曾曰“天赐皇 帝,多麦与黍” [1]。宣宗时长安附近百姓“多端以 麦造面,人城贸易”,表明长安居民普遍食用麦 面。江南为唐代稻米主要产地,也是主要食用稻
收稿日期=2016 -12 -03
米的地区。“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
渔猎为业,虽无蓄积之资,然而亦无饥馁。” [2]SH> “食鱼与稻”是唐初人们对江南饮食的认识。但 实际上南方城市居民喜食稻米,北方城市居民青 睐面食的饮食习惯并非整齐划一,北方也有食用 稻米现象,而南方城市居民也食用面食。如杜甫 大历年间在成都草堂曾有诗作,“青青高槐叶,采 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鼎资过 熟,加餐愁欲无”。
唐代饮食店经营的主食包括饼、饭、粥、糕四 种,其中饼占了相当大比例,饭、粥次之,糕较少。 饼的品种极其丰富,仅史籍中有记载的便有煎饼、 蒸饼、胡饼、汤饼、环饼、薄饼、笼饼、馒头、馄饨等 多种。饭食主要有稻米饭、麦饭、粟米饭、黍米饭、 胡麻饭、雕胡饭、青粳饭等多种类型。粥也名目繁 多,仅食疗名著《食医心鉴》所记的粥方就达4 5 种,有白粥、菜粥、肉粥、药粥、动物内脏粥等类。 糕同样品种繁多,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的《烧 尾宴食账》载有七返膏、水晶龙凤糕、玉露团等不 少品名。糕点中许多属于节令小吃,如粽子等都 是南方饮食店中比较常见的糕点。
与主食一样,副食的南北差异也很明显。最 突出的区别是南方主要以鱼虾类水产品为主,北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市通史》编纂”,项目编号:12批,项目编号:2014
AZD08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第55
M550467。
),男,河南省西华县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城市史研究;2.杨
作者简介:1.冯
兵(1969—
兵(1980—
),女,重庆市万州区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26 •
南都学坛2017年第2期
方则以肉酪类畜产品为主。唐武则天圣历三年 (700年),朝廷下令禁止屠杀牲畜和捕捞鱼虾,凤 阁舍人崔融上奏反对,“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河西诸国以肉为斋「一朝禁止,倍生劳弊一, 反映了时人南北副食的棊本区别。各地菜肴品种 丰富,CW阳杂俎》记载了猩唇>获炙、糜腱、炮羔、 悬熟、兜猪肉、腊血等数十种名菜》《烧尾宴食 账》记载了金铃炙、光明虾炙、通花软牛肠、同心 生结'肉脯、冷蟾儿羹、凤凰胎等30多种珍稀佳肴、。蔬菜于唐代城市较为充足.文献可见唐长安 市场上供应的蔬菜有藕、冬瓜、萝卜、葵菜、韭菜、 首蓿、茹于、蜀芥、竹笋、油菜、黄花菜、逢菜、.嵩、芹 菜、菠菜、葱、蒜等类。蔬菜之外的水果较为常见. 《通典》所列夫宝贡品,其中苏州有嫩藕量買段、 杭州有橘子2000颗、越州有甘橘、甘蔗》唐后期 《新唐书•地理志》所列贡品,扬州有藕,苏州有 柑、橘、藕、菱角[4]#'湖州有木瓜、杭子、乳柑,杭 州有木瓜、橘_,越州有橘乎s白唐易行往江州途 中作有\"江果尝卢橘,山歌听竹枝”诗句,另有**荔 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名句Ml,反映I 酒宴中食用卢橘、荔枝等水果的情形c
主食和副食之外,唐代城市揭民对饮品也很 青睐.茶、酒为主要饮品,亦有喜饮奶酪、浆饮者。 唐代是中_荼文化的初兴时期,唐中期以前,饮茶 习俗尚M限手tt南地区.随着南北文化交流,江 南的饮茶风气很快流行到华北城市.杨晔《膳夫 经手录I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 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时长安城内茶 倌、茶肆颇受贵族与平民欢迎兵部员外郎李约 好茶,曾对人说:“茶须缓火炙,活火煎,[7|]由于 饮茶日益普遍,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开始征收 茶税[S],-名茶、名酒亦开始出现。《唐国史补》载 有名酒17种、名茶21种。奶酪、浆饮等钛食店均 有售.《太I广记》有“美酒为郢之富水,乌程之 若下,荣阳之土窟青,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 春”记载[”,可见酿酒业的发达.时人所饮成品 酒有米酒、配制酒和果酒.果酒主要是葡萄粞,, 唐代以前,中原地区饮用的葡萄酒多为西域所责, 时人曾有《太真妃玻璃七宝盏,酌西凉州葡萄®” 之诗句葡萄酒酿制法的内传明确见乎史籍 记载是在唐太宗时期,“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蒲桃 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 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111 ]SH ,-西域 和河西之外,河东地区特别是太原一带是当时中 国_地葡萄酒生产的申心a之外,_由于_酿酒业的 发展和医学进步,药酒开始异军突起,成为配制酒 幾产:的主寒产碌。
唐代城市居民饮食存在阶层差异.S帝和贵 族的饮食生活多是奢侈挥霍、刻意求精.杜甫 《丽人行》对贵族妇女骄奢淫逸的饮食有精彩描
写:“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
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鞍不动尘,御 厨络绎送八珍e ”j杨贵妃婁食荔枝,“必欲 生致之,师唐宰乃相置舒骑元传舆送的,弟走弟数舒千元里褒,味未变已至京 在考贤良方 正时1策说:“尚食之馔,穷海陆之珍以充圆方 一饭之资,亦中人百家之产,可见Ji层人士生活 之浮华上宸官吏饮食方面多有补贴《唐六 典》记载,,亲1以下至五品官皆给肉料,亲;壬以下 至二品官,每月常食料为牟2〇只,猪肉6〇斤;三 品官莖五品官则只供羊肉而无猪肉,所供攀肉的 具体数貴是^品官每月给羊12只,四品官和五 品官每月给羊9只&14\\
一般食吏的饮食生活因家产情况有所不同 大致而言,家无产业又在中央非重要机构任职之 官吏比较清昔B韩愈为国子博*,“冬暖而儿号 寒,年丰而妻啼饥”,乃至常常“•晨炊不给'因无 多:余粮草喂养肉畜供人食用,故肉食对平民而言 为难得之物 > 官吏疏食亦为常事.贞观中,唐太宗 義止御史吃肉,恐扰州县會吏。御史緣肩“每行 郡一县,食必进鸡,为小吏所讼%足见御史至州 县察访,不仅不得食肉,食鸡亦有争议.唐太宗待 马周甚厚t以“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 何与”为由,对马周未加责怪[15]Sft'可见,官员 本人食肉亦非经常,且往往不能兼惠乎侄,后唐 刑部侍郎刘赞幼时,其父每食肉,别置蔬食以饭 赞”,谓之肉食7君之禄也.尔欲食肉,_苦 心文艺,自可致之,吾禄不可分也可见 下级官吏果腹尚难,食肉实属奢重_官吏尚且如 此,普通百姓饥寒交迫可'想而知对5F民而言,尽 _填饱肚子是轰塞本的需求。普通人家常常只能 淡食,吃不起盐,或者只吃一些酱菜t日本獨仁和 尚路过淄州,沿途化斋,竟有人家“极贫,无饭可 吃' 如果遇到战乱或灾荒,他们的生活就更加 困苦、,举凡豆顏杂糠、树皮树叶、蓬实橡面,什么都 吃,甚至沦人人相食的悲惨境地[®
城市:居民饬食颇受胡族镲响「“'贵人御馔, 尽供胡食”,所谓“胡食”主要包括胡饼、铧锣、烧 饼3种。胡饼汉魏时由西域传人,唐代成为人们 的常食s长安有不少胡饼店.安史之乱时,唐玄 宗西逃咸阳,献” 〃铧至锣日午是未一食种,与杨肉国类忠、“果菜合煮的自市胡饼以 饭,类似f翱疆的丰抓饭r长安长兴麗和东市均 有伴谬店,专门出售烨锣。.唐代北方受西北游牧 民族“胡食”影响,北方饮食中羊肉甚多,牟肉的 地位富于鸡肉和猪肉■:《唐六典》记载了唐政府 供给各级倉员的食料,其中对亲a以下所赐食料 中有“每月给羊二十口、猪肉六十斤、鱼|十头” 的规定,可知羊肉远远多于猪肉「北方菜肴中还 有很多品类带有浓郁的少数昆族味道,例如浑幸
2017年第2期冯兵,等:传承与融合:唐代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变迁
• 27 •
殁忽、于阗法全蒸羊、野猪鲊等[19]。唐代城市居
民好酒,高昌的葡萄酒、波斯的三勒浆都曾流行于 长安市上,异国风情的胡姬酒常令人流连忘返。 可见唐代城市居民饮食所受外来文化之影响。
二、服饰:胡服之风下的等级、民族特色
男子服饰。唐代男子服装大体可分初唐、中 晚唐两个时期。各个阶段按照等级差别,装饰内 容、服色质料有严格规定。天子、皇太子与群臣服 饰,因着装环境变化可分为朝服、公服、常服。有 研究者亦将其区分为礼服和便服。礼服亦称冠 服,包括朝服、公服、祭服等类。便服也叫常服。 冠服主要是高冠革履、褒衣博带,常服则由幞头, 袍衫、靴带组成[2°]。常服有的袖宽,有的袖窄,有 的圆领,有的折领。
一
般士子、庶人的服饰以身量 短,衣袖窄,服色以青、白、皂色为主,面料以麻、
葛、毛为多。唐代小说称,男子“与少府脱靴履, 叠袍衣,阁幞头”,反映了唐初男子穿袍衣、戴幞 头的现实[21]。
谈及唐代都市居民的服饰,服制问题不容回 避。隋唐以前,服制规定只是针对礼服而言,之后 将常服也纳人服制范围。唐代,礼服、常服均具有 等级性。天子礼服凡十二等,不同场合服装有异, 重在明天子之贵。如大裘冕为祭祀天地神祇时之 服,衮冕为纳后及元日丧礼之服,等等。文武百官 之服专在明等级。冠服的颜色、式样、纹饰各不相 同,使不同品级的官员通过服装便可一目了然。 以进贤冠为例,乃文儒者之冠,以黑色布为之。唐 朝规定“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 一梁”。此为流内九品官的专用之冠,流外九品 官不得戴进贤冠。再以皮质衣带为例,二品以上 镂以金丝,三品镂以金银丝,四品镂以银丝,五品 镂以绦丝,五品以下不得镂饰[22]。常服亦有严格 等级,武德年间规定:天子袍衫用赤黄,“遂禁士 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色”。三品以上用紫色, 饰用玉;五品以上用朱色,饰用金;六品以下及流 外官、庶民皆用黄色。并以饰物区别等级,五品以 上金饰,六品、七品银饰,八品、九品输石为饰,流 外官及庶民以铜、铁为饰。之后虽然具体规定屡 有变更,但以服色区分社会等级的精神一直延续, 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上自帝王,下至平民,服饰等 级有差,尊卑有序。上可以兼下,下不得越上,否 则被视为“僭越”。现实生活中,除官服因与官场 活动联系密切,等级制贯彻比较彻底之外,日常服 饰的等级规定并未得到严格执行,僭越现象司空 见惯。
男子服装受少数民族服饰风气影响广泛。唐 前期的男子,不论官吏还是庶民,多崇尚胡服。北 宋科学家沈括指出,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 胡服。窄袖、緋绿、短衣、长赖靴、有蹀躞带,皆胡
服也。……唐武德、贞观时犹尔,开元之后,虽仍
旧俗,而稍博矣[23]#、之后,胡服流行中原,男子 服装是腰间系革带,头戴毛毡或皮帽,脚穿靴。领 式有圆领、折领、对襟开领等,下穿小口裤。这种 胡服在唐代士俑、三彩人物和李贤墓的壁画上可 找到踪迹。少数民族的帷帽在唐代也甚为流行, 各色人等皆可佩戴。由此而见少数民族服装对汉 人之影响。
唐代都市女性的服饰与男性相较更为丰富, 体现了等级性、时代性、艺术性、融合性特征。就 妇女服饰的等级性而言,百官之妻有封号者称 “命妇”,从其夫的爵位高低而定服饰。以唐代命 妇为例,一
品为国夫人,三品以上为郡夫人,四品 为郡君,五品为县君,其下又有乡君等。命妇要出 席很多礼仪场合。凡在这种场合,她们的服饰随 其夫的品级有严格的区分。她们头上佩戴的发饰 花钗,形象鲜明地标志品级和身份。钗本是妇女 笈发的工具,使发髻保持固定形状。钗头雕花起 装饰作用,称花钗。等级森严的舆服制度中,花钗 成了类似于当代“军衔”的品级标志。钗头的花 数被称为“钿”,一品为九钿,依次递减,至九品为 一钿,命妇的等级通过花钗而一目了然。
岑家梧《唐代妇女装饰风俗考》认为,由于唐 代上下竞美争姘的风尚,妇女衣饰均极讲究,式样 繁多,千变万幻。原来唐代妇女服饰均有定制。 命妇礼服,头上花纹,施两博髻实钿饰,其衣则翟 衣青质素纱。宫廷里嫔妃们的服装皆是极为奇艳 的。中宗女安乐公主有尚方织成毛裙,百官之家 多效之。唐代妇女着锦衣者极为普遍。帝(文 宗)曾曰:朕闻前时内库,唯二锦袍,饰以金鸟,玄 宗幸温汤幸之,一即与贵妃,当时贵重如此,今奢 靡岂复贵之?料今富家往往皆有。可知民间妇女 却也着起锦袍。一般妇女衣裙则多着银泥。益州 士曹柳某之妻李氏,着黄罗银泥裙,五量罗银泥衫 子,单丝红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24]SH 一。 张籍《苏州江岸留别乐天》诗:“银泥裙映锦障 泥。”可见银泥衣裙或不只益州一地为盛。此外 有红罗裙。元稹《樱桃花》诗:“窣帔罗裙红似 火。”白居易《琵琶行》:“血色罗裙翻酒污。”春深 诗:“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可见,唐诗对此 也有所描述[25]。唐五代笔记小说同样反映了唐 人服饰面貌。张鷲《游仙窟》记十娘“迎风帔子郁 金香,照日裙裾石榴色……异种妖娆”[26]。李昉 《霍小玉传》记小玉“着石榴裙,紫磕档,红绿被 子”[27],表明唐代女子着石榴裙、披被帛的状况。 唐五代笔记小说亦反映了唐代服饰的演变发展。 《游仙窟》载,“红杉窄裹小撷臂,绿袂贴乱细缠 腰”[28],揭示唐初女子衫襦的窄小;唐中后期《湘 中怨解》“被服烟霓,梦裙袖皆广长”[29],道出女 子衫襦之宽博[3°]。
• 28 •
南都学坛2017年第_2期
胡服之风于唐代都市女性服饰表现突出. 《新唐书*五行志I称:“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 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刘禹 锡诗“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许浑有诗云: “江珠络绣帽,翠钿束罗襟.” [W 1述形象均反映 了胡服对唐代妇女服饰风格的影响。都市人对、新 奇的东西:鎌往:格外青腺,女性更是如此,她们的妆 饰和服饰无不力求新鲜、奇特,而异族女性的妆饰 又最能满足她们追求新奇的心理。盛唐时期_鹘 鲁、乌蛮#的流行,元和年间时世妆的风行,无不 与唐代女性吸纳异族的发式、妆饰密切相关[32]
女着男装是唐代都市女性服饰的又一特点. 有研究者认为,女着男装蔚然成风一方面归功于 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以及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 另一方面缘:子游牧民族的影响[33].女着男裝何 时出现,有研究者认为_晚在寫_时(649—683 _.年.)。讀宗:在:皇宫内设宴,太平公.2&为露:宗、武后 舞蹈,“紫衫^3带、皂罗折上巾 '太平公主.所着 为标准男装,高宗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 装乘? _ ’中晚唐时此种风气并未少寥ci唐武宗隹 爱王才人,经常令她与自己穿一样的服装,当他们 一起*禁苑射猎时,左右有#事者,往往误奏于 才人前,帝以为乐”女着男装并不限于宫廷 范围,《新唐书》载,玄宗天宝年间(742—756 年),“ ±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内外一 贯矣-。代宗大历年间(766一7乃年),李 华在晚年写给外孙的信■中追忆说:“中年至西5T 市……男子衫袖蒙鼻,妇人领巾覆头^此乃妇人 为此丈。”夫’之象,丈可见—夬为妇时风气
人之饰,巅之倒之r眞甚'于' 三、住与行:贫富悬殊下的阶级、阶层有别等级性是这一时期住宅的最大特i
u
贵族官
僚列长戟、施行马,居住面积、规格、装饰等方面均 享有特权,如都城内官员宅邸标准具有明M等
级I; 一■品官.员、.励爵宅第可能占1/4坊左右;__品 官员约有I/8坊宅地;三品官宅可能拥有1/16 坊;四品官宅占地1/32坊的可能性比较大;五品 官宅有占1/64坊的可能。
住宅建筑情况方面,王朝建交初期贵族阶层 住宅建筑较为筒洁,,王朝中后斯则较为奢华「高 宗、武周时期,整个统治阶级日益奢纵淫靡、享乐 腐化「胳宾王诗句“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舂楼 十二重”[37\\正:反映此神风气.中宗李I景龙年 间以来,臣僚们私建豪华宅第之事.日益增多 《资治通鉴》称:天宝中贵威第舍虽极奢丽,而坦 屋高'下,犹存制度。……及安史乱后,法度隳弛, .大_=臣将师竞_治第舍,各穷:其,力丽:綠止时人谓之木 妖„郭子仪住宅w居其里四分之一” [3S].户部侍 郎壬拱被抄家时,“籍其第舍,数日'不能遍'长
庆年间,胡证宅“连亘闾巷 '有些达官贵人拥有
宅藥多处6太宗财箱饿■翁务本坊和安业坊均有 宅第.安禄山宅在道政坊、亲仁坊,张说宅在.永乐 坊、宣义坊,元载在安仁坊、大宁坊有南北二第外, 晋昌坊皆有宅第.赏官们同样“甲第名园,上腴 之田,为中人所占者半京畿”,正所谓“中贵多黄 金,连云开甲第”[lS#]「
达官贵族之住宅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布局别 致,结构华丽,P中书.令宗;楚客宅第“文柏为粱:,磨 文石为阶'长宁公主宗仁坊宅第,“盛加雕饰, 朱楼绮阁世绝胜'杨贵妃兄妹宅第,每造 ^璧,费逾千万计《 土木之工,不舍M夜”,“±木 被绨绣,栋宇之盛,两京莫比”多数宅第 还有配套园林。郭子仪在大通坊和大安坊均有园 林。白居易《秦中吟》描述了贞元、元和之际长安 一所宫僚住宅,“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M 中栉比,高墙外回环时期官僚豪宅之气派;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 延《'_4弋可见这一。
普通居民住宅,个体差异较大.唐《营缮令> 规定,乎B住宅堂舍不得超过3间4架;门M限1 间2架。,住宅不得有装饰^对平民住宅面积亦有 规® .广良口3人以下费一貪,,口.1加.^窗,贱口 五人给一亩” M2]SH „这条宅基地的规定是针对 农村厨民制定的,城市.居民的宅基地当然顰小于 此数敦煌4707与6067号文书拼合的“马法律 宅院地皮账”,反映1_时比较富裕的平民阶层 的住宅情况。马法律的宅院计有堂一口占地 24. 1 ni2V##于一 口占地 18. 35 m2,小东磨:矛一 口 8.5 m2:,.西房一■ 13. 97 m2,厨舍一16. 86 庑舍一口 I6. 44 m2,内门道10. 57 m2,外门曲 10. 84 m2,院落 51. 87
&塞共占地 171.7 贝%
只占唐亩的彐分之一强,远远低于上述唐律对宅 塞地的规定数额^:亦有例外者.《太平广记》载, 有善卜之人名寇鄘于长安永平里购得一凶宅, “有堂屋三间,东西厢共五间'“地约三nr:&3] 可折合为1566 ni%资料记载用词为“小宅'可见 唐长安城百姓住宅规模的一些情况144]
普通百姓财力有限,住宅仅是柴门瓮牖.诗 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W 5明月多闲 地,比屋疲人无处居rf45],即为真卖写照,一般居 民大多只能常年居住在不能遮蔽风雨的茅草屋中 度0,有的借居寺庙.洛阳振德坊的奴仆们多住 在主,人家的马厩中耳熟能详的苏濒吹火照书佳 话,即来源于此平民诗人壬梵志描零T贫民 草屋的生活情形:“韋M足风尘,床无破毡卧。客 来崖唤人,地铺藁荐卧t-家里元无炭,柳麻且吹 火……” R7]S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称:“八 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bM童茅.俄顷风定云墨 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 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千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
2017年第2期冯兵,等:传承与融合:唐代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变迁
• 29 •
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
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元稹叙述巴蜀“土风”时,有“海檐舍稻草”的描1, 可与杜甫的记述相参照,共同说明当时城市普通 居民的居住情形
唐代,都市居民出行离不开道路以道路的 自然状态可分为陆路和水路,而若依道路的社会 性质,又可将其分为官路(官河)和私路。陆路史 籍记载名苜繁多,有驰道、御道(御路)、帝道、官 道(官路)、官街(天街、禁街)、国路、释路、县道、 堤路、,贡道、运路、盘道、找道、大路、次路、甫道、夹 道、便道(便路)、村路、私路、复道、山路等.唐代 道路以长安、洛阳两京为中心向四方辐射r由于 资料所限,具体道路里程无法统计s有研究者曾 取《元和郡县志》中长安、广州两个南北都市的 “八到”观察当时道路的四通八达例如,长安东 至东都幻5里,东南至商州2砧里,西南a洋州 630里,东至华州180里广州:西北至上都取郴 州路4210里;西北莖:东都取隹州路5〇85里;东北 至韵州530里;西北至连州890里。由此而见唐 代州郡之间道路的四通八达s隋炀帝开辟大运河 之后,南北交通得以贯通e唐代以后,为通舟船而 开河、开渠多有增加,仅就《新唐书•地理志》所 记就达六处t.其中唐玄宗开元时,宿县所 开广挤新渠长1S里:;夫重时陕州开凿的天宝河长 5里、阔I5 m、深9 m左右;唐宪宗元和时》卫州所 开新河长14里、宽94 m、深5 m多,比隋时开凿' 的大运河还要宽一些1可见水路交通的便利
唐代都市居民交通丈具多为车、马、驴、骆驼、 象等类「马、骡、驴等牲書是主要陆路交通工具 裏时肩舆流行,不论帝壬、贵族官僚还是民间妇 人、僧侣,无不喜乘肩舆.骑马较为普遍,贵族官 僚更是如此.天宝年间,一次玄宗在华清宫乘 马出tn,欲季虢国夫人宅”,被陈玄礼所劝阻。 李怀远官至中书门下三品,但“久居荣位,而弥尚 简率”,经常乘一匹款段4'韩視曾出将入相, 但“性持节俭”,为官四十年,总共只骑乘了五匹 .民间买不起4,便乘驴骡<■.故乘驴者往往遭 到轻蔑。贞元中进士冯定与宰相于峴为布衣交s 后于颐镇守襄阳,冯定“乘驴诣军门”,守门军吏 见冯定乃骑驴者,竟不肯为他通报,冯定愤然而 丢e寒贱考骑驴,所以兵荒马乱宫吏逃难时,除变 服之外,还改乘驴,、建中四年(783年)朱泚之乱 时,德宗出逃奉天长安县尉韦绶“变服乘驴赴 奉天”,亦是为了便于混人平民不被乱兵发现。 长安城内当时曾有租驴业长安平康坊的马震 “一日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见一•赁驴小儿 碧:!适:有一夫人,_奉市赁某驴,至此人宅,未还貢 价' 租驴业的出现,说明骑驴出行对京城之家 来说相当普遍6骑骡也很常见,甚至有乘骡冲锋
陷阵者.宪宗时,董重质“部下乘骡即战,号4骡
子军’,最为劲悍'马、驴之外,亦有骑骆驼、大 象者.,但在京城之家并不十分流行船作为生要 的水上交通工具,其使用不仅于统治Ji层较为广 泛,普通百姓亦有广泛使用。长江沿线主要港PJ 停泊的船只常常可达数千艘。
四、结论
唐代城市.居民饮食、服饰、住行风俗呈现多样 化色彩.城市语民饮食异彩纷呈.南北方城市居 :民饮食養:异性、地域性特色明显,不伺地区_的饮食 风俗存在较大差别;不同阶级和阶层饮食习惯虽 有霄同之处,亦具有鲜明的等辑性和个体差异;民 族融合与交往促使都市居民饮食显现民族化趋 势,居民饮食受外来文化影响,即内地都市居民饮 食习惯与边疆民族相交融。服饰方面.唐代总体 ±的欣欣向荣为服饰文化的发展和流行莫定了嬖 济基础。服饰习俗呈现绚丽多彩的面貌。男女服 饰均存在严格的等级性,育方按照等级制度的差 别,对装饰内容、服色、质料等设置严格的规定 唐S服装受少数民族服饰风气影响较为广泛,上 至官吏,下至庶民,多崇胡服e民族文化的融合使 该时期的服饰体现出等级性、时代性、艺术性兼具 的特色..e•.住行方面按照唐=_朝法令,不同::導级的 人们享受不同的住宅,居住风俗体现出鲜明的阶 级特点4交通畅通、便利是唐代城市发展的童要 表现形式,出行方式亦丰富多彩,与饮食、服饰、 居住具有共同的等级特征「
上述城市居民物质fe活的特点和变迁,源宁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段,政治、经 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繁盛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难 得机遇c■各地都市无论是作为政治、文化中心,还 是以经济勃兴而见长,均体现出商旅不绝、商贸与 文化交流频繁等特点.一定时期城市居民的物质 生活是这一时期城市社会政治、經济、民族和时代 精神的综合体现r这一时段社会生产的繁樂和发 展为社会生活提供了相对宁前代更孝厚的物质基 础,使城市.祷民的社会生活比以往更加丰富多彩Q 封建礼教对人性的约束不像后世那样严重,社会 全洁呈现开放、进取和蓬.勃向1的风貌加之中 西交流的频繁,异族的生活方式强烈地影响着时 代的风尚,城市居民中的皇室、外戚、.官僚和一般 市民,以及胡商、外国使节、留学生、僧侣等人群的 相、互交融,使得居民饮食、服饰、住宅、出行多元多 彩。物质生括包罗宫廷、贵族、士人、异厘等多重 _貌。都市居民对生活的热懵、人文的重视、海纳 百川的包容之心是这.一时期物质生活的源泉.最 终使得有唐一代都市民众物质生活矗现等级性、 时代性、艺术性特色r
• 30 •
南都学坛2017年第2期
[参考
[1] 史念海.唐史论丛[
1995:292.
文献]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2020.
[M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M].上海:上海书
2015:340.
[27] 汤显祖.紫箫记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3] 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4] 范成大.吴郡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5] 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 魏征,等.隋书[
2002:264.
[28] 张文成.鲁迅作序跋的著作选辑[
店,1929:55.
[29] 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
1998:691.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D].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7]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6] 杨晔.膳夫经手录[
社,2014:172.
[8] 宋肃懿.唐代长安居民的都市生活与时尚[].明新学
报,2008(1) :77.
[9] 程国赋.隋唐五代小说研究资料[
出版社,2005:142.
[30] 岳聪.从唐五代笔记小说看唐人服饰文化特色[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2:14.[31] 郑恩姬.唐代女性服饰研究[
D].苏州:苏州大学,
D].湘潭:湘潭大
D].西安:
J
2009:8.
[32] 李翠华.唐代女性妆饰习俗初探[
M].上海:上海古籍
学,2007:43.
[33] 宇文塔曼.唐代女装款式演变研究与应用[
陕西师范大学,2002:11.
M].北京:中华书局,2003:1510.[11] 钱易.南部新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2] 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2260.[13] 彭定求.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1.[14] 刘朴兵.从饮食文化的差异看唐宋社会变迁[J].史
[10] 李昉.太平广记[
学月刊,2012(9) :52.
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5] 刘肃.历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34] 王谠.唐语林校证[
社,2012.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7] 萧楓.唐诗宋词全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36] 董诰.全唐文[
2001:205.
[38] 宋隶懿.唐代长安之研究[
1983:132.
[39] 江建高.盛唐诗歌与人文精神研究[
出版社,2007:40.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16] 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7] 李连秀.唐代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研究[D].福州:福
[15] 宋祁.新唐书[
建师范大学,2003:24.
M].台北:大立出版社,
M].北京:燕山
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19] 俞为洁.中国食料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司马光.资治通鉴[
2011:226.
[20] 赵文润.隋唐文化史[
社,1992:52.
[21] 袁芳荣.古书犀烛记[
2013:230.
[22] 赵祿祥.资政要鉴[
2009:292.
[23] 沈括.梦溪笔谈[
社,2016.
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1] 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40] 刘昀,等.旧唐书[
社,1988.
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3] 曹尔琴.唐代长安住宅的规模[M]//中国古都研究.
[42] 李林甫,等.唐六典[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224.
[44] 张永帅,唐亦功.唐长安住宅的规模[].史林,2009
(2):2,
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J
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
[45] 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
社,2004:1615.
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
J
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5] 岑家梧.唐代妇女装饰风俗考[J].社会学刊,1948
[24] 李昉,等.太平广记[
(6) :40,
[26] 周绍良.全唐文新编[
[46] 王兆祥.唐代住宅别业建筑的豪华、野趣风格[].中
国房地产,2006(8) :77.[47] 张锡厚.王梵志诗辑校[
M].北京:中华书局,1983.
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FENG Bing, YANG Bing
(School of Marx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China)
Abstract:Ta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transitional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whose prosperity i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diplomacy, and other fields provides rare opportunities for city development. Every city, whether being political, cultural center or economic center,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onstant stream of traveling merchants, and frequent exchange of business and culture. Its residents include the royal family, the relatives of imperial consorts, bureaucrats, ordinary citizens, and Hu businessmen (non - Han nationalities living in the north and west in ancient times) , foreign envoys, overseas students and monks. Therefore, residents’ diet, clothing, house and travel become diversified and colorful. Urban residents ’ enthusiasm for life, emphasis on humanities and tolerance are the source of material life in this period.
Key words:Tang Dynasty; city; residents; life
[责任编辑:岳岭]
Inheritance and Fusion Change of Material Life of the City Residents in Tang Dynasty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