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谈脂类药物的制备原理

谈脂类药物的制备原理

来源:爱站旅游


谈脂类药物的制备原理

摘 要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从酯类药物的种类和一般的制备原理对脂类药物的制备原理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同仁。

关键词 化工;脂类药物;制备;原理

0引言

脂质(lipid)是类脂(lipoid)、脂肪(fat)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等生物体中。脂肪是指三脂酰甘油(又称甘油三酯)。类脂的性质与脂肪类似,体内的类脂有磷脂、糖脂及类固醇(steroid)等。脂质类物质的共同物理性质是不溶或者很少溶于水,可以非常好的溶于一些有机的溶剂,如氯仿、乙醚、丙酮等。有一些脂质具有特定的生理、药理效应,并已经用于疾病的防治,称为脂质类药物。

1 酯类药物的种类

脂类药物种类较多,各种脂质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也相差很大,但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胆酸类,如鹅去氧胆酸、胆酸钠、去氢胆酸等;2)不饱和脂肪酸类,如二十碳五烯酸、亚油酸、前列腺素、二十二碳六烯酸等;3)磷脂类,如脑磷脂、磷脂酞胆碱等;4)固醇(sterol)类,如麦角固醇、胆固醇等;5)色素类,如血红素、胆红素等;6)其他,如鳖烯等。

脂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的应用各不相同。如胆酸钠具有乳化肠道脂肪、抑制能够致病的菌类生长等作用,临床上可以用来医治胆囊炎、胆汁缺乏症及消化不良等;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调血脂作用,用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防治高脂血症;前列腺素E1和E2具有收缩平滑肌作用,临床上一般使用在早中期引产、催产和抗男性的不育症;胆红素是一种抗氧化剂,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共用,是人工牛黄的主要组成成分。同一种类的脂类药物,因为它的结构存在差异,也会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也不尽相同。

2脂类药物的一般制备原理

脂类药物种类多,结构和性质差异较大,决定了其来源和生产方法的多样性,有的可从生物细胞中直接提取和纯化,有的可由微生物发酵或酶转化法生产。脂类药物制备方法多种多样,由于脂类药物有不溶或微溶于水、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的共性,在制备方法上也有一些规律可循、一些方法适用较广。

2.1脂类药物的提取

根据要制备脂质的种类、理化性质、存在的状态,用适宜的提取溶剂、工艺路线和操作条件进行提取。

自然界中脂质大多是以游离的形式存在的,但是一种脂质往往与其他脂质共存,主要是基于相似相溶的原理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存在一起。有些脂质是以结合的形式存在的,如脂蛋白、糖脂中的脂质,它们以共价键与其他物质结合。

有些脂质没有极性或极性较弱,如脂肪;有些脂质有极性或有离子基团,如磷脂。因此,在选择溶剂时应区别对待。对于没有极性或极性较弱的脂质,一般通过非极性溶剂对它们进行提取,如氯仿、乙醚、苯等;脂质本身含有极性时,通常会用相对极性较强的溶剂提取,如丙酮、乙醇等。对于共价结合的脂质不能用溶剂直接提取,要先用酸或碱水解使脂质分子从复合物中出来,再根据其极性的强弱进行提取。

进行提取操作时,一般是在室温的情况下进行,除非特殊情况要求时,才可以在低于室温的情况下进行提取实验操作。在对不稳定的脂质进行提取实验时,一定要避免对溶液进行加热。使用含醇的混合溶剂能使许多醋酶和磷脂酶失活,对于比较稳定的酶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沸腾的水中浸泡1min~12min,使酶的活性消除。对高度不饱和的脂质的提取时,溶剂中要通入氮气以驱除空气,并在向容器中通入氮气的条件下操作。

2.2脂类药物的纯化

脂质的纯化最主要的任务是将目的脂质中的其他脂质杂质去除,因此,脂质的纯化工艺和采取的单元操作也是根据目的脂质与脂质杂质性质的差异来设计。这些性质包括极性、荷电性质、溶解度、分子量、结晶性、沸点等。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溶剂法

利用脂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进行分离,其中包括沉淀法和萃取法。例如,利用磷脂酸胆碱和脑磷脂不溶于丙酮而胆固醇溶于丙酮的性质可实现磷脂与胆固醇的分离,进一步利用磷脂酞胆碱溶于乙醇而脑磷脂不溶于乙醇的性质可实现磷脂酞胆碱与脑磷脂的分离。

2)层析法

吸附层析是在制备规模上分离脂质混合物常用的有效方法。吸附层析是通过离子力、极性等的相互作用力把各种类型的化合物黏到固体吸附剂的上面,然后用极性变化的溶剂进行洗脱,使不同极性的吸附物得到分离。通常情况下,洗脱的次序是按照极性增大的方向进行的,我们可以从脂类的混合物中按照极性增大的次序分理处各类物质,部分脂类的顺序为:蜡、固醇酚、脂肪、长链醇、脂肪酸、固醇、二脂酸甘油酷。

离子交换色谱也常用于脂质的纯化。脂质分为非离解的、两性离子的和酸式离解的三种情况,因此可根据混合物中脂质荷电性质的差异用离子交换层析进行

分离纯化。在应用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脂质时,应特别注意和应用pH的影响与作用。

3)尿素包合法

尿素一般是四方晶形,当与某些脂肪族化合物化合时形成包合物时,尿素通过-NH2与相邻尿素分子的氧形成氢键,构成直径约为0.5nm内壁为六方晶格的管道,把其它的脂肪酸或者另外的分子进行包合。包合物的框架有尿素分子通过螺旋状的方式构成,每个单元晶格里面含有6个尿素分子。截面积大的含有支链的脂肪酸被阻挡在管道外面。在管道里面的直链脂肪酸和尿素通过相互的作用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稳定的包合物。分子间的引力跟脂肪酸的碳链长成正比,碳链越长包合物就越稳定。碳链较短或双键较多的脂肪酸很难跟尿素结合成稳定的包合物。

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把尿素和混合脂肪酸进行混和,先把它们溶解于热的甲醇中,冷却至室温或0℃进行结晶,再将包合物和母液分别与水混合,按常规用乙醚或石油醚萃取,即可得成品。

3结论

脂类药物的制备原理有很多,不同的脂质药物有不同的制备方法,在制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备方法的可行性。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依据制备原理进行合理操作,相信一定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脂质。

参考文献

[1]林元藻,王凤山.生化制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97.

[2]吴梧桐.生物制药工艺学.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