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呐喊》读后感(5)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呐喊》读后感(5)
《呐喊》读后感

呐喊!呐喊!要向中国黑暗的旧社会呐喊,要为生活在被剥削和被压迫下的人民呐喊,要向着美好的未来呐喊!

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在20世纪初期写的一些文章收录在一部文集中,鲁迅先生给它取名为《呐喊》。在那个需要苏醒和抗争的时代,它唤醒了许多爱国青年的爱国热情。而今天,作为新时代学子的我从鲁先生留下的文字中去聆听那个时代的故事。渐渐地我开始认识到那些铅字背后真正的意义,感受到了那厚重的思想。

《狂人日记》中“狂人”首先发出了呐喊,人们眠中他疯言疯语,可是“疯言疯语”未必不是真言。借疯言疯语唤醒了那些迷茫中的人。他呐喊,他反对“吃人”,他反对封建礼教的压迫,反对封建礼教占据着人们的灵魂与思想。他呼吁人们去斗争,去反抗封建礼教。我想“狂人”他必定是幸福的,因为他服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向大多数人那样犹豫、害怕。勇敢挑战,发出反对封建社会的第一枪。

同样有一篇抨击封建礼教的文章《孔乙己》。他破烂的长衫始终留在我的脑海里,他最后一次到酒店的场景以及身下的铺垫使我心里隐痛。我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深深地为“孔乙己”这类人感到痛心惋惜,而又觉得他们太可恨,连基本的人格道德都没有了。

而初读《阿Q正传》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被吓到了,我觉得我怎么有些地方像极了阿Q。阿Q的性格很具有代表性,暴露了许多人性共有的弱点。在被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毒害的村庄里,阿Q是一个弱者,他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而不得不用“精神胜利法”来麻醉自己,他中毒太深,认识不到自己的可悲之处,所以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我为他感到极大的悲哀,但更多的却是痛恨。不仅仅是对阿Q的痛恨,更是对封建吃人礼教的痛恨。它扭曲了多少人的心灵,使多少像阿Q这样的“下等人”备受排挤、凌辱与苦难。

随着阿Q身影走远,《药》的故事又迎上前来:一家人为了给孩子治病,愚昧的花大把钱去买沾了人血的馒头给孩子吃,以为这样就药到病除了,可事实上却是人财两空。不知道他们拿着有革命者鲜血的馒头的时候,内心是否有过颤抖。我的心却在为这种愚昧和麻木而抖!他们不仅仅是一家人,而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个一家人的代表。中国人因为无知愚昧而沉睡,最强大的力量在沉睡———我情不自禁地想像作者那样去呐喊:醒来吧,同胞们!

当把这本书合上时,我觉得它的厚重又增加了许多。鲁迅先生曾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形容当时的人们,现想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