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含义: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
二、记叙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三、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顺叙: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时间先后),如《皇帝的新装》。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追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羚羊木雕》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把起因或过程交代得更清楚。
四、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抒情 议论 说明
A、记叙: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C、抒情:
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
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五、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 作用:交代了人物身份、地位、处境、经历、思想性格等。 神态描写 作用:交代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动作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
征或精神品质。
语言描写 作用: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心理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就是为了抒情、烘托人物的心情、预示人物的命运、渲染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3、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4、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侧面烘托: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侧面描写很多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喜欢。) 5. 描写的角度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六、修辞方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夸张 反问 设问
1、常用修辞方法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 拟人 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
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
鸣。
(4)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性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6)设问:作用: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吸引读者。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可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七、写作手法及作用:
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
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人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 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八、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