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曰“不诱于誉,不恐于诽”。因为杂交水稻,袁隆平一生囊括了太多名誉,头衔。然他始终忠于最初的理想,一生不改农民本色,此之谓:淡泊。
何时起,夫子总告诉我们说“学而优则仕”,于是古人发奋求官,今人投身商海。如此一生都被名名利利束缚着。,而其中有名有利者多是要么一生碌碌无为,要么贪得无厌,为祸人间,其中又有多少还记得当年的理想!古有李斯,明明新生的秦王朝有偌大的空间让他流芳千古,可他偏偏为了荣华富贵做了无数恶事,只等到阴森森的屠刀袭来之时才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千年之后,不尽让人嗟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而今天呢,读书人越来越多,孔孟之道不再是主宰的时代,却连那时最基本的仁,义都成了理想。为官者贪污腐败,从商者无视道德法律,一个文强下马了,一个赖昌星总算落网,可我们身边究竟还有多少文强和赖昌星呢。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同样的道理,为官若不为兼济天下,又何如不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解放了自己的灵魂,他归隐田园创作了无数我们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试想若没有他的辞官之举,历史上不过多了一个阿谀谄媚的官吏,却从此没有了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文豪。然而有总有看不透的,多少人参加科举屡试不第,却执着地要把一生浪费在考试求官的途中。其中可喜者如唐寅,“会试泄题案”彻底浇灭了他入朝为官的热情,他索性就漠视名利,寄情于他的桃花庵和水墨丹青,当他看到像他当年一样的青年热情满满的奔赴在科举的路上时他只得苦笑道:“彼何碌碌我何闲”。可悲者如范进,这个注定不被科举青睐的可怜书生,最后只能落得个因悲极生乐而精神失常的下场。与其终日患得患失,不如始终保持本真看淡一切,有道是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从哪时起好喜欢那个名叫柔奴的奇女子,王巩因乌台诗案遭贬谪至岭南,柔奴随行。苏轼问她:“广南风土,应是不好?”她却笑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此女子身处逆境
而能安之若素,淡泊的性情连一向以豁达著称的苏轼也被她折服。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完美地道出了多少人穷其一生有领悟不到的生活真谛,她的情怀足以让多少看不清世事的男子为之汗颜。
人生的极致,往往就是云淡风轻。淡泊是宁静致远;淡泊是宠辱不惊;淡泊是安贫乐道;淡泊是润物无声。我愿只做宁静夜晚的一盏路灯,明亮、亲切,虽然默默无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