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Vol.21,No.2
Apr.2019
超越传统: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重构
李容香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摘要: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经历了从工具性价值到注重体验生命价值的发展过程,其建构面临着现实中游戏与课程认识的误
区、高结构化教玩具的冲击、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小学化教育现象失范的困境。超越传统,重构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有以 下几个方面的途径:宏观政策方面,加强机制改革:幼儿园管理方面,创造民间游戏课程的环境:师资力量方面,创建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幼儿园;民间游戏;民间游戏课程;重构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 (2019)-0145-05
Beyond Tradition : Reconstruction of Folk Games
Curriculum in Kindergarten
Li Rong-xiang
(Biji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ijie 551700, China)
Abstract: The folk game curriculum in kindergarten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from instrumental value to life-experiencing valu- e. Its construction is faced with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game and curriculum in reality, the impact of highly-structured teaching toys, the social indifference 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dilemma of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phenomenon.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ways to go beyond tradition and to reconstruct kindergarten folk game curriculum: mechanism reform is strengthened in terms of macro policy; as to kindergarten management, the environment of folk game curriculum is created; as far as teachers are concerned, a learning community is formed.
Key words: kindergarten; folk games; folk games curriculum; reconstruction
民间游戏是乡土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很多幼儿园开发出以民间游戏为载体的特色园 本课程,使得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逐渐走向回 归。在开发民间游戏课程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在当 今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建构存 在的问题,从而超越传统,对民间游戏课程在理念、 内容、评价等各方面予以时代性的重构。
1932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 个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标准。0此标准中,幼儿园的课 程范围包括音乐、游戏、故事和儿歌、社会和自然、工 作、静息、餐点七大部分,都是由教师引导,施行团体 作业。要求将各科融合,实行课程中心制的设计教 学,强调幼儿自由活动和充分利用户外自然和社会 环境,注重设备合乎民族性等。此课程标准的颁布 与实施,充分体现了游戏也成为幼儿园课程中的重 要内容之一。1952年,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幼儿园 暂行教学纲要(草案)》,按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
一、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发展:从工具价值到 游戏体验价值
(一)民间游戏是实施分科课程的重要手段
收稿日期=2018-10-24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十三五时期贵州农村卓越教师团队成长模式与路径研宄”(2016A070) 作者简介:李容香,女,贵州遵义人,贵州省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宄方向:课程与教学、学前教育。
①幼稚园课程标准[EB/OL].(2012-05-14)[2018-08-15].littp://blog.sina.com.cn/s/blog_6el6446f01015nyx.html
• 145 •
第21卷第2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月
对幼儿园各科课程从目标、教材大纲、教学要点和设 备要点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这表明带有综 合教育特性的单元教学法被废止,分科教学的地位 被正式确立起来。[1]。同时,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身 心发展规律,分科课程虽然确立,但是上课的形式与 中小学不同,游戏开始成为课程实施的手段与方式。
1981年働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 育任务、内容与要求是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 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完成的,不可 偏废。幼儿园设置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 术等科目。同时,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指导,教 育部组织编写了全国使用的幼儿园教材,而且确定 了统一的出版社。统筹编制的幼儿园教材都是将学 前教育期间的课程内容进行简单的分科,此纲要仍 然继承了沿袭半个世纪之久的分科课程模式。
显然,相关规定都要求幼儿园教育要以上课的 形式对幼儿施加影响,并且还规定了每周各班各科 的上课节数,同时提出要通过游戏、娱乐和体育等活 动完成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内容和要求,游戏自然成 了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上世纪以来,我国的幼儿 园课程大多是一种科学课程理论取向模式,该模式 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确定教育目标;二是为了 达到所规定的教育目标,必须选择学科内容和教与 学的条件;三是在澄清教育目标和确定有可能达到 理想目标的学习情境之性质之后,最后还要评价达 到目标的程度。[2]P254此阶段,由于民间游戏是一种 为达到所规定的各学科内容的重要学习情境,它也 包含着创造性游戏和结构性游戏,并且是各种教育 主体都熟悉的方式,民间游戏的工具性价值受到关 注,民间游戏成为教师达到分科教学的重要手段之 一。但是儿童并没有成为教育的主体,只是根据成 人的预想,利用民间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获取知识与 经验,其上课的形式,更多的是注重幼儿多想、多看、 多听,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没有真正认识到民 间游戏的教育价值。因此,民间游戏乃至游戏与幼 儿园课程的融合度较低。
(二)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注重儿童对民间游戏的体验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中要求教师要根据本地、本园的实际条件,结合本班
• 146 •
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 的执行。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 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 导。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不再是静态地按照教学计划 的要求给幼儿提供统一、机械的课程内容,而是要求 教师灵活地执行活动计划。课程内容与组织形式逐 渐从重视分科到强调整合的过程,注重综合性、趣味 性、活动性,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凸显出的 地位越来越重要。
2012年,我国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 南》。该指南将幼儿园教育内容划分为五大领域,重 视幼儿园课程的高度整合性,关注幼儿的长期发展, 强调幼儿园课程的生成性。它强调幼儿生活和游戏 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 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 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 育和强化训练。除此之外,该指南还对具体领域的 课程提出了教育建议。从各项教育建议中可以看出 民间游戏的重要性,注重游戏对教育和健康的影响, 利用多种活动发展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能力,包括 走平衡木、沿着地面直线、田埂行走等活动,其中不 乏玩跳房子、踢毽子、蒙眼走路、踩小高跷以及跳竹 竿、滚铁环等传统游戏。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课程理解范式在我国的 传播,自然主义的课程理论逐渐受到我国广大课程 理论研究者的重视。该理论不仅关注要达到什么样 的目标及最佳教与学的条件,更注重各种要素之间 的关系,将课程的问题视为一体,教什么,怎么教,如 何教,在什么条件下教,教的目的是什么,都是与特 定情景联系在一起的。1211)255此阶段,游戏课程的价 值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包括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 象也比上世纪减少了很多。民间游戏课程的建构也 逐渐受到重视。
从相关文件与规定中不难看出,上世纪民间游 戏被视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到了 20世纪 以后,逐渐过渡到重视孩子通过民间游戏体验生活、 体验游戏的真正价值。民间游戏课程在实践层面已 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很多农村幼儿园,将民 间游戏整合到五大领域课程中,使其相互渗透。更
李容香•超越传统: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重构
有一些幼儿园将其纳入到园本课程的开发中,如安 吉县的幼儿园游戏课程。但是,在实际开发中,民间 游戏课程在认识上还存在很多误区,有的幼儿园太 强调民间游戏课程的技能价值,有的幼儿园太注重 民间游戏课程的自由价值,它们都忽视了民间游戏 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应具备的内在目的。
在理论层面,民间游戏课程的建构从萌芽阶段 到正式启动阶段,经历了被视为课程的工具性价值 到注重幼儿对游戏体验的过程。然而,通过对已有 研宄文献的整理不难发现,虽有很多研宄者开始从 民间游戏课程的建构价值、建构原则与建构对策方 面做出了梳理,但民间游戏课程的开发在理论层面 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尤其是从民间游戏课程 的实际生存困境出发,寻找相应解决策略,为民间游 戏课程持续开发的相关研宄较少。
显然,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我们对民间游 戏课程的内涵、特点的认识还不全面,民间游戏课程 的建构仍未能超越传统。为此,有必要对民间游戏 课程进行持续开发与利用,使其超越传统,成为一种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课程模 式。
二、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生存困境(一) 现实中游戏与课程认识的误区
游戏与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幼儿获得发展, 是幼儿教育的手段。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有双重价 值,一种是为游戏而游戏,游戏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游 戏者快乐,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另一种是为儿童的 发展而游戏,游戏不仅仅要实现其娱乐价值,更要其 内在目的,即发展的目的。游戏的双重价值体现了 游戏与课程的高度融合,两者都是幼儿教育的手段。
然而,现实中,多数一线教师仅仅把游戏作为课 程实施的手段,如此则游戏的内在价值与精神就会 丧失,游戏变成课程实施的“糖衣”装饰。将游戏附 属于课程之内,没有平等的对待游戏与课程的关系, 这忽视了幼儿教育的内在目的。民间游戏是游戏的 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与课程关系的认识误区,必然导 致民间游戏内在价值的丧失,从而使民间游戏课程 的建构遇陷入困境。
(二) 高结构化教玩具的冲击
民间游戏课程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利用自然环
境中一切可利用的废旧物品或者动植物进行加工、 改造甚至自制成孩子喜欢的游戏用具,比如,用鸡毛 或者野草扎成踺子、用乌骨珠串成链子、用木头做成 滑板车、用麦穗扎成龙灯、用玉米壳做成这种各样的 小饰品、用泥土捏造各种造型等。这些自然、环保的 材料既能节省资源,又能发挥教师和儿童的想象力 和创造力,具有成品无法取代的功能。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儿童游戏 和教玩具迅速商品化,过去使用率较高的自然物品 和废旧物品的简单加工制成品迅速减少,取而代之 的是由玩具工厂生产的现成玩具和高科技产品。这 些高结构化的教玩具外观精美、制作逼真,能减少教 师们的工作压力,因此,受到幼儿园教师群体的青 睐。高结构化教玩具的过度使用和依赖,让儿童接 近大自然的机会减少了,儿童离自然的距离越来越 遥远。[3]受高结构化教玩具的冲击,民间游戏课程的 生存也就遇到了较大的阻碍,伴随着民间游戏课程 环境的匮乏,民间游戏课程内容也会随之降低,甚至 消失。
(三)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着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 明的历史沉淀,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背 景下,被时尚西化的视觉元素冲击得支离破碎,甚至 被人们漠视。[4]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必然影响教育对 传统文化的继承功能。在西风东渐的国际教育舞台 上,为了借鉴他国的教育经验,我国在课程改革实施 方面存在着照搬沿用的弊病。这种由狭隘的理解、 狭窄的目光以及西化的表现,肤浅地、东拼西凑地表 现出来的课程模式,不经意间遗失了课程改革的“本 土精神”。
民间游戏课程正是在这种“本土文化”缺失的课 程实施背景下被人们忽视,“本土化”的元素越来越 少,冲刺眼球的是所谓的“国际化”课程范式。传统 文化遭到漠视,民间游戏课程的发展很难从根本上 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理解,回归和寻找具有中国民 族特色的发展历程和表达民族独特语境的课程设计 变得更加困难。让民间游戏课程与现代国际课程在
融合、解构、再融合、再解构的过程中,不仅有中国 “本土味”,还要焕发民族生命意义则变得障碍重重, 任重道远。
• 147 •
第21卷第2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月
(四)小学化教育现象的影响
小学化教育现象近年来得到一定的遏制,然而, 很多幼儿园表面上见不到小学的课程内容和环境创 设,实际上暗地里也不断给幼儿灌输很多小学的知 识。从教学手段上来说,即使使用了游戏的方式,教 师的初衷还是让幼儿习得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识 字能力,甚至是拼音方面的知识。小学化教育多半 是以集体教学方式开展,这势必会让儿童游戏时间 减少,从而自由活动时间的减少,游戏材料的投放和 使用也会大大减少。
民间游戏课程主要是以民间游戏为主要课程内 容,是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植根于游戏之中,让传统文 化以愉悦的体验方式传承下去,让儿童感知中国五 千年文明的积淀。但是近两年来,很多幼儿园和教 育机构利用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契机,大肆开办各 种国学培训班,这种现象不但没有让民间游戏课程 得以快速发展,反而让很多民间游戏消失在幼儿园 教育中。因此,超越传统,重构幼儿园民间游戏课 程,让其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而服务势在必行。
三、重构儿童民间游戏课程的路径 (一)宏观政策方面:改革机制
改革课程和教学的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民间 游戏活动的评价。传统的幼儿园课程教学评价机制 过于形式化,很多评价人员机械的对照一些评价指 标,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一一进行测评,忽略了课程教 学之前对教师和学生加以观察并作出相应的评价。 根据加拿大教师能力鉴定系统(TPA)的评价过程: 观察前会议及相关事宜、课堂观察、观察后评审会 议、家长和学生反馈、总结报告(评定等级,提供额外 支持过程)。[5]同样,幼儿园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也 需要完成相应的步骤,并且评价的标准必须涉及广 泛的领域。
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评价需要基于儿童发展 的档案袋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包括教学前准 备事项的评价、教学中的能力评价、教学后的反思能 力)、其他利益群体的监督评价、学前教育专家的评 价以及上级教育部门的宏观评价等多元评价手段。 [6]通过这些多元评价手段,才能构建科学的民间游 戏课程评价模式,从而为民间游戏课程的进一步发 展服务。让民间游戏课程超越传统,既是实现传承
• 148 •
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建构与全球化教育 理念接轨的课程范式的途径。
(二)幼儿园管理方面:创造民间游戏课程的环 境
1. 多方力量的参与,共同创设民间游戏课程的环境
民间游戏课程为幼儿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 巨大的可能性,但是能否实现课程为幼儿教育的服 务取决于民间游戏课程环境的创设。这种环境不仅 仅指教师对民间游戏课程的态度,更多的取决于教 师是否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 环境是儿童学习的“第三位教师”,这种园外大环境 和园内小环境是民间游戏课程重构的首要改善方 面,儿童只有在具有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息的环境下, 才能更加大胆地参与民间游戏课程的主题活动。
民间游戏课程环境创设的重要因素在于人力方 面,教师可以利用家长、社区以及周边的民众为民间 游戏课程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一方面,教师能 利用周围的亲戚、朋友和家长搜集民间游戏的素材, 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的民间游戏资源。另一方 面,社区、小学和幼儿园合作共同构建具有传统文化 气息的社区环境,让儿童在园内园外都能感受到中 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存在,从而培养儿童的家国情 怀。因此,民间游戏课程的重构离不开其他社会人 员的参与与合作。
2.
将民间游戏课程作为园本课程,进行持续整
理、开发和利用
首先,要肯定民间游戏课程的价值和功能,让广 大幼儿园和一线教师认可,并将其视为园本特色课 程加以建构;第二,倡导多方力量参与到民间游戏资 源的搜集与整理中来,并将这些资源融入到当地的 文化大背景下,让民间游戏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资源 加以开发利用,使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更大的 参考价值;[7]第三,通过园本课程的开发,将众多民 间游戏中适合各年龄段的游戏进行归类、整理,并将 题材新颖,富有审美价值和童趣的游戏整合于课程 中。
将民间游戏课程纳入园本课程建设,是一个持 续的过程,需要经过大量实践的尝试、加工和改进, 最后才能开发出各具特色的课程。条件较好的幼儿
李容香•超越传统: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重构
园和地区可将本园的特色课程编成适合不同层次、 不同水平和不同地区儿童需要的教材,使民间游戏 课程资源得到广泛交流和推广,同时鼓励幼儿园与 高校专家合作,不断建构并丰富幼儿园的课程体系, 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
(三)师资力量方面: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形成1. 教师可以通过公开上课、听课、磨课、讨论的过程,提 高民间游戏课程的能力。再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 在参加培训中不仅能得到许多资深专家的指导,也 能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教研训的分开实施,势必会影响其效果。 因此,需要实施教研训一体化机制,以丰富其学习资 源,搭建同伴互助的平台,促进园与园合作甚至高校 加强行动研宄的开展,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能
力的提升
开展行动研究,能促进教师的反思性学习,行动 研宄实质上就是一种反思性学习。民间游戏课程的 开发与利用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支撑,也需要在实践 中的反思性学习。当今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解释新 课程,它强调教师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信息 的收集,更重要的是在知识中学习,是一种深知。教 师在行动研宄中,将收集到的信息变成知识,作为学 习的主体(教师)才能对其进行合理解释,最后将其 融入到自己的已有认知结构中,这是一种有效的反 思性学习过程。
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提高,便能进一步优 化民间游戏课程结构。行动研宄源自于人们对实 践、体制和社群等的质疑,它以计划一行动一观察 一反思为螺旋型循环的基本单元,强调动员内部和 外部参与者一起合作探宄。[8]在民间游戏课程实施 中,幼儿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课程计划, 并在行动中观察实践,聚焦于发现幼儿园民间游戏 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并致力于寻找解决的办法, 使得民间游戏课程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2. 教研训一体化,创建民间游戏课程的学习共同体
民间游戏课程的建构,首先要在实践中做好如 何“组织游戏活动”。一线教师在民间游戏课程实施 中,必须切实做好活动准备、活动组织、活动总结与 反思等各项工作,让幼儿教师在活动中体现教师的 主导性;其次,要保障园内的教研活动的开展。园内
培训基地与实验幼儿园合作,让教师能将培训的理 论知识在幼儿园中得到实践层面的观摩与学习。创 设一种“问题驱动、研训一体、共同发展”教研新模 式,此模式具有教研训一体性。[9]精心的组织才能带 来理想的效果,重构民间游戏课程必须建立学习共 同体机制,如此才能保证民间游戏课程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敏,田景正.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分析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2( 11): 56-59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54-255.
[3] 刘王丽,沈薇.建国以后儿童游戏发展变化的特点、趋势
及原因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1999(4): 22-26.
[4] 洪绍宾.善用传统文化探寻“本土设计>’的再生[J].文艺争鸣, 2011(12):152-153,
[5] 黄正平.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教师教育及其启示[J].教育评论, 2015(1 ):48-51,
[6] 丘静.英国学前教育课程评价及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10): 144-147.
[7] 李姗泽.前教育应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企民间游
戏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
2005(5): 31-35.
[8] 高振宇.行动研究与课程改革—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泰
瑞斯•卡森教授访谈录[J].全球教育展望,2011(6): 3-8.
[9] 孔凡哲,张胜利.中小学教研模式创新的思路与实践—“问
题驱动、研训一体、共同发展”教研新模式实证分析[J].中国 教育学刊,2010(11): 67-69.
(责任编辑:罗智文)
• 14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