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孩子们在满是灰尘的泥土上打篮球吗?你见过连食堂都置办不起的学校吗?2012年7月底至8月上旬,由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自发组织的志愿者爱心小分队前往怀化市中方县细缅垅联校进行义务支教,并开展了针对“城乡家庭对待子女教育态度”的专题调研。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必不可少的成了国际竞争必不可少了因素。可是,对于一个农村人口超过一半的国家,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差距却依然很大。教育一体化已经成为了我们一个永恒的话题。
此次调研,我们主要以城乡家庭在对待子女教育的方式、态度、认识与期望4个方面进行。在调研期间,我们分别对怀化市市区,和中方县细缅垅村及周边村庄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问卷与走访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6份。并以口头询问的方式补充了有关遗漏的问题,本次调研情况基本属实。
一、基本情况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孩子74%的都只读完了小学就随着父母一起外出打工或者下地干活,只有14%的孩子能顺利读完高中或者继续深造;而城镇孩子基本上85%的都在高中以上文化水平。而主要负责承担孩子教育工作的大多数都是父母,农村家庭占了60%,城镇家庭占了75%。但是在每天对子女做学习辅导的调查中我们却发现,农村家庭40%的父母只有不到两个小时,40%的父母基本没有;而城镇家庭92%的都在两个小时以上,甚至还有不少父母对我们说如果他们在工作中脱不开身就会找一些家庭老师对孩子进行单独辅导。这说明城镇家庭在对待子女教育的认识上明显比农村家庭要深刻。在走访中我们还了解
到,农村孩子上学难的基本问题还是学费提供困难,更不用说给孩子找辅导老师了。但是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待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我想这与他们本身的教育程度有关,因为在问卷调研中我们发现,基本上超过一半的家长需要我们的队员在一旁解说才能完成问卷填写。试想,因为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所以对教育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如果这种恶性循环转移到子女的身上,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起来吗?
二、教育方式
中国自古流传了一句古话“不打不成器”,而打孩子似乎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传统。在农村调查中竟然是100%的父母都表示打过孩子;而城镇家庭也有超过68%的父母承认当气急的情况下也会出手打孩子。但是当我们询问他们认为通过大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是否有效时,却有超过34%的农村家庭表示知道这种方式不太好,30%的农村家庭表示不太清楚,15%的农村家庭认为这种方式简单有效;而13%的城镇家庭认为这种方式有效,45%的城镇家庭认为不好。在调查中,还有一部分家长对我们说,孩子们实在是太调皮了,他们也是被逼得火了才什么都不管出手打孩子的。这说明不少父母也认识到这是一种并不好的教育方式,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打孩子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呢?在支教期间我们专门对学生们做了一次单独了解情况。我们发现,其实孩子的种种“恶习”其实大部分都只是想引起父母和周围同学的注意。他们和父母犟嘴,他们和同学打架,他们恶作剧,其实是都只是在证明自己而已。当然这其中肯定也包括那些从认识上有错误的孩子,但是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该从思想上接近孩子、了解孩子吗?如果一味的只想维护自己的权威、或者单纯的认为孩子调皮就要去大骂,也许只能取得适得其
反的效果。或许,孩子需要的不是棍棒,而是糖呢?我们发现在农村家庭中奖励制度并不明确,甚至在孩子们的口中我们知道很多家长喜欢许下空头支票。而在城镇家庭中这种情况却要好些。
三、教育态度
在农村家庭中,我们发现超过55%的父母在知道孩子成绩不理想是或者学校行为表现不佳时,都会去主动和他了解情况;而在城镇家庭中却是60%的父母会去学校向老师了解情况。我想这是因为城镇孩子多半是寄读,所以父母对孩子的了解较少,才会导致他们只能去向学校老师了解情况。而只有不到10%的农村家长表示会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同时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78%的家长表示家里事情太多根本没时间去看书学习;而城镇家庭67%的家长表示他们会在闲暇时间阅读,来了解社会情况和提高自身认识。只有15%的农村父母会经常给子女买课外书籍,而基本上没有给孩子请过辅导老师;但是在城镇中却有80%的父母会经常带孩子去书店购买课外书籍,并45%的父母会给孩子请辅导老师或让孩子去上补习班。这说明农村家庭对待学习的态度还有待改善,但是我们也了解到,在农村基本上是没有书店的,而要去市里面买书路途又较远,所以农村孩子的课外读物极度缺少,对外界的了解自然更少。这也是农村与城市的教育投资的不平等的地方,农村税费改革后,县(市)区级财政只保证教师工资的正常发放,很难拿出资金进行农村教育与教学资源改善。而农村家庭对待教育的态度的不明确性,也导致了农村教育发展的越发缓慢。
四、教育认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8%的农村家庭孩子表示与孩子交流较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可是在我们与学生的交谈中却发现很多孩子表示父母根本不理解他们,明白他们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歧呢?根据我们的深入调查后发现,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家长对待孩子的轻视与忽略,他们总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更谈不上去深入的了解孩子了。而城镇家庭的这种情况普遍较好,很多父母都比较尊重孩子的决定,并且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在农村家庭中,35%的父母都认为孩子读书是为了赚钱,15%的父母认为是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32%的父母认为是为了让孩子多识字,以免将来吃亏,15%的父母认为读书是为了学知识、明道理;而城镇家庭45%的父母认为都市是为了学知识、明道理,50%的父母是为了让孩子学一技之长。67%的农村家庭认为男孩子读书比女孩子读书重要;而城镇家庭则要少得多,只有13%。这说明在农村中,“重男轻女”的传统依然存在。在对子女深造的重要性的认识中依然是农村家庭表示无力支持昂贵的学费,但在认识上却充分肯定想让孩子上大学继续深造。因为学费而读不上大学,这对我们来说不得不让我们心酸啊!
五、教育期望
你有对孩子的将来规划过吗?在农村家庭中57%的父母只有过一些设想,但不能算作规划,31%的却从来没有,一些父母表示要等到孩子长大后在说;而城镇家庭76%的父母都会对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规划,有些父母会根据孩子的喜好给他安排特长培训班进行培训。而43%的农村家庭希望孩子最好能考上大学,考不上也不会强求;70%的城镇家庭表示一定要孩子上大学,没有文凭就没有好的工作。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正是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教育期望的差距,导致了
这种贫者更贫,富者更富的局面出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家庭更关心的是孩子品德行为,然后才是他的学习情况,这种认识也导致了乡村的淳朴民风的表现。
总之,城乡的差异不仅仅只在经济的差异,我觉得最根本的还在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农村素质教育的缺失,不仅仅只有学生课外读物少,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少,经验丰富有特长的教师少,还有政府投入少,教学器材少,优秀教师少,教师待遇少。所以不论走到哪里,同是小学或中学,城里的教学设施无不比农村先进,教学器材无不比农村完善和齐全,师资力量无不比农村强大,教师待遇无不比农村优厚。这是为什么?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为什么农村孩子首先就在教育的起跑线上落后在城市的孩子呢?但是农村家庭对待教育的认识不深,态度不明确也直接影响了整个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善。试想,如果自己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别人又如何能帮你?
而在城镇家庭中,由于父母大多每天白天得上班,所以陪伴孩子的时候少之又少。可是繁荣的背后总有着许多的诱惑出现,网吧、游戏厅、酒吧、歌厅,如果我们的父母不能时刻监督着自己的子女,又如何能保证自己的孩子能不走上歪路?还有,孩子们希望就只有用不尽的零花钱吗?或许他们更想要的还是父母的陪伴。
所以我觉得解决教育的最根本的途径还在父母,因为他们是孩子学习的直接负责者,他们对待教育的方式、态度、认识与期望,直接导致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罗坤
2011年8月8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