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下列区域具有明确界线的是
A.热带草原气候区 B.我国东部季风区 2.农业的空间形态一般表现为 A.点状 B.网格状 3.下列我国产业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①电信业 ②水产养殖业 A.①② B.①③
C.浙江省 C.面状 ③肉类加工业
C.①④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岛状 ④数控机床制造 D.③④
读A国三次产业构成图(图3.1.1),完成4~6题。
4.A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约为 A.20% 10% 70% B.10% 20% 70% C.20% 10% 90% D.10% 20% 90%
5.下列国家中,属于A类国家的是 A.美国、德国 B.巴西、阿根廷 C.印度、中国 D.日本、印度
6.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内产业的转化趋势是 A.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B.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 C.第一产业超过第二产业 D.第一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7.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不包括
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B.人均国民收入 C.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D.历史文化指标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受多种因素影响,工业地位显著下降,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钢铁产量明显减少。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休斯敦等新兴工业中心迅速繁荣。完成8~10题。
8.20世纪中叶,新兴企业不愿落户匹兹堡的主要原因有 ①环境污染严重; ②劳动力素质太低; ③地价上涨; ④公共设施不齐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美国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迅速繁荣的原因是 ①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 ②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 ③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发达; ④有丰富的煤铁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为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是 A.从重工业向高科技工业方向发展 B.从钢铁工业向汽车工业方向发展 C.由资源密集型向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发展 D.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
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回答11—12题。
11.下表表示划分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各项指标(“”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据表判断,
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排序与表中数码相符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12.我国东、中、西部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自然条件不同 (B)资源配置不同 (C)劳动力素质不同 (D)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图4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四地中资源储量最小,而需求量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四地间该资源最有可能产生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A)①→② (B)④→① (C)③→④ (D)②→③
15.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主要有 (A)宇航工业 (B)煤炭工业 (C)高级时装制造 16.下列省区属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是( ) A.晋、秦、甘 B.黑、豫、皖 C.豫、湘、渝
(D)普通服装制造 D.桂、湘、鄂
下表(表3.1.4)表示影响黑龙江、上海、四川和香港四省区经济发展各项指标(表中●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完成17~19题。
17.有关影响四省区经济发展的因素的途述正确的是 A.①比③区位条件更为优越 B.自然资源是制约②省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C.②比③区位条件更为优越 D.劳力资源是制约④省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18.据表判断,表中数码表示的省区分别的是 A.①黑龙江②上海③香港④四川 B.①四川②香港③上海④黑龙江 C.①上海②香港③四川④黑龙江 D.①香港②四川③黑龙江④上海 19.有关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区域特征差异,描述正确的是 A.北方以山地为主,南方以平原为主 B.北方水源不足,南方热量不足 C.北方煤铁丰富,南方有色金属丰富
D.北方以能源工业为主,南方以重工业为主
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举措。完成20~21题。 20.东北老工业基地原有工业体系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A.农垦历史悠久,有良好的农业基础 B.人口稠密,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C.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地区组合好 D.河网密布,便利的水运条件
21.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矛盾突出。因此今后要加强发展 A.特色农业 B.森林工业 C.第三产业 D.重工业 22.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产业、产品结构老化,今后要加强提高 A.资源开采和加工业的比重 B.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 C.农产品的种类和比重 D.企业的开放程度 23.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是
①油气资源丰富 ②水能资源丰富 ③森林资源丰富 ④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4.浙江省对四川省的对口支援中,不包括 A.人才 B.技术 C.资金 D.核电
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图3.1.3),完成25~27题。
25.图中电力输送工程以火电输送为主的是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乙、丁
26.实施西电东送能源调配工程的最主要目的是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C.缓解中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
③皖西大别④太行山区 D.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②长白山区 27.某企业家计划投资建设一个大型茶叶种植园, ⑤黄土高原 你认为他考虑的地区中,较适宜的是
①武夷山区 A.①③⑥ B.①②③ ⑥浙南山区 C.②④⑤ D.④⑤⑥ 二、综合题
28.读三个经济地带1999年各项数据比较表(表3.1.5)和GDP增长示意图(图3.1.5),
回答下列问题。
表3.1.5 图3.1.5 3.1.5
地带 东部 中部 西部 国内生 人口总量 人均GDP 产总值 (%) (元) 59 27 13 41.1 35.7 23.2 10089 5407 4217 东部 中部 西部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 、 、 。 (2)根据表格数据和曲线图,分析80年代以来,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特点。
(3)随着我国 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29.读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域示意图(图3.1.6),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两个区域皆位于我国 经济地带,其中“长三角”区域地跨上海、 、
三省市。
(2)80年代以来,两个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国家的 政策。 (3)近几年,两区域都出现过“民工荒”现象,其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使劳动力出现短缺
B.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内迁,许多民工当地就业 C.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D.两区域生活成本高,相对工资水平低 (4)两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30.读长江三角洲部分地区图(图13)和右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位于我国 ▲ 经济地带,其自然带属于 ▲ 带。
(2)表中城市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是 ▲ ,该城市的区域发展阶段已进入 ▲ 。 31.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7分)
(1)纺织和服装是我国的优势产业,影响该产业的主要
区位因素是 。
(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纺织、服装专业镇主要集
中在 三角洲和 三角洲。 (3)这些专业镇在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
有 、 、商贸联系。 (4)近些年来,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有向中西部地区转
移的倾向,试分析原因。(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