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方颗粒剂处方调配方法研究
作者:冯恩霞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5年第10期
【摘要】目的 对中药配方颗粒剂处方调配方法进行探讨,以促进调配进度与调配准确率的提高。方法 以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调配,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采用第三种方法进行调剂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调配速度的提高,同时也可使调配准确率得以增长。结论 为促进调剂质量的根本提高,可将第三种调剂方法在全药房进行推广。 【关键词】中药配方颗粒剂;处方调配;调剂质量 前言
中药配方颗粒是一种保留了中药饮片药性与药效的颗粒制剂,通常是利用传统的炮制工艺将地道中药材进行加工后分离出其有效成分,而后制作而成。确保每个中药品种成分含量符合药典要求,杜绝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中药配方颗粒的优势还在于可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具有服药、携带方便,可进行个体化给药的优点,可在一定程度上针对中药饮片等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弊端进行改善,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逐渐广泛[1]。本文为提高中药配方颗粒的实际药用价值,特针对其不同的调配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总结如下。
1中药配方颗粒剂的临床应用优势 1.1便于服用
冲服方法便捷式中药配方颗粒剂的一大优势,可直接根据处方的具体要求,将各小袋中的颗粒剂倒入杯中,并以80~100ml的开水进行搅拌,随后再加入170~200ml的开水使颗粒充分溶解,待颗粒完全溶解后放置5分钟左右即可[2]。汤剂制成后,将其分为两份,遵医嘱早晚各服一份即可。在冲服的过程中如存在少量未完全溶解的颗粒,可先摇匀后再服用。 1.2便于携带
基于中药配方颗粒体积较小的特点,采用铝箔袋进行包装后可良好地避免吸潮、虫蛀、霉变等问题,同时也便于进行携带与保管,良好地改善了传统中药在携带与保管方面存在的弊端。
1.3质量标准统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药配方颗粒的每一种原药材的质量标准与检测方法均是根据其有效成分的性质进行制定的,整体制作流程都是在严格的管理规定下进行,在制作时可将中药饮片与免煎饮之间的用量换算关系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服用量的控制。 2中药配方颗粒剂的调剂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1不易识别区分
由于中药配方颗粒在大小、包装、颜色等方面基本无明显差异,导致调剂人员在进行调配的过程中难以对其进行识别与区分,且极易产生视觉疲劳,进而造成调剂差错等现象的产生[3]。另一方面,与饮片调剂相比,中药配方颗粒剂的数取总量与分剂量的工作量也相对较大,导致调配时间也出现了一定的延长,不仅造成调剂人员的调配压力,同时也在无形间增加了医患矛盾的发生几率。 2.2无明显外形特征
通常情况下,中药配方颗粒剂在外形方面基本无明显特征,且包装颜色相对单一,导致调剂人员在进行调配的过程中,由于不易对各类颗粒进行准确的辨别,时常造成调剂差错的出现[4]。
2.3有效期的差异
不同的中药配方颗粒剂有效期也各不相同,因此如各类颗粒剂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极易产生有效期的混淆,导致误服过期药品等现象的产生[5]。除此之外,对于已过期的药品如未进行及时的清理也极易导致调剂差错现象的产生。 3三种对中药配方颗粒剂进行调配的方法 3.1第一种调配方法
根据具体处方要求而定,将每一位药材所需的总量进行统一的打包,并于包装上注明药名与服用方式即可。这种调配方式虽便于调剂与核对,可大大减少调配差错等现象的出现,但同时也存在着交代不清、易造成患者服药差错等弊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极易造成患者的混淆,导致出现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3.2第二种调配方法
该方法主要以中药饮片的调配方法为参照,具体为首先进行单位药总数量的数取,每一剂药一张纸片,并根据实际处方剂数而定,对剂量进行平均分配,随后根据顺序的先后进行逐一调配即可。但在中药配方颗粒剂中,单味药剂量通常较大,如以该方法进行全部颗粒剂的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配,将会造成包装量的增多,加上中药配方颗粒剂的外观通常相差无几,在调配的过程中也更容易造成混淆现象的产生。 3.3第三种调配方法
该方法也以中药饮片的调剂方法为参照,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首先将单味药的总数量进行数取,采用纸片对第一剂进行摆放,剩下的剂数分别以一剂对应一个小篓子,并根据具体处方剂数而定,对总剂量进行平均分配后并进行逐一调配。这种调配方法不仅能够大大缩短调配时间,同时也避免了混淆现象的产生,因此在广大药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调剂质量的根本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药配方颗粒剂在临床药学中已经具有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因此,其调配工作的运行效率与质量也成为了值得引起重视的关键问题。在进行中药配方颗粒剂调配的过程中,应根据在研究中得出的最佳调配方法进行调配,并不断规范处方调配操作,以实现调剂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江燕.浅谈在中药调配过程中影响中药疗效的各种因素[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6):23-24.
[2]刘兵.中药调配中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532-533. [3]贺福元,邓凯文,刘文龙,杨岩涛,石继连.中药制剂单用确定性与合用调配性的关键理论技术问题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04):790-798.
[4]钟燕珠,雷旭.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配给付规范化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8):99-101.
[5]杨梅红.中药调配对临床疗效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4):36-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