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艺术2013年6期(中) 京剧的社会性 曹建红 (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河南郑州450000) 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已有两百 多年历史。近代遇到两次灾难。一是上世纪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否定儒家学说和传统的 艺术形式,其中包括京剧。二是建国后六十 年代曾有过一场讨论,倾向性的意见是:京 剧是封建社会的文艺,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观 念,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内容上没 有什么遗产可继承,技术上可以有所继承。 两次运动大抵内容相似,均是将京剧作为糟 粕,提倡改!新!甚至除!本文运用理论分 析京剧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京剧为我们提供的是一幅历史的全景 图像。有人说,中华民族深受封建社会制度 之苦,处于长期的苦难之中,广大人民群众 受剥削、受压迫、饥寒交迫……然而事实并 非是完全如此。虽然人世间有各种惨象,总 的讲还是都在享受人世的乐趣,现在叫享受 生活。如恩格斯所言,人在生存的同时,还 在追求享受,既有物质享受,又有精神享受, 同时又在追求发展,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享 受具体的内容则是因人而异,因身处不同时 代而异。如京剧《金玉奴》中的乞丐并非骨 瘦如柴,无吃少穿,还能救助他人。《野猪 林》中的泼皮也在享受自己的生活。如遇天 灾人祸,自当别论。 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专制,人的等级划 分,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均不平等…一 这对当时的历史时期来讲,是客观的存在, 是封建社会中的特征。实际上这是人类社会 本身所固有的。其它社会制度也是如此,只 是表现形式与程度不同而已。因为这种现象 是由人和社会的本性决定的。 我们应根据人与社会的本性的这些基 本原理来认识京剧。京剧产生于封建社会, 反映和表现的自然是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 并为封建社会服务,这是理所当然的。应据 此来分析京剧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 其积极作用。 京剧提供的是全景的中华民族的历史。 纵向讲,从上古时的神话传说一直到满清民 国,无一中断。其内容概括整个社会生活: 上至帝王将相、名仕官吏,下至黎民百姓、 奇人异士、三教九流、鬼神精怪。宗教信仰、 国家大事、民间琐事、真情假事,其内容可 说是世相百态,包罗万象。 从文化上讲,京剧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 的描述是根据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 的。社会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自然是朝廷所 规定的以孔孟之道为主导的正统文化。如: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 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 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五常指仁、义、 礼、智、信。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 子孝等等。京剧中很多剧情所宣扬倡导的思 想即是如此,但是皇朝所规定和倡导的这些 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远远不能满足整个社 会生活的需要。在大众意识中还广泛存在着 非正统文化,它们也同正统文化一样支配着 当时的社会生活。如:行侠好义、打抱不平、 视死如归、坚韧不屈、不怕牺牲、不畏强暴、 讲究义气、崇拜英雄、自由平等、复仇、相 信鬼神、因果报应、风水等等,以及“人人 为我,我为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侧隐之心人皆有之”、“四海之内皆兄弟” 等。 很多剧目的诞生是伴随着黎民百姓在 现实生活无法实现的情景或是美好愿望。戏 曲以特殊的艺术形式最直接的反应了黎民 百姓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是人民思想情 绪的写照。例如在国难时期,众多艺人大排 忠臣戏,为的是惩奸除恶,宣扬忠心爱国良 好的思想,在戏中看到奸臣得到惩治百姓们 挤压的情绪得到宣泄,艺术也正是因此而诞 生的。 京剧中宣扬正统文化,对非正统文化也 给以赞同和高的评价。京剧中对国家的“忠 “和对父母的”孝“位于法律和道德规范的 首位,如果两者矛盾,忠为先,把国家民族 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利益之上。所以说爱国主 义是京剧的灵魂。京剧中这样的作品不胜枚 举。如杨家将的戏,杨家一门忠烈,几代人 为国捐躯,国家有难时,佘太君百岁挂帅, 穆桂英不顾身孕披挂上阵。岳飞、文天祥, 在京剧中也受到褒扬。 歌颂和维护社会正义,舍已为人,是京 剧剧目的主流。《赵氏孤儿》(即《搜孤救 孤》)中的程婴,为救被忠良之后,忍痛以 自己的儿子替换,最后惩诛奸贼。《铡美案》 中的包公,为替秦香莲伸张正义,硬是把当 朝驸马陈世美判铡;而在《铡包勉》中,包 公不徇私情,将贪赃枉法的侄儿包勉铡死。 《四进士》中的宋士杰是个被革职的书吏, 为打抱不平,与贪官相抗,被打也不屈服。 历史进程表明,社会社活不只是按照正 统文化和非正统文化的规定运转,人也不都 是按照正统文化和非正统文化的规范行事。 由人的兽性所支配的不符合社会所规定和 推崇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它 们也是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如:不忠、 不孝、不仁、不义、不悌、无礼、无信。表 现为:叛乱、贪污受贿、挑拨离间、刁蛮无 耻、不讲礼仪、强词夺理、欺软怕硬、拨弄 是非、欺行霸市、游手好闲、纵勇逞力、凶 狠暴戾等等。社会中的这种现象,自然也反 映在京剧之中,这种“好”和“坏”构成了 京剧的人物与情节的矛盾的核心。 京剧是高度综合的艺术,与传统社会的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同 时积极影响社会生活。京剧的故事情节,大 部分取材自古典文学,诸如取材《三国演义》 的“三国戏”,取材《水浒传》的“水浒戏”, 取材《西游记》的“西游戏”,取材《红楼 梦》的“红楼戏”,以及一些长期流传在民 间的传说、演义故事。如杨家将的故事、包 公的故事,民间传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牛郎织女》。京剧中的音乐, 包括唱腔和器乐伴奏,都吸取古典音乐、民 间音乐和其它剧种音乐成分,尤其是打击 085 乐,京剧称武场,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 分。京剧中的演员的一举一动都是艺术化了 的,是艺术的表现,戏中舞蹈和武打是相结 合如,如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的“剑舞”。 武打也是艺术化了的武术,如《虹桥赠珠》、 《挡马》、《三岔口》、《挑华车》。京剧 与美术有直接的联系,服饰的色彩、式样、 图案,都是美术化了的。京剧的脸谱,把人 物的性格、身份、年龄、道德评价……化为 直观形象,加以夸张,是一种特殊的美学; 京剧的砌末(道具),桌围椅帔、堂幔,都 有装饰美;京剧的人物造型是独特的,既有 古典美,叉使人有时代感,是京剧艺术写意 特点最突出的表现。 京剧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对社会中从事 社会生活活动的又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人的 深刻社会分析。京剧中的角色行当对人的社 会分层,可谓又全面又深入,远远超过专门 研究这些现象的社会学中角色理论。 上面提到,社会是一个大的社会关系网 络,每个人都处于相互关系之中,在不同的 关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即社会角色,古人 也称作”名分”。社会中的人从不同的角度 结成社会关系,扮演种种社会角色,如君臣、 父子、兄弟、夫妻、主仆。如一个男人在村 里,他是一个村民,在家庭中是妻子的丈夫, 儿子的父亲,弟弟的哥哥,在集市上可以是 赶集的人……可见一个社会的人在不同社 会关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社会角色都 有社会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和必需遵守的法 律和道德规范。如儒家主张的夫为妻纲、父 为子纲、君为臣钢和夫唱妇随、父慈子孝、 君恩臣忠等等。每个人都要在自己所处的社 会关系的地位中“安分守己”。 京剧中的角色行当,直接来自社会生活 中社会角色的划分。但实际上,京剧中角色 远比社会角色复杂又细致得多。不仅是在社 会关系中的地位,还有人物的本身年龄、性 别,性格,尤其是对^物及其行为的伦理道 德的社会评价。这一切都是通过京剧的内容 和表演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用服饰、脸谱、 唱腔、音乐、舞姿、场景等表现角色,还利 演员的性别、年龄和艺术特长来表现。如帝 王身穿黄色帔上绣蟒龙图案,戴王帽,儒生 身穿宝蓝色或青色长衣,头戴黑方巾。用胡 须的颜色表示人物的年龄。京剧《四郎探母》 中的杨四郎年约三十岁,胡须为黑色。京剧 《秦香莲》中王延龄年约六十,胡须为白色。 老年人走路时迈沉稳的加官步。 总而言之,京剧产生并服务于封建社 会,而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的一个阶段,容不得非议。不论在过去还是 现在,京剧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是 毋庸置疑的。当时的社会生活质量自然不能 与现时代的社会生活相比。平常说的所谓封 建主义如何如何,其实也是由人和社会的本 性决定的,在其它社会制度中也是如此,只 是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想象中的自由 民主平等在当时终归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