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常见自然灾害与防治

常见自然灾害与防治

来源:爱站旅游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1、自然灾害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1)、生理、心理方面 ;(2)、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 2、财产损失: (1)、直接经济损失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 (2)、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一》、气象灾害

1、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2、台风的形成 :①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B.存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3、台风的结构:可分为台风眼、涡旋区和大风区三部分。台风中心就是台风眼。

4、台风主要的危害有: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可达到或超过12级具有很大的摧毁力。①狂风 ②特大暴雨 ③风暴潮。 5、台风发生地时间:多发于夏秋季节。

6、台风的分布 :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西北太平洋是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 《二》、干旱

1、干旱: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2、旱灾的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渐发性的特点。

3、旱灾的分布: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

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三》、寒潮

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2、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 寒潮最大的危害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对农作物而言秋末暴发的寒潮和初春寒潮带来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容易使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晚秋作物和春播作物倒伏和受冻;在北方草原地区,暴风雪不仅覆盖草场而断绝牲畜食物来源,还会导致牲畜受冻死亡。此外寒潮对电讯、交通等方面也有破坏作用。

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一》、地震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示意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

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 《一》、洪涝

1、两种类型洪水和涝渍

2、危害:直接危害有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间接危害有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紊乱等。

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①由于海气的相互作用,当海洋出现异常现象时会诱发严重的气候异常进而引发洪涝。

②对全球气候影响最大的海洋异常现象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③厄尔尼诺发生在东太干洋、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海海域。是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④\"拉尼娜\"指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 《二》、风暴潮 1、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春秋季节,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四、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一》、病害

1类型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2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3危害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 2虫害和鼠害

1虫害的常见类型

①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②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

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2鼠害及危害

①重灾区农田、牧场及森林。 ②危害

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3虫、鼠害的特点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4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 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2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2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2

生态建设 生态破坏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 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例如人类

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 情。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

2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 大。

3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原因

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 涝灾害。

二中国自然灾害的灾情特点--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 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

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

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

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

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 3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气候、地形 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 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 土

地类型 耕地面积大 草原广阔 农业部门 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为主 畜牧业经营方式 舍饲、

半舍饲高密度养畜 靠天养畜 主要受灾灾种 洪涝、干旱、冷冻、风雹 雪灾、旱灾、虫灾

风险 农业灾害风险大 牧业灾害风险大 灾情表现 农作物受灾面积等 牲畜掉膘、死亡 三

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地域差异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原因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1海洋灾害带 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

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 受海洋环境的影响 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 港口造成灾情 2东南沿海灾害带 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以台风、风暴潮、暴

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 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

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 3东部灾害带

主要指第三级阶梯 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

地震也很显著 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4中部灾害带 主要指

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 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且水

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

斜坡地带 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其中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

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 5西北灾害带 主要指西北

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 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

灾害为主 是中国的干旱区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6青藏高原灾害带 主 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 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 对畜牧业造成

严重灾害 二、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 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

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

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2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

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

到藏东一带滑

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 重灾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5灾害的严重后果摧毁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及矿山 等。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①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②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

铁路以成昆、宝成和云南的东川铁路支线最为严重 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 三、中国的水文灾害 1洪水灾害

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

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2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①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②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 自南向北推移。

③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

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由

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

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 冰凌

堵塞河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 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

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3雨涝

①分布集中分布在东经110°以东北纬20°45°这一范围

②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

其根本原因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4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其中农

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5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2.风暴潮灾害--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1)主要危害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

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2)危害地区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

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3)类型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

(4)发生时间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和9月最集中。 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3.水文灾害多发区--长江流域 (1)灾害链暴雨 洪涝 风暴潮

(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西南和东南季风的影响 ②阶梯的交界处多山迎风坡 ③中下游地势地平排水不畅 ④东部临海

人为原因:①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②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河湖蓄洪行洪能力差 ③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 四、中国的气象灾害

(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 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

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3.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 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

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二)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三)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 冻害、雨雪等。

(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2发生与防治

①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

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

件。

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

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 五、中国的生物灾害 一农作物病虫害

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2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1小麦锈病--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黄河下游、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新疆南部麦区。 2水稻病害的分布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3棉铃虫分布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新疆棉区 二 森林病虫害

1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2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3主要害虫--松毛虫

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常发区 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

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三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1蝗灾

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2主要种类及分布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

3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2鼠害

1危害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2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分布 本区农业特点 常见害鼠 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 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 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久远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 褐家鼠、小家鼠等 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 包括我国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

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 本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 小家鼠、黄鼠等 (四)生物入侵

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一、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

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

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

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

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

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

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 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

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

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 1概念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

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2工程性防御措施 1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 目的。 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方式 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

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

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

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

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

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

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二、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一灾前准备

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 1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及灾情大小决定。 2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通状况决定关系到灾

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

我国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

宁、成都和西安。

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各地政府领导下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及专业救援队。

二灾中应急

1概念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

2主要目的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3灾害应急的范围 非常广泛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

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

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坝、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以此来维护交通、通信系统

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 畅通等。

4\"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 5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关系到各个部门能否快速高

效地投入救灾工作使灾情减到最少。

目的①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 ②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灾后恢复

1灾后恢复的目的减轻灾害损失和增强抵抗能力 2救济灾民的形式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3我国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 持\"

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我国减灾以民政部为主要管理部门形成了政府无偿救济、军队与民

众合作救灾以及全国与地区救灾调配的管理体系。 三、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1震前--防震准备--通常以家庭为单元 2震中--避震

1十几秒预警时间是跑还是躲瞬间抉择

2室内避震--\"伏而待定\"就地躲避利用三角空间蹲或趴下护住头部。

3室外避震--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3震后--自救与互救

1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

2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3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 二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汛期天气预报二是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三是准 备逃生物资。 2洪水应急

措施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②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

下沉等待救援。

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3洪水中的救助

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转移过程中的

互救显得尤为重要。

三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①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② 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

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 顺着滚

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

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 道以及河道弯曲、汇 合处。

③大雾和沙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

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

等用以保护 眼睛和口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