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春晚”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解读 邹媛媛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都匀 558000) 摘要:1983年,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文化领域呈现的活跃氛围以及人们思想解放的心理状态,中央电视台举 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十届。应该说,一年一度的“春晚”体现了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即改革开 放以来的社会文化风尚决定着这一时期“春晚”的形式和内容。反过来看,“眷晚”的诸多形式和内容也可以反映中国当 代的文化现象与文化形式。 关键词:媒介文化;大众文化;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89(2012)04—0005—04 Thirty years CCTV Spring Festival Gala:An Interpretation upon Chinese Contemporary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Forms ZOU Yuanyuan (Dept.of Chinese,Qiannan Normal Collegefor Nationalities,Duyun 558000,China) Abstract:In 1983,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active atmosphere presented in cultural domain and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people’s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CCTV held the first Spring Festival Gala.Until nOW it has been successfully held thir- ty times.We Can say that the annual Gala reflects a huge cultural system.Namely since the eforrm and opening up,socil culaurte determines Gala §forms and content during that period,which Call also conversely refl ̄t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orms.f Key words:CCTV Spring Festival Gala;media culture;popular culurte;traditional culture 近年来,文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对于文化的研究越来越热,“文化”成了使用频率很高的概 念。“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 展。’’[ 】‘ 。)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当代文化的起点大致在2O世纪中期;而对于中国而言,当代文化的起点则向后 推移了不少时间。由于中国经历了全国解放之后到十年“文革”这一特殊的社会发展过程,因此,当代 文化的起点大致在2O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一些海外文化思潮和大众文化现象开始进入中国, 并且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这些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影响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2O 世纪8O年代因此成为中国文化变迁的一个转折点。基于此,中央电视台于1983年制作并推出了真正 意义上第一届“春晚”,它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称赞,这一届“春晚”也具有了不同寻 常的意义,成为了文化领域改革开放成果的一次检验。时至今13,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走过了 三十个年头,三十载春秋,虽然随着人们文化品味的提高,“春晚”越来越众口难调,但人们对它的需求 有增无减,我们更能透过“春晚”看到中国当代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 收稿日期:2012—06—28 作者简介:邹媛媛(1980一),女,贵州独山人,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 ・5・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一、春晚:中国特有的媒介文化现象 “媒介文化,是指在社会总体文化系统中,以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 式为主要原因而构成的亚文化系统,它包括具有多重功能的整个体系、媒介运作方式以及其中的符号、 意义和价值观,还包括媒介生存于其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多种变数。”_2 J(n加’这是一种全新的文 化,它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观念;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 感和对世界的理解。 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不断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 素。在人类历史中,传播媒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发挥着如此巨大的作用,具有如此巨大的价值,也深 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既影响到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 及速度,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动力,而且它也是文化存在、发展和传播的基本介质和载体。更多的情况 是许多文化形式和文化现象就是大众媒介制造和特有的,正如“春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媒介 本身早已成为商业化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大众传播媒介的诸多元素和特点已经深入到当代文化内部, 使当代文化呈现出媒介化的特征。因此,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当代文化就是媒介文化。 在构成大众传媒的各种力量中,电视的传播效果显然是最强大的,电视已经成为媒介文化的最主要 存在方式,它将文字、图像和声音完美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消除了文字传播中文字符号对某些受众的限 制,任何人不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都可以通过电视与声音和图像接触;另一方面,电视画面通过无线电 波的传输,可以穿越广阔的空间,到达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从而实现“文化共享”。“春晚”完全依赖于 电视的制造和传播,离开电视这一大众传播系统,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更别说它能体现什 么文化现象和形式了。中国文化先前都是以传统的形式呈现的,媒介的介入特别是电视媒介的介入使 文化出现了新的表现形态,可以说,一年一度的“春晚”为中央电视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和承载文 化发展的新形式,成为了当代中国媒介文化的一道独特景观,更是最具中国特色和典型意义的媒介文化 现象。 二、春晚:当代大众文化的表演舞台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 程,包括通俗诗、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大众文化具有媒介性、商品性、流行性、娱乐性、 类型性、日常性等特点。”_3j( 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异常密切,但是大众文化并不是大众媒介自 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东西,然而却是一种在大众媒介上发展,也是一种由于大众媒介才发展起来的文 化。“春晚”中所体现的大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两种: 1.明星时尚文化 “时尚,常常指某一时期人们所表现出的某些风尚,较为集中地表现在精神风貌和生活、休闲方式 等方面。”[4](P196)时尚是一种体现在生活方面的现代性因素,而且是一种最富于表演力、感染力和观赏性 的现代性因素,特别受到大众传播媒介的青睐。时尚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极为普遍的现象。20世纪90 年代初期,中国大众开始感受到新的时尚气息,各种文化媒体纷纷对时尚进行讨论,各类时尚节目也应 运而生。 实际上,在当代社会中,时尚成为经过策划的大规模的媒介文化活动,成为一种象征符号的运作与 生产,一种文化偶像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商业表演。时尚需要偶像和大众媒介的强力引导和广泛宣传, 大众传媒需要时尚与偶像来维持吸引力和大众性,偶像则需要时尚与大众传媒的形象出新和关注度,于 是,时尚、偶像和大众传媒就在这种共谋关系中完美结合在一起。 儿n卯’早期,“春晚”中被邀请的港台 明星除了背负民族的主题外,在衣着举止等方面还传播着一种时尚气息。上世纪9O年代中期以后, .6.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春晚”的时尚主题日益加强,开始以歌舞形式较大规模地宣扬某些基于年青一代的时尚元素,出场的 歌舞演员尤其是通俗歌手的装扮更加时髦和前卫,演出的风格动感、轻快和富有激情,而演唱的歌曲内 容也越来越转向情感与生活等方面。“春晚”中所邀请的港澳台明星和海外歌手大多数是当红歌星,事 实上,他们在现场演唱的是什么歌曲、表现什么内容似乎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在现场 所展示出来的个性化的时尚信息以及他们所聚集的人气。如果我们把这三十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一一进 行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历届“春晚”所承载的时尚文化的时代性变化。如果说“春晚”完全塑造和传播了 中国当代的时尚文化,可能有些夸张,但是,至少在2O世纪8O年代乃至9O年代初,它的确是塑造和展 示时尚的一个最主要的影响最大的舞台。2O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时尚文化成为中国当代大众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晚”依然是时尚文化一年一度最集中的总结和展示。 2.电视小品文化 电视小品是一种由多人表演,有相声式的滑稽俏皮的语言、荒诞有趣的情节的独特的电视艺术形 式,这种艺术形式就是随着“春晚”而成为一种极为流行的大众文化消费品。 1984年,王景愚先生徒手表演的哑剧小品《吃鸡》首次将一个“大谗嘴”贪婪地啃鸡而就是吃不到 嘴里去的可笑情景搬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里,此后,“春晚”就开始大量打造“电视小 品”这一喜剧艺术形式。从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吃面条》、《主角与配角》,到黄宏、宋丹丹表演的《超 生游击队》,到赵丽蓉、巩汉林表演的《如此包装》、《打工奇遇》,到赵本山、范伟表演的《卖拐》、《卖车》、 《功夫》,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昨天・今天・明天》、《说事儿》、《策划》,再到赵本山、小沈阳表演的 《不差钱》、《捐助》等,电视小品已经趋于成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 三十年来,“春晚”中的小品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推出了众多经典的节目,反映了一些值 得关注的社会现象,捧红了不少喜剧明星,也制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流行话语。以至于这些经典在春节 过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比如:“探戈就是趟啊趟啊趟着走”(1992年 《妈妈的今天》)、“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薅社会主义羊毛” (1999年《昨天・今天-明天》)、“太伤自尊了”(2000年《钟点工》)、“你太有才了”(2007年《策划》)、 “这个真没有”(2009年《不差钱》)、“此处省略一万字”(2011年《同桌的你》)……至今仍让人记忆犹 新,印象深刻。 由于电视小品从一开始露面就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在电视界也颇受重视,尤其在历年“春晚”中成 为了最受重视和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种类之一。电视小品作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描 绘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展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验证了语言的 艺术表现力。当操着不同方言的小品进入到电视的大众文化中时,我们每个人不仅不会产生隔阂感和 距离感,反而对这一大众文化形式产生了共同的兴趣和喜爱,这实际也反映出当代人们始终保持着乐观 的基本心态。电视小品这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已成为当代最具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的典型之一。 三、春晚: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f 族历史上各种思 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古 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而各少数民族的传 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作为大型的电视综艺晚会,“春晚”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它对于文化发展 的意义还在于充分利用晚会在社会各界和广大老百姓中的影响,为各种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和内 容的展示创造并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平台。“春晚”举办三十年来,几乎把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艺术 形式甚至有些即将失传和绝迹的艺术种类搬上了舞台,凸现了传统艺术的价值,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在 ・一7-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历年的“春晚”中,除了现代歌舞,其它如戏剧、相声、书法、剪纸、刺绣、蜡染、民族乐器、民族舞蹈、中国 武术、甚至中国饮食、中华绝技等等,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表演和展览。如:1984年的气功 表演:《砸核桃》、《踩鸡蛋》、《撅铁柱》,评书:《赠羽扇》;1986年的山东快书:《吹牛》;1988年评书:《评 书贯口》;气功表演:《轻功》;独角戏:《踢足球》;1989年气功表演:《喷水断砖》、《缩身进笼》;1990年提 线木偶表演:《小猴唱歌》;1991年评弹:《苏州胜江南》;1997年配乐诗朗诵:《北京时间》;2002年音乐 评书:《出门在外》等。此外,“嫁接式”的组合节目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表演形式融合在一起,具有更强的 感染力。如:1990年把评剧、京剧、豫剧、越剧、黄梅融人电视小品表演的的戏曲小品《拷红》;1991年由 戏曲和书法嫁接而成的《洞房花烛夜》;1994年用武术和舞蹈嫁接而成的《狗娃闹春》;2006年把舞蹈和 传统皮影戏结合在一起的《俏夕阳》、把舞蹈和剪纸结合起来的《剪纸姑娘》以及2007年把杂技和抖空 竹嫁接起来的《俏花旦》等等。当然,每年的春晚戏曲类节目、民族歌舞类节目必不可少,这也是历届春 晚的保留节目。此外,“春晚”还将国画、书法、猜灯谜、对对联、民族体育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综合 在一起,形成晚会节目中丰富多彩的一部分。 应该说,“春晚”是在人们特别需要文化的时候送上的一套文化大餐,既有民俗又有时尚,既传统又 现代,三十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普 及,“春晚”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将越来越大,这个中国乃至世界电视综艺节目中的“神话”,的确显著折射 出了中国当代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5]http://baike.baidu.cora/view/29087.htm[DB/OL]. 责任编辑李学琴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