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临终时写下的一首悲愤的诗~~《示儿》,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一下好吗?(全班同学一起背诵)那么谁能说说这首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唐朝的大诗人杜甫的诗,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回忆一下,把你学过的他的诗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他的千古名诗。(齐读诗题)
(二)合作讨论,学习古诗: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并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
(1)教师指名读诗,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如“涕泪、即”。
(2)指名朗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齐读。
2、师:同学们朗诵得非常好!请大家再回忆我们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谁来介绍一下?
生: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晓诗意;3、入意境,悟诗情。
3、师:很好!我们就按照着的步骤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的题目,其他同学想一想它的含义。
(1)生1:闻:听说;官军,指的是唐朝的军队;收,是收复;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生2:题目的意思就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3)生3:我来介绍一下我搜集到的背景资料: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诗人五十二岁。公元755年,安禄山趁唐朝政府腐败,在范阳发动叛乱,此后其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一时间百姓争相逃难,流离失所,诗人杜甫一家也不能幸免。这就是“安史之乱”。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前人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生4:我来补充诗人的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青少年时期,漫游今山西、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二十四岁应进士试不第,三十五岁后客长安近十年,困顿失意。安史乱起,流离鄜(音夫)州等处。肃宗朝,官左拾遗,因 上疏救房琯,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归秦州。入蜀,构草堂于成都浣花溪畔, 又曾流寓梓州、阆州。广德二年(764)严武再任西川节度使时重回草堂,被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辞去, 于永泰元年(765)赴夔州寓居。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 飘泊于岳州、潭州、衡州一带。大历五年病死于江湘途中。其诗融会众长,兼工诸体,律切精深,沉郁顿挫,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同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称“李杜”。有《杜工部集》,《全唐诗》存诗十九卷。
4、师:了解了诗人和时代背景,对我们理解诗意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会有很大帮助!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步骤自己自学古诗,先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语,然后根据搜集的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再联系起来说说诗的意思,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5、学生先自己自学,然后按照步骤在小组内交流,重点讨论有分歧的和不明白的地方。
6、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自学的时候,非常认真,很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见解,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还可以提出没有解决的地方,我们一起讨论研究。(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生1:我来理解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①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 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②诗句的意思是“剑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惊喜的热泪流满衣裳。”。
③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刚刚听说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时候那种异常高兴的心情。
④请大家想象杜甫的喜悦之情,一齐朗读这一句。
师:同学们读出了杜甫的喜悦之情,但是对他的那种百感交集的心情还没有完全感受到。我们现在先来接着理解下面的诗句。
(2)生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回过头来看。漫卷:随便卷起。这句诗的含义是:“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孩子们,平日的忧愁早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生3:我有补充:“妻子”在这里指的是现在的妻子和孩子,而不是只有妻子一个人,要和现在区别开!
师:你补充得真好,能够借助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来品味诗句的含义,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大家齐读这句诗,谁来重复一下诗句的含义?
(3)生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这句诗的含义是“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师:哪一个词语我们在理解的时候需要注意?②理解词意。
生5:“青春”这个词在这里指的是:春天宜人的景色。和现在的意思完全不同。
师:说的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我在自学的时候注意到书后的注释。
师:我们在查阅资料帮助理解的时候,不要忽略书后的注释!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许多困难。自己练习把这一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说说含义。
(4)生7: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立即。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诗句含义是“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
(三)总结全诗,领悟诗情:
1、师:这首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那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把它的含义完整地说一说。再说说整首诗的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同时想一想,诗中哪一个词语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
生8:我认为“喜欲狂”最能展现诗人的感情,就是说,他听说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情不自禁欣喜若狂,急不可待要起程回家。
2、师:那么可以从诗中哪些地方体会出这种“喜若狂”的心情呢?
生9:可以从诗中的“涕泪满衣裳”体会到,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使诗人一家远离自己的家乡,也就是蓟北,他的悲愤愁苦心情可想而知,现在忽然传来收复了家乡的消息,他高兴得都哭了。说明他心里百感交集。
生10:我还从“漫卷诗书”能体会到。另外,杜甫是一个非常喜欢书的人,他曾经写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可是现在他连他最喜欢的书也顾不得了,这就说明他实在是太高兴啦!
生11:我还从“放歌”、“纵酒”体会得到他高兴得想要纵情高歌;从“即从……穿”、“便下……向”这些词语体会出他归心似箭,说明他渴望早一点回到家乡。
3、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诵这首诗。朗诵的时候,想一想,诗人只是在为自己感到高兴吗?从他的喜悦你能够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
生12:我还能体会到他的爱国之情,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4、师:是啊!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唐军收复了大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乱算是平息了。但这时成都发生兵乱,杜甫避乱寄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消息,不禁惊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极自然概括地写出了所有乱离人的共同感受,使它成为千古名篇。前人评这首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诗人真切地描写了自己的神情、动作和心理,全诗酣畅淋漓,奔涌直泻,转折自然,充满真情。请同学们深入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注意读出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的情怀,还要注意停顿、读出重音。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儿。
5、师:老师请几个同学有感情朗诵这首诗,请大家评一评。
6、师:就像刚才几个同学那样,自己再练习朗诵;男生和女生比赛,看谁读得有韵味儿。
7、师:能背诵的被给同桌听一听。然后采用两人互背、小组背、全班齐背等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四)回顾整体:
1、 师:同学们,陆游和杜甫都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爱国诗人,请你读读这次我们学习的这两首诗,找出这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生13: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
生14:不同点:《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九州同”。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2、师:那么自己再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注意要把这一“悲”一“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全班一起背诵。
(五)动笔练习:
从两首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改写成记叙文,要求:
1、根据原诗的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准确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3、叙事清楚,描写具体,语言流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