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在导入部分,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曾经因为什么而获得过快乐?”大部分同学都会因为获得了别人的给予而快乐,这和我要上的《给予是快乐的》的观点刚好相反,但没关系,因为他们将会因为本节课的学习而知道,不仅仅被给予是快乐的,给予同样是快乐的。
接着,我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弄清一个问题“文章中都有谁在给予?”学生边回答我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人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接下来的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看看文章哪个部分最让自己感动?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的时候,有的同学抓住了人物的对话来感悟,如从“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中感悟小男孩一心只为弟弟着想的美好心灵。有的同学抓住小男孩和保罗的动作来感悟人物的心灵……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围绕着“给予”,谈论着感动,教室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最后,我照应开头,问了同学们另一个问题“学了本文,你还会因为什么而快乐呢?”现在同学们都能围绕“给予”来说,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同学搞卫生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不让老师操心而快乐……此时此刻,看着学生的回答,不得不夸奖他们长大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全文以“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本课教学没有华丽的课件展示,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句子的赏析,但却让学生感悟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上了人生美好的一课。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快乐的经历,很多学生谈到“过年了,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红包,可以穿新衣服”“六一儿童节,也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得到老师的表扬,会感到很快乐”……我抓住他们回答中的“得到”说“得到确实是让人快乐的”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 “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课文,在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让学生说说保罗两次猜错的是什么,再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多数都能抓住小男孩的话来谈出自己感动的地方;在提出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保罗为什么眼睛湿润了”“保罗为什么要把小男孩的弟弟也抱进车”“保罗为什么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我觉得学生这些问题很有价值,就让他们在小组里进行讨论,而且这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弄清了第一个,后面的就能迎刃而解,所以我又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学生说保罗因为被小男孩的话所感动,我说仅仅是那些话吗?还是小男孩那颗善良的心,那对弟弟的无限关爱感动保罗?学生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表面上了。紧接着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解决了,他们说:因为保罗被小男孩的一心想让弟弟快乐的心所感动,他要帮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实现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然后我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学生在回答保罗为什么难忘时,已经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也解决了。最后,让学生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上完这一课,我觉得作为老师在课堂上真的要懂得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回答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
“抖不落的泥土”——《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中山小学 蓝龙娟
在市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中,我分别在中山小学的四个班级和大港头小学执教了《给予是快乐的》一文。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锻炼、接受考验的好机会。虽然我执教的课题没变,但教学的时间不同,学生不同,听课的老师也不一样,教学内容也会应不断地反思、补充而发生变化。
我所选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给予是快乐的》。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保罗在圣诞节前一天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提示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哲理。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很适于学生朗读、复述;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文章结尾点题,提示中心的写法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易于学生迁移运用。
为了发挥教材的这些优势,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理念:以读为本,但在读中又超越文本,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课文情感,进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把“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定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回顾五堂课,不同的学生给了我不同的思索,因为教学过程是生成的,是师生契合互动的过程,虽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下面我拾缀几个环节与大家共同探讨。
片断二(上课地点:大港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到: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在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预习课文,而是通过投影先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的第1至4自然段,让猜一猜男孩到底希望什么呢?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猜想通过朗读读出来。
生1: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能拥有如此闪亮的新车。”
生2: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能拥有这样的圣诞礼物。”
生3: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也能有这样的哥哥。”
生4: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我的家庭也像保罗的家庭一样富有。”
……
反思:
1、“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从以前的教教科书,到现在的用教科书教。崔峦老师认为:用教科书教有两个意思,一层意思是教师可以灵活地使用教科书,不仅是每篇课文,而且包括教材的编排系统,老师都有灵活处置的权力;第二个意思,教科书不是惟一的课程内容,老师应当围绕教科书的内容来开发引进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这里强调的是应该围绕着教科书来开发,不能游离于教科书。愚以为,这样的做法比较灵活地使用了教科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这样的做法,愚以为通过一种悬念的制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引发了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学生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进行验证,进行期待。于是这种询问、验证、期待,成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内驱力。无痕中,运用了阅读期待的艺术。
片断二(上课地点:402班教室):
我带领学生学习课文过程中,在进入教学第二部分“理解给予”的过程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班里坐在第一排中间的一个小姑娘读得最慢。此时,我想起于永正老师的教导,没有示意她停下来,而是鼓励他把声音读出来,把句子读正确,让全班同学,每一位老师都听得清清楚楚。等她读完之后,我马上说:“同学们,读书就是要这样!让我们给这位同学掌声!”在后面的教学中,这位小姑娘常抿着嘴笑。我也故意请她发言,并及时予以表扬。完课后,小女孩亲切地走到我身边和我攀谈。
反思:
1、上完课后,我自己也很感激那个小姑娘,是她让我懂得“给予是快乐的”。此时,我又想起叶澜教授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的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愚以为,对那位小姑娘的指导,是一个亮点,是有意义的,生成的,真实的。当然,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想: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我把时间给了那位小姑娘,就是让她做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进一步正确认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重要观点,明确“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除此以外,我还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每一节课学生在学习语文上都应该有新的收获,而且这个收获是多方面的,不仅仅能力上有提高,而且学习语文的兴趣、欲望变得更浓了,在学习方法上有新的发现,或者有进一步的习得,在习惯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片断三:(上课地点:校五楼多媒体教室)
在设计课的一天晚上,我观看了电视台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这一节目。那一期坐客“艺术人生”的是震憾全国亿万观众的05春节晚会最亮的节目《千手观音》的表演者:领舞邰丽华,手语主持人姜馨田等聋哑人。
看了节目之后,我想到了我的课,给予是快乐的,这些优秀的聋哑人,家人、朋友、老师、社会给予了她们什么?她们又给予了我们什么?朱军用《千手观音》的主题结束那一期的“艺术人生”,《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不是也可以用那一主题结束课堂呢?“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别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社会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你。”我反复念着《千手观音》的主题,久久不能入睡。我想,这一主题,与《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的中心是相符的,最后我决定用一用。
反思:
都说“新课堂”是课程资源创生和开发的“加工厂”。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广泛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效果。“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愚以为,《千手观音》主题作为《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的结束,正是较为合理地开发与利用了课程资源。我想,不管什么时候上课,教师都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课程资源的慧眼,合理运用课程资源。
总反思:
1、今后的课堂教学要努力体现“实”与“活”的结合。
在课堂上不要摆花架子,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要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加强训练的意识,语文学科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谈化语言训练。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之一。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设计考虑到了学生怎样学,课堂上做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每节课上心中都要有学生,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教学要返朴归真,教学风格趋向朴实、真实、扎实。这是我必须牢记心间的。
2、教学中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教学中,我必须完全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必须得读重音,哪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该怎样读才会读好,让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建构,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性。
3、课堂评价语言应注意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即时评价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有时还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孙双金老师在《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一书中写道:教学评价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是非判断,它要受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等条件的,必须具有准确性、启发性、适时性、鼓励性这四个特点。
评价是一个认识、教育、提高的过程,把评价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进行聆听观察、分析反思、组织表达,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老师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这同样可以激起孩子们的自我反思。
我虽然认识到课堂评价语言的重要性,但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运用得十分不理想,这是最应该努力的方向。
4、抖落身上的泥土,使自己不断上升,并走出枯井。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头驴子掉进了一口枯井。驴子的主人想不出好办法去救它,就决定将枯井和驴子一起埋掉。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土落到井里时,驴子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发出悲哀的号叫。但是,第二铲土下去时,驴子反而安静下来。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土落下时,驴子都在做一件令人称奇的事情:它努力抖落掉在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高一点。人们不断往井里铲土,驴子不断抖落身上的泥土,使自己不断往上升。终于,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驴子潇洒地走出了枯井。
同样一节课,分别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听课老师,因反思采用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我就像掉进枯井里的驴子,可我还没有走出深不可测的枯井,不是我身上没有泥土,而是我没力气抖落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