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应根据具体约定来确定,一般为应发工资,不包括社保、公积金和个人所得税;如果明确写明是税后工资,则为实发工资。劳动合同应包含用人单位信息、劳动者信息、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若合同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可重新协商或适用集体合同或国家规定。
法律分析
具体要看劳动合同的约定,一般约定的是应发工资,即没有扣除社保、公积金个人缴纳部分和个人所得税的工资;如果明确写明是税后工资,则约定的为实发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六)劳动报酬;(七)社会保险;(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第十八条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
拓展延伸
劳动合同工资如何计算和申报个人所得税?
劳动合同工资的计算和申报个人所得税是根据税法规定的。首先,根据劳动合同约定,确定工资的基本计算方式,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等。其次,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税率表,按照工资收入进行相应的税前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是:应纳税所得额=工资收入-个税起征点。最后,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和适用税率,计算出个人所得税金额。申报个人所得税时,需要填写个人所得税申报表,并按规定时间向税务部门报送。务必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正确计算和申报个人所得税,避免可能的税务风险。
结语
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工资的计算和个人所得税的申报是根据税法规定的。根据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项目,结合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税率表,进行相应的税前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 = 工资收入 - 个税起征点。最后,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和适用税率,计算出个人所得税金额。在申报个人所得税时,请确保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按规定时间向税务部门报送个人所得税申报表,以避免可能的税务风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19修订): 第二章 应纳税所得额 第三节 扣 除 第三十四条 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
前款所称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19修订): 第二章 应纳税所得额 第三节 扣 除 第四十条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19修订): 第二章 应纳税所得额 第二节 收 入 第十五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二)项所称提供劳务收入,是指企业从事建筑安装、修理修配、交通运输、仓储租赁、金融保险、邮电通信、咨询经纪、文化体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教育培训、餐饮住宿、中介代理、卫生保健、社区服务、旅游、娱乐、加工以及其他劳务服务活动取得的收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