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主义哲学,马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18__年_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主义产生的标志
马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黑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
马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马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科学性和实践性
马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表现在:1,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2,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3,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辩证法的特征:运动,变化,发展
形而上学的特征:孤立,静止,不变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型,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源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无限是由有限组成的,有限里面又包含着无限性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等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统一性和斗争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2,统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种含义: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2,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1,事物不同,矛盾不同2,事物相同,矛盾表现不同3,矛盾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4,矛盾不同解决方法不同
矛盾群分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矛盾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主义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辩证的否定是自我否定2,辩证的否定事物发展的环节,它起决定性作用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只有经过旧事物的否定才能有新事物的转变,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为什么说事物发展是向前性的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2,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
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1,前进中的“回复”(事物发展的必经之路),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的2,前进中的倒退,是由外部矛盾、外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决定的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实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现象与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真相是直接的正面的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反面歪曲的反映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1,现象是外露的,可以被感知,本质隐藏于事物内部,只有靠思维去把握2.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3,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
学习本质与现象的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因与结果
因果联系及其特征: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引起某种现象就是本质,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因果联系具有时间上的顺序性,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因果联系还具有时空上的相互依存性,即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因果联系形式的多样性:1,一因一果2,一因多果(特殊:同因异果)3,一果多因(特殊:同果异因)4,多因多果
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是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决定的
偶然性是由外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造成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2,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客观辩证法
是对客观真实世界认识的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基础。特征是联
系和发展。它有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形态或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
发展总的方向和道路】
客观世界间的相互联系用五大基本范畴反映即现象和本质内容和
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必然性和偶然性
主观辩证法
个人主观对世界的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它有四对
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系统指由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系统的三个特
征:1,整体性——最基本特征2,结构性3,层次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物质方面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2,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发展起重大作用3,地理环境制约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部门的设置及分布4,地理环境可以通过政治、军事对社会的发展起重大作用5,地理环境从整体上制约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2,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减缓社会的发展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构成,按意识主题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
政治法律思想包括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是社会意识形式的核心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的发展不完全同步2,社会意识的发展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5,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艺术是通过塑造典型的,生动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并通过审美价值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道德具有阶级性和历史继承性
道德的阶级性(封建社会):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XX)三从(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亡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忠孝节义(君臣讲忠、父子行孝、夫妻守节、朋友仗义)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决定作用现在:1,时间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表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表的动力1,实践提出了课题,让人们去思考去探索2,实践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认识手段或工具3,认识的成果能否得到运用和发展看实践是否需要4,实践提高和锻炼了人的认识能力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是个发展的过程,因为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且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4,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动力,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社会物质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条件)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1,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2,理性认识要付诸实际,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3,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
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为什么1,真理的内容(指主客观相符合)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决定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为什么真理具有无条件性、无限性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断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WHY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2,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联系的3,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4,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谬误不同与偏见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信真理最终总要战胜谬误
真理向谬误的转化有四种情况:1,把真理具体性抽象化2,把真理全面性片面化3,把真理过程性僵硬化4,把真理普遍性教条化
谬误向真理转化有三种情况:1,既然超出一定的范围,谬误向真理转化,那么谬误只要回到原来的范围就又转化为真理2,从错误认识引出真理性认识3,在批判谬误上获得真理和发展真理
所谓辩证的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
产生谬误的原因:1,客观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发展的无限性2,主观原因是阶级原因和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又有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实践之所以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与逻辑证明:什么是逻辑实践证明是对的2,逻辑证明是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判断的正确性的逻辑方法,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是探索和论证真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
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证明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物质方面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