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人必须自己养活自己
—从植物育种学角度阐述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质疑中国的命题。袁隆平听说后,拍案而起,他理直气壮地回答美国人:“高科技养活中国人!”袁隆平入室不久的弟子罗孝和接着袁隆平先生的话也对美国人做出了回答:“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中国人!”当年,这个话题在国内是被猛烈批判的,被定性为“中国威胁论”,中国有关方面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我们可以用只占全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占全世界24%的粮食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
其实,布朗博士的警告也不是没有道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利用植物种类少,作饲料用谷物量大。这一事实再度浮现“谁来养活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问题。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鉴于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但令人振奋的是,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达到了2020年粮食产能规划水平。这就意味着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更好的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鉴于目前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我国应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积极采取提高单产的措施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提高单产的主要途径:一是要改变经营方式,实现规模化种植,二是品种的改良,最有效的是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从育种学的角度看,优良品种具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和提高抗逆性的作用。全国政协常委、中
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两会上提出,要提高粮食单产,只能依靠科技,其中“良种+良法+良田”的配套应用十分重要。他介绍说,超级杂交稻于2000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又提前一年实现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现在,第一期超级杂交稻年推广约3000万亩,平均亩产550公斤左右;第二期超级杂交稻2008年推广已逾300万亩,一般亩产650公斤左右。目前,正在开展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攻关。
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不止,国家利益至上”,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1年当3年用,进行了98代选育,培育出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50个通过审定,获得7项发明专利和38项植物新品种权。1979年,他用“掖107”作母本育出“掖单2号”,创造了我国夏玉米亩产776.6公斤的新纪录,率先开创了紧凑型玉米这一中国玉米高产研究的方向!1989年10月,李登海以“掖单13号”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亩产1096.29公斤,开创了我国一亩地一年小麦、玉米两季可以养活四个半中国人的新纪元!2005年,李登海经过16年的高产科研攻关,利用新育成的“超试1号”,创造了亩产1402.9公斤的新的夏玉米世界记录。这个记录,比26年前(1979年)利用掖单2号创造的世界记录高了整整626.3公斤,增加了81%!
以上的两个例子都很好的证明了培育优良品种的重要性,品种的好坏直接关系产量的多少,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培育高产优质品种,从而提高粮食的总产量。
就拿我们榆林市来举例,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交界处,气候属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我市耕地保有量达到1546.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1211万亩。2011年11月21日,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实现粮食生产连续8年持续增产,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预计全市粮食总产可达178.29万吨,较上年增加13.16
万吨,增幅为7.97%。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904.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49.2万亩。在粮食生产中,玉米有79.48万吨、马铃薯有64.34万吨(折粮),分别较上年增加4.85%、9.98%。全市粮食平均单产238公斤,较上年增幅为7.8%,其中玉米单产448公斤、马铃薯单产221.6公斤(折粮),分别较上年增长4.9%、7.5%。
目前全市已建成马铃薯生产基地310万亩,其中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面积230万亩;建成玉米生产基地196.5万亩、小杂粮生产基地300万亩,建成油料生产基地68万亩、蔬菜生产基地33.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8万亩)、苹果生产基地43万亩。榆林市还承担了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项目16个,包括玉米6个万亩、马铃薯3个万亩、小杂粮4个万亩、大豆3个万亩,实际完成面积24.2万亩。创建项目已收到良好的成效,其中靖边县1.76万亩玉米,平均产量833.2公斤/亩,创造了全国旱地玉米大面积高产纪录,超过去年定边县创造的万亩旱地玉米全国纪录14.2公斤;定边县刷新了该县2008年创造的水浇地玉米核心攻关田(5.8亩)1326.4公斤全国纪录,达到了亩产1363.9公斤的全国最高水平。
从2006开始,榆林市从财政收入里拿出专项资金,为每个村更换优质良种,推广科学种植,对田块实施一对一的配方施肥,创建高产示范区,短短6年,粮食产量由105.38万吨提高到去年的178.29万吨,而且接连创下39项全国粮食高产纪录。
2007年靖边高海则570亩马铃薯平均亩产4768.5公斤,创全国马铃薯单产最高纪录2008年榆阳区1047亩玉米平均亩产1005.9公斤,创全国千亩玉米超吨产纪录;
2011年定边陕单609玉米品种百亩高产示范田达到亩产1363.9公斤,刷新了全国玉米高产纪录。
未来五年,榆林市将建立马铃薯、春玉米、小杂粮等六大国家级生产示范基地,实现40%的可耕地机械化作业,农业总产值达到190亿元,最终建成陕西的第二大粮仓。
综上所述,植物育种工作对提高我国粮食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品种的改良,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彻底解决我国人口增长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培育出更多高产优质的品种,我们坚信:“21世纪我们中国一定能自己养活自己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