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浣溪沙山坡羊己亥杂诗

浣溪沙山坡羊己亥杂诗

来源:爱站旅游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院香径独徘徊。

一、主题: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二、浣溪沙:词牌名。作者:晏殊,字同叔,北宋词人,著有《珠玉集》 三、艺术特色:自然景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

四、赏析要点:上片: 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流逝。

下片: 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慨。(或春归人去的怅惘。) 1、“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追忆难忘的欢聚,对比反衬别后的哀愁,抒写无法排遣的孤寂与今是昨非的惆怅。 2、“夕阳西下几时回。”

该句寓情于景,形象生动的抒发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也暗含了但愿美好希望重现的微妙情怀。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落去”描绘春意的衰残,使人联想到离愁别恨,暗寓人事无常的聚散无定。 “燕归来”暗寓春秋更迭年华消逝。)

(1)对该句的理解: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 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识”。

这两句流露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委婉含蓄的抒发了伤别怀旧之情。 (2)对该句的赏析(从手法与情感):这两句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伤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伤别,景中寓情,赋中有比, 委婉含蓄的抒写了伤春怀旧之情;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景物描写不用典故, 用白描的写法,写景抒情,生动的表达了伤春怀 旧之情。

(3)该句蕴含的情:描写落花归燕,抒发春归人去的怅惘,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和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

(4)该句蕴含的理:春秋更迭,年华消逝,人事无常,无往不复。

(5)该句广泛的社会意义:暗寓人事无常的感慨,社会人生中无法言喻的无奈,都 可借此感叹一番。 4、“小院香径独徘徊”

(1)该句表达的情感 :写出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的忧郁情怀。

(2)“小院香径独徘徊”与“无可奈何花落去 ” 照应。“香径”照应“花落去” (3)“独”字的妙处:透露孤独寂寞的情态,更道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的忧郁心情。 “徘徊”反映心绪的彷徨不定。尾句所抒写的忧郁情怀更为含蓄慰藉,令人回味无穷。

5、这首词通篇写景,但字字皆情,这种情又似乎难以确指。根据你的体会,你认为词中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 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答主题亦可) 6、这首诗是怀人之作,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似曾相识燕归来。小院香径独徘徊。 7、本词中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试举例说明。

“新”和“旧”的对比,旧的亭台和新的词对比,突出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 “去”和“来”的对比,“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文学文化常识:

元曲 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该篇属 于元散曲中的小令。“山坡羊”是曲牌名 , “ 潼关怀古”是题目。 作者: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散曲家。

二、主题:抒发作者对王朝兴衰的感慨,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 三、写作特点:借古讽今。

四、格调:悲壮沉郁,气势雄浑磅礴。 五、赏析要点:

1、整体理解:第一层写景,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地势。为后文抒情议论做铺垫。 第二层抒情,由关中万间宫阙化为焦土而产生的深情地感慨。 第三层议论,指出历代王朝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生动形象,说说它的妙处?

【一个“聚”字赋予群山生命和意志,从视觉方面写出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 要地势。一个“怒”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黄河的奔腾咆哮,从听讲方面 写出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聚”、“怒”,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河以人 格化的动感特征,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写尽了 潼关地势的险要。)】 3、“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言外之意?

【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实际上暗示历代改朝换代的 战争的惨烈,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4、作者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为什么?

【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主要是为在朝代更替中百姓所 受的苦难而伤心,隐含着对老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5、“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揭示出兴亡背后怎样的历史真谛? 【指出历代王朝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揭示封建统治者与人民的 对立。】 6、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 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老百姓。两句议论,非常精辟地揭示了封建统治 者与人民的对立,表达作者对统治阶级的痛恨对人民苦难命运的同情。】 7、这首小令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统治阶级的痛恨,对人民苦难命运的同情。】、 8、此曲写景对咏史有什么作用?

【 第一层写景,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地势,为后文抒情和议论做铺垫。 】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主旨: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 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中表达作者心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全诗共四句,写了三种心境。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 离别的忧伤(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愉快(回归故里的喜悦),更有 乐于奉献的积极人生态度(或:继续报国的坚定信心)。

②直抒作者心境或离别忧伤的一个短语是:“ 浩荡离愁 ”;最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离愁”;首句用冷色调的“白日斜”来烘托离愁,与作者当时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更添日暮途穷之感。“离愁”指当时作者离别朋友,愤然辞官后所产生的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离开官场,政治生涯终结的忧虑失落之感。

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

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

A.从修辞角度:作者以落花自喻(自比),表明自己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寄托诗人甘愿牺牲自己,培植新生力量,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情怀。 B.从抒情方法:这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 征,表达诗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体现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C.思想感情上:这两句体现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表明自己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 途命运,寄托了诗人甘愿牺牲自己,培植新生力量,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 力的情怀。

④现在用法:现常比喻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崇高献身精神。或用来赞美执着的奉献精神。 ⑤启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即使身处逆境,也不应忘记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要有献

身精神。

3、从“白日斜”“落花”看,全诗是写 暮春 时节 黄昏 时的景象。 4、诗歌以“ 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烘托“离愁”,以“ 天涯”映衬“离愁”, 写出了自己的断肠之念。 5、全诗主要流露诗人两种情感: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 当朝的黑暗与腐朽 , 不舍的是 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

6、诗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 。” 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 , 。” 7、诗句理解: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是作者自喻,表示自己虽然仕途失意,但不甘沉沦,仍要为国家与民族贡献力量。后用来泛指那些甘为事业献身的志士仁人。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