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袁德栋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广西南宁 530226)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与实施不能一窝蜂而上,必须从人才目标培养的全局出发,缜密计划、慎重推行。本文论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理念的构建及其课程体系的构成,分析了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缺陷,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12-0148-002
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入丰富了高校教学情境、内容和内涵,开拓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核心素养理念是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的具体体现,是高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举措。针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改善策略,以此作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
(1)素养为基,重在创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将学生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理性思维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强调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着重点落实在自主创业和创新创业。“创新”指的是不断地更新观念,适应社会职业发展变化与要求,指的是高校应该增设创新创业项目指导课程,鼓励大学生以创新精神追逐创业梦想[1]。创新创业课程指导可以提供学生可借鉴的创业经验,使其了解创新创业的优势,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自主创业是条出路,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创业。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自身,以提高初次创业的成功率。(2)能力为本,重在应用。从专业技能教育理念上来说,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应当塑造自主、自由、自律的课堂,学生学习方式也应当提倡“协作”模式。学生不仅需要学会除基本生存知识,也应该学习就业创业需要的·148·
长久技能。因此,高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具备“终生学习技能”的意识与能力。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管理理念是以能力为本位,重在应用。因此,该课程的实施场地不仅局限于教室,还要求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尤其是实训内容的加入,可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二、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不明确,缺乏教育模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教学理念比较模糊。首先,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需要理论知识的辅助,但目前国内这方面的课程缺少比较系统的、合理完善的知识框架。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与专业教育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其次,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教育理念的建设上,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划,也缺乏相应的教学模式。很多高校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教学措施[2]。(2)课程体系不完善,轻忽教育实践。目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上,理论与实践难以相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形同虚设,华而不实。许多教学内容比较宽泛,对于不同的专业并没有针对性的、详尽的教育板块设置。而且,许多高校对于学生应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建设比较匮乏。第二,高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并不完善,缺乏针对性的教材,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自身专业进行正确的就业定位。第三,高校专业实训课程建设有待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训课程大多是集中在一个比较短暂的时间段,周期短、效果不明显,很难提升学生的核心专业素养。第四,多元的专业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但目前高校增设的相关课程还比较少,也十分形式化,很少有学校能与企业实现有效
接轨[3]。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革新创新创业理念,优化教育模式。第一,坚持“素养为基,重在创新”。以专业核心素养为构造课程的核心理念,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的核心素养就是注重讲授创业所需要的资本、资源、信息、技术、经验等因素,且在基于专业实际的基础上,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如有些专业的文科属性较为浓重,那么课程体系的建设就应该着重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培养学生睿智的思辨能力、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为其将来的就业与创业提供思维能力保障;而有些专业的工科属性较强,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就应该倾向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精准的操控能力,为其将来的就业与创业提供技术能力保障。尤其要注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逻辑起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4]。第二,做好“能力为本、重在应用”。将理论知识教育理念层面与创新创业课程相互融合,构建系统的、合理完善的知识框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是单纯地辅助创业能力的形成。没有创新能力作为支撑,谈何创业行为的顺利开展。第三,构建符合核心素养课程要求的教育模式。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可以采用开设一门基于专业的创业管理课程、开展一项基于专业项目的市场调研,或者是组织学生分组后完成一份基于专业项目的创业计划书等课程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创新创业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可操作的基本流程,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核心素养。整体来说,就是争
(下转第150页)
教育文库
编程,得到其结果,求得权重分别为风险偏好:0.2398,认知需求:0.3948,决策分析:0.3654。
最后,分析得分与心理问题百分比的关系,运用SPSS画出对应的条形图,通过分析1400个青少年个体案例,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有9.10%的人拥有非常健康的心理;而大部分人则属于“心理健康”的范围,这大约占全部的78.40%;在剩下的9.80%的人中,2.70%的人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剩下的7.1%的人则已被确诊的严重心理疾病[3]。
三、预警机制的建立
心理问题的预防依赖于心理问题预警机制的建立,心理问题的指标体系一般有如下四个方面:负性情绪指标、人格缺陷指标、学习问题指标以及社会环境指标,各年龄段风险偏好的心理状况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对于负性情绪指标,其具体指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将自变量所有组分别进行方差分析,根据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年龄介于11—12岁的青少年风险系数最高,其次是15—16岁。
对于人格缺陷指标,常见的人格缺陷 (上接第148页)
取形成以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创业为辅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为主、相关创业专家的具体指导为补充的实践模式,以学校创业孵化器为主、大学生创业园区支持的培育模式,(2)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拓展创业实践渠道。第一,坚持“广谱式”教育理念,面向所有在校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基础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树立创新创意识。而选修课程则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与实践、创业精神与创新方法等。这两种课程形式相辅相成,旨在培养学生回应变革、主动创新的创新意识。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新形势的基础课程构架必须努力打破传统课堂“填鸭式”认知学习模式,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全景式、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感知,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5]。第二,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背景,开设形式多样、与专业深度融合的模拟实训类创新创业课程。在仿真的创业环境中,学生可以检验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管理能力,规避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的机率。围绕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增设相应的创业项目研发训练等。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创新”的教育理念为根基,将学·150·
智库时代
有自卑、怯弱、狭隘、狂妄、偏执、敌对和自我中心等。根据多重比较结果显示:10岁及以下的依赖型指数均值比15—16岁高0.928。
对于学习问题指标,常见的类型有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机过强、学习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等。根据对单因素方差分析表的分析可知,9—12岁学习认知需要更加强,而13—14岁及17岁以上学习动力较弱,易产生学习倦怠,学习动机缺乏等问题[4]。
对于社会环境指标,指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看法和满意度,对学校教学、管理、生活的满意度,对社会风气的满意度等。根据多重比较结果显示:17岁及以上的直觉型指数均值比10岁及以下高1.037。总体来说。
年龄与社会环境的满意度及适应度呈正相关,年龄越大,社会环境认可满意度更高。
费熹(1996-),女,回族,【作者简介】
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信息与计算科学。科专业与现实社会生产生活进行关联,注重引导学生快速而牢固地掌握创新创业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多元化教学资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着能够塑造更优秀创业人才的关键。第一,扩充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教学素养,不断深化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只有教师不断地更新创业教学观念,才能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灵活运用。
第二,引进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素养的资深教师,努力培养精英教师,以精英教师带动整个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而且,应该从各个方面对教师进行批次创业教育的科研培训。
第三,改善教师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为师资队伍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调动其他教学技能优秀、经验丰富、年轻有活力的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只有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执教水平,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资源方面,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多元化课堂。高校应该要求授课教师尽力从课堂的组织形式上做出创新与变革,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亲身体验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核心素养。二是应该根据
图5冲动型得分与其计数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郭丰波,覃伟.校园霸凌行为中的心理因素及其干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31):165.
[2]奚晓岚,程灶火.基于神经网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06):746-747.
[3]王定福.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建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为不同专业编制不同类型的教材。自编相关创业教材可以持续更新为学生灌输的创新创业知识。
高校自己开发的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学情,更有利于实际发展需求。
【作者简介】袁德栋(1981-),男,硕士研究生,讲师,思政部主任兼外语与经管系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和文化哲学。
【基金】本文是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独立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7JGB526。
本文也是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2016年校级课题一般项目《独立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6JG04。
【参考文献】
[1]孙婷,赵晏鹤.美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其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7(08):82-86.
[2]孟繁琨,孔晓红.国外应用技术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7(09):77-80.
[3]刘卫东,雷铁.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8):8-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