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强调概念教学。有学者认为,少讲一个历史人物或一场战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历史课对历史演绎背后动力机制的多种矛盾张力有所思考,学科核心概念(注意:不是观点)应围绕这些重要的矛盾张力来确定。如“民族利益与王朝利益”、“军队忠于党和军队忠于国家的不同影响”、“私利与公益的限度”、“社会自由与社会公正”分别可从以下哪些历史事件中找到相应的矛盾张力( )
A.国共和谈 美国内战 戊戌变法 公有化运动 B.美国内战 国共和谈 公有化运动 戊戌变法 C.国共和淡 戊戌变法 美国内战 公有化运动 D.戊戌变法 国共和谈 公有化运动 美国内战 2、下列人物哪一位最有可能被称为中国的马丁•路德( ) A.康有为 B.毛泽东 C.孙中山 D.陈独秀 3、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4、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人格的觉醒。”以下观点与梁启超的认识不符的是( )
A.思想的觉醒是革命成功的前提
B.从长远看任何局部变革都不能取得彻底胜利 C.近代化的决定因素是人格的觉醒 D.全面性的结构变革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
5、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这表明( ) A.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B.清政府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
C.清政府学习西方仍然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D.清政府决定放弃纲常伦理
6、针对鸦片走私激增,洋钱大量输入,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形成“银荒”危机,林则徐主张本国应该流通本国货币,不能让洋钱长期在我国市场和官民中流通。这种主张在当时( )
①适应了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②具有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的积极作用 ③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④是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
7、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8、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的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 )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D.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 9、检索文渊阁《四库全书》,“专制”一词出现1800多次、“颛制”(颛,通“专”)75次,用于君主的“专制”仅有几条,其余全部用于臣民;“独断”一词则出现多于“专制”,绝大部分用在君主身上。这说明( )
A.古代中国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 B.“专制”一词古今应用语境有异
C.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互为消长 D.“独断”一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
10、图1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的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奴才现查各学校共有中国学生一 千三百余人,其中学文科者一千一百 余人。学武二百余人,其数不为不多。 ——清·杨枢《奏陈兼管学务情形折》 图1
A.甲午战争后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11、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维护孔子的地位,把孔子尊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却批判孔子,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前者是在民族危机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刚刚产生的情况下出现的
②后者是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背景下发生的 ③前者借助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④后者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其目的是打破封建思想束缚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③ 1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语词,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火轮机(1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13、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孙中山和张謇的选择是当时中国社会迫切的需要
B.康有为的选择是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提出的 C.都对清政府感到失望 D.都想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状况
14、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5、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借鉴了历史上地方行政划界的划分方法 B.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物质基础
C.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国理念 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
16、1898年12月美国国会发表咨文:“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情,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由于我们在国际上地位,由于我们国土有很长的太平洋海岸线,由于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我们有理由要求这方面的利益得到友好的待遇。我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这反映了( ) A.美国积极关注义和团运动的动态
B.美国打箅凭借其经济优势在中国谋求利益 C.美国决定在中国占领租借地
D.美国决定用占领菲律宾的手段获取在中国的利益 17、宋教仁在1907和1908年的笔记中说“同盟会自成立以来,会员多疑心疑德,余久厌之。”“文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怀坦诚以待人,做事近乎专横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孙逸仙那样的野心家做领导人,中国革命要达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这段史料最能说明( ) A.宋教仁与孙中山的矛盾不可调和 B.同盟会内部分歧,组织涣散严重 C.孙中山的专断作风为革命带来隐患 D.同盟会内部对孙中山的领导地位不认可 18、下图是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北大红”),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B.隐含了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
C.承载了北大人“肩负重任”的理想与追求 D.反映了“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 19、(20分)2010年,“艰难的抉择”是网络流行语。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抉择”问题比比皆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于公是望!
——曹国藩《复李少茎中丞》 材料二 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材料三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那根稻草。但是他们不帮助我。他们只顾自己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孙中山集外集》 请回答:(1)材料三中,曾国藩抉择了什么?(2分)据所学知识指出,迫使他做出这一抉择原因的主要史实。(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粱启超的抉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抓住“苏俄这根稻草”的。(6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上述历史人物作出不同抉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
【答案】
(1)抉择:学习西方先进技术。(1分) 史实: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2分)
(2)变化:从主张变法维新(或君主立宪)到认可共和革命。(2分)
说明: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历史的变化。(2分)
(3)说明:接受中共和苏联(共产国际)的帮助;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进行国共合作。(4分) (4)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1分)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运动的历史。第(1)问,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第(2)问,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后梁启超认可民主共和;第(3)问,孙中山向俄国学习;第(4)问,各阶层的探索都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