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生活因微笑更美好

心得体会:生活因微笑更美好

来源:爱站旅游


心得体会:生活因微笑更美好

刚毕业时,因为有些特长,我经常被单位领导推荐去上级机关各个部门帮助工作,那时,我自己也希望能把编制留在更大的机关从事与自己特长相关的工作。但每次努力,这一目标都无法实现。渐渐地,我变成一个愤怒青年,自怨自艾,不时沉浸在纠结和苦恼中。后来,我发现这种状态还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家人,给身边的亲人也带去了负面的情绪影响。痛定思痛后,我决意对自己进行心理训练。方法很简单,就是不停暗示自己,如果不努力工作,就会对不起父母的教诲;如果不微笑着面对一切,年幼的孩子就会受到来自父亲的不良情绪的感染。大家知道,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持续稳定的家庭情绪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经过努力,我发现自己慢慢地又变成了能让身边同事不时感动的“好同志”。记得我正连职的时候,曾在某单位正营级编制的内设机构主持工作,当时,单位领导曾多次向上级报请我的正式任命。但我知道自己并没有为部队作出突出贡献,连升两级,没有理由。于是,我就经常劝单位领导,我从来就没把努力工作和职务晋升画上等号,请他不要自认愧对于我,也不要再为我辛苦奔忙。记得当时我很有信心地告诉他,对这个问题,我有等闲视之的心理能力。换句话说,这件事尽管关乎我个人的重大利益,但我一样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去平静面对。

排除杂念,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忘切个人得失,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或者可能不是自己的工作。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是自己长期保持得比较好的一个方面。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和学心理的侄女一起探讨过,孩子告诉我,她上本科时,老师就说,如果单从心理科学的角度定义,“只求努力,不计得失”,其实是个人和团队利益共同最大化的最理想的工作状态。当时,孩子还告诉我好几个心理科学定律和经典心理模型试验来支持这个结论。其实,我个人早就从实践中体会到,这样做,确实可以使自己的内心更放松,更平和,更有欣慰感。我个人的理念是,各种利益收获,当然越多越好,但像我们这样一个早已衣食无忧的群体,活得快乐,活得踏实才是工作和生活的第一目标。对我来说,工作中,努力做事,对得起自己领的工资,对得起父母的教诲,做好一个父亲该有的积极示范,就是对自己内心最好的回报,有回报就得坚持。

以前,我也经常向部队的年轻战友们灌输这样的理念:做事的时候只要努力,不要琢磨回报,也不

要啰啰嗦嗦说个不停,长此以往,至少会有非常良好的心理回报。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也采取这样的模式,我几乎从不纠结孩子的考试成绩(当然,有时得装作不在意),只要有努力的表现就行。这样做,强化了过程,相对忽略了往往自己不能决定的结果,孩子反而会发挥出自己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我在离退休处工作,同志们常说,每次见小陈同志,一见面就是亲切的笑容,一开口必是热情的声音,事未办,心里就先感到温暖。

其实很简单,我只是喜欢排除任何杂念,简单、专注、“傻傻地”做事。我个人认为,“只求努力,不计得失”,是一种心理科学。因为那样,会使内心更平和、更宁静、更踏实;也正因为那样,爱岗、敬业、奉献,才能成为近乎本能的习惯。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句我的座右铭。那是我20岁前,我的拳击教练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走上拳击台,你就是冠军!至于最终是不是,那不是你当下该想的事!”多年来,我一直把这句话奉为人生信条。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工作是这样的,生活也是这样的,在你的角色中,或是领导、或是普通办事员;或是父母、或是孩子,不管怎样,只要你主动、积极地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便无愧于心。至于回报,那不是你当下该想的事,也往往根本就是你个人决定不了的事,所以,别管它,别理它,放松些,你的工作会因努力更出色,你的生活会因微笑更美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