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数控机床1

数控机床1

来源:爱站旅游
 如今,机床早已成为一国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工业发达国家对数控机床的发展高度重视,竞相发展高精、高效、高自动化的高档数控机床,以加速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世界数控机床发展概况

从产值来看。2010年,世界28个机床生产国的产值预计超过66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中国、日本、德国位列全球机床生产的前三位,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2%、18%和15%。日本机床工业在经历了2009年的严重衰退之后全面反弹,重返机床第二大生产国的位置。德国机床制造业产值2010年继续下滑,但仍位列第三。美国机床制造业产值也持续下滑,已跌至全球第八,位于意大利、韩国、瑞士等国之后。

从需求市场来看。2010年,全球机床消费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中国、德国、日本、韩国和意大利。其中,韩国和日本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机床产品人均消费情况差异较大,瑞士仍为全球人均消费金属加工机床最多的国家。

从技术发展水平来看,目前世界高档数控机床制造业以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强国为主要生产国,这些国家掌握着该制造领域的主要核心技术。

美国在数控机床的主机设计、制造和数控系统方面的基础扎实。虽然美国生产机床比英国要晚50年,但在制造技术方面很快就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美国的机床主要应用于汽车工业、航空工业、建筑业和医疗设备制造业等,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几家著名机床公司如Cincinnati、G&L、Hardinge、Gleason、Ingersoll公司等长期以来均生产高精、高效、高自动化数控机床供应美国市场需求,不仅可以生产宇航领域使用的高性能数控机床,也可为中小企业生产廉价实用的数控机床。由于拥有领先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使美国成为全球高档数控机床的出口大国,其出口的最重要市场为中国、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2010年美国累计出口数控机床9.33亿美元,同比增长40%。

德国政府一贯重视机械工业,特别是机床工业的发展。德国的数控机床质量及性能良好、先进实用、出口遍及世界,尤其是大型、重型、精密数控机床,主要出口地为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等。此外,德国还重视数控机床主机配套件的先进实用性,其机、电、液、气、光、刀具、测量、数控系统等各种功能部件在质量、性能上居世界前列。德国拥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如世界最大的数控钣金制造商――通快集团;拥有广泛影响力及世界先进高档数控机床生产技术的德马吉(DMG)公司;西门子公司的数控系统更是世界闻名。从2009年末开始,受益于中国、韩国和印度的强劲拉动,德国机床行业快速恢复元气。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不断加强数控机床的研发,并通过规划和制订法规,提出日本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方向,并提供充足的研发经费,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大力发展数控机床。日本在机床部件配套方面学习德国,在数控技术和数控系统的开发研究方面学习美国,并改进和发展了两国的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日本在发展数控机床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发展关键技术,开发核心产品。日本政府重点扶植发那科公司开发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该公司生产的数控系统约占全球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其他厂家则重点研发机械加工部分,较为著名的生产企业有马扎克(Mazak)、天田(Amada)、大隈(Okuma)、森精机等。由于来自亚洲、欧洲以及北美地区的机床订单额不断攀升,因此2010年日本机床的外需订单额达到了6711亿日元,同比增长了170%;内需订单额为3075亿日元,同比增幅为92.6%。

除上述三个国家外,意大利、瑞士等国的高档数控机床产业也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意大利的著名

机床厂有Ficep、Fidia、JoBs、Mangoni、MCM等,产品广泛用于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瑞士的中小型精密机床长期独步世界,许多高精度车床、磨床、齿轮机床、电加工机床、加工中心、小型组合机床、刀具磨床等质量超群。

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机床工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到现在已经走过6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数控机床在近30年中,获得了技术和产量上的迅猛发展,并运用到各行业用户中。国内产品还争相出口,并在世界四大国际机床展览会上都有亮相,成绩显着。

“十一五”期间,随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自主生产能力的形成,我国开始突出“外国制造”的“重围”,进入世界高速数控机床和高精度数控机床生产国的行列。

从产量来看。2010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536.8亿元,同比增长40.6%;数控机床产量达到23.6万台,同比增长62.2%;2010年我国机床产值和数控机床产量均列世界第一位。整个“十一五”期间,在需求的拉动下,我国数控机床产量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7.4%。2010年的增长数据意味着数控机床的发展已经步入新阶段。

从技术发展水平来看。随着“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重点任务陆续完成,我国国产机床数控化率由“十五”末的35.5%提高到“十一五”末的51.9%。我国在数控系统方面已经开发出多轴多通道、总线式高档数控装置产品。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沈阳高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已完成50多套开放式全数字高档数控装置的生产。国产数控机床产品覆盖超重型机床、高精度机床、特种加工机床、锻压设备、前沿高技术机床等领域。特别是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数控超重型机床、立式卧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齿轮加工机床领域,部分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产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品种日趋增多,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五轴数控铣床、五轴龙门铣床、五轴落地铣镗床等均在国内研制成功,改变了国际强手对数控机床产业的垄断局面,加速了我国从机床生产大国走向机床制造强国的进程。

从市场需求情况来看。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控机床进口国和消费国,2010年,中国机床消费同比增长43%,达到284.8亿美元,进口约为94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消费国。虽然“十一五”期间机床行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高档数控机床产值仅约占金属加工机床行业产值的10~15%,面对巨大的消费市场,国内机床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迅速膨胀的市场需求,多数高档数控机床产品仍需大量从国外进口。

虽然我国数控机床制造水平有所提升,但对外贸易状况仍令人担忧。一方面是数控机床出口单价的持续下滑,下降幅度较大的有卧式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冲床等。除人民币升值外,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竞相压价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高档数控机床的进口份额不降反增,2010年高档机床的进口额占中国金属切削机床总消费额的36%,同比增长高达60%,进口产品挤压了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加之国内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威胁,国内多数机床企业高档数控机床毛利率出现下降态势。

展望“十二五”,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将努力解决主机大而不强、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发展滞后、高档数控机床关键技术差距大、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行业整体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将培育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量化融合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升到战略高度,实现工业总产值8000亿元的目标。并力争通过10~15年的时间,实现由机床工具生产大国向机床工具强国转变,实现国产中高档数控机床在国内市场占有主导地位等一系列中长期目标。

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机床工具行业有了很大发展,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工艺装备,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全行业是由金切机床、锻压机械、铸造机械、木工机床、量刃具、磨料磨具、机床附件(含滚动功能部件)、机床电器(含数控系统)八个小行业组成的。各个小行业生产的产品按不同特征分为若干类型和众多的品种、规格,已经形成门类品种比较齐全、主机和配套件有一定基础的生产制造体系,并拥有具备相当技术力量的科研院所和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我国已进入世界机床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的行列。据2004年末统计,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企业共有2023个(其中属于国有企业范畴959个,占总数的47.4%;民营企业758个,占37.5%;三资企业306个,占15.1%),全行业总资产达1175亿元,拥有从业员工52万人。随着改革的深入,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

格局已经形成。 “十五\"前三年,机床工具行业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好形势,已经开始进入发展速度与经济运行质量同步增长的新阶段,并为我国由机床制造大国向机床制造强国迈进创造了良好的

基础。具体表现是:

首先、产值产量高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产销持续同步增长。“十五”前三年机床工具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见表1。2003年机床工具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已达912.8亿元,金切机床产量30.68万台,2001至2003年平均年增长分别达到32.4%和20.3%。产值产量的高速增长促进了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全行业在九十年代末期连年亏损,从2000年起扭亏为盈,到2003年利润总额达41.79亿元。2004年增势仍然不减,全行业年工业总产值已达1087.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032.3亿元,实现利润52.5亿元,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32.3%、33%和25.6%,金切机床产量38.92万台,与上年同比增长35.9%预计2005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将完成120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约58亿元,产品出口额(含磨料磨具)将达到25亿美元

左右。 数控机床的发展速度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九五”末期的2000年数控金切机床产量只有14053台,“十五\"前三年产量快速增长。2003年数控金切机床产量已达36813台,是2000年产量的262%,平均年增长37.5%,出口量也有较大增长。2004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行业数控金切机床产量已达51861台,与上年同比增长49.8%。预计到2005

年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将达到60000台。

其次、技术开发,成果显著

通过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处于当代超高精度加工技术前沿的纳米加工及亚微米加工技术及设备,我国已有多种产品投入市场:虚拟轴机床产品已进入实用阶段;快速成型技术也是一项材料科学和计算机软件技术、高精度硬件技术等学科有机结合的前沿技术,我国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机床工业造型设计技术,已专门设置了数控机

床造型设计研究中心,开发出“智能化辅助网络协同造型设计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制

造和管理技术应用均取得了一定成果。

应用技术的开发推广,促进了国产数控机床技术水平的明显提高。

反映数控机床制造水平的重要技术指标,如主轴最高转速、快速移动速度、换刀速度、切削能力等参数正在向国际水平接近,一批关键技术获得重大突破,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如:直线电机驱动机床开发成功,五轴联动机床品种增多,重型机床、高精度机床、特种加工机床、成型机床、数控专机、数控成套设备和柔性生产线等国内急需产品的开发成功等。这些成果的取得,对挡住部分设备进口、降低进口设备价格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结构调整,进展明显

“十五\"期间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机床制造业的主攻方向。“十五”前三年产品结构有了较大变化,经济型数控机床已经大批生产,普及型数控机床生产己具备一定批量,高档数控机床品种也有增加。在机床产品出口量逐年增加

的同时,出口品种有所变化,普及型数控金切机床已有一定数量出口。

流程再造促进企业结构调整。目前,大部份国有企业内部主辅分离工作基本完成,相当一部分企业进行了专业化生产流程再造。通过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和工艺专门化协作,使主机制造更加精干,不仅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对行业专业化生产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之间采取各种形式重组,以哑铃式结构新建的股份制企业和合资企业的兴起,为行

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打下了基础。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产业集中度有了较大提高。2004年,以沈阳、大连、北一为代表的十家企业金切机床产品销售收入之和占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的42.1%,比上年同期提高10.9个百分点。以济二、齐二、扬力锻压为代表的十家企业成形机床产品销售收入之和占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的34.1%,比上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行业出现了一批机床年产超万台、数控机床年产超干台的骨干企业,其中数控金切机床年产超千台的企业已达14家,比上年增加2家。主机厂和配套厂分工进一步明确,初步形成一批具有

一定规模的主机和配套件制造基地。

第四、体制改革,有所突破

改制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正在机床工具行业逐步深化。国有独资企业以产权多元化为主题的体制、机制改革有一定突破,与民营、合资合作和外资企业形成了体制多元化共存的局面。同时,向海外投资、并购外企等也取得了新进展。通过重组、改制,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为加快技术开发、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

本、提高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

数控机床是机床工业的主流产品。“十一五”规划的经济发展重点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先进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方向,传统工业如汽车、机械、家电、纺织、农机、环保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对数控机床的需求继续攀升;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又为精密、高效、专用数控机床开辟了新的需求;从地域发展分析,我国东部产业的升级、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西部的开发加快步伐,为数控机床产业发展提供国内市场;经济全球化,国际资本和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国际技术和人才的交流、中国国际贸易的强劲发展等,为我国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使我们处于难得的战略发展期。 十一五数控机床成绩斐然

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相继颁布了《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家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在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国策之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行业进行大力扶持,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税收政策都极大地推动了机

床行业近几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其中的税收优惠政策给企业带来的实惠使企业的盈利大幅度增加。政策的大力扶持给予了行业特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较高的安全边际。

数控机床属于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业。现代机械制造中加工机械零件的方法很多:除切削加工外,还有铸造、锻造、焊接、冲压、挤压等,但凡属精度要求较高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较细的零件,一般都需在机床上用切削的方法进行最终加工。而金属切削机床是用切削的方法将金属毛坯加工成机器零件的机器。中机联数据显示,2010年,数控金属切削机床增长突出,产量同比增长66.71%,增速比上年提高67.17个百分点。而在过去10年里,我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也只有31.93%。2010年的增长数据意味着数控金属切削机床的发展已经步入新阶段。

过去5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7.39%,过去10年年均复合增长29.94%,过去15年复合增长22.10%。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带动下,我国设备工具购

置投资增长率在未来5~10年内将持续维持20%左右的水平,机床行业的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表示,在需求的拉动下,我国数控机床产量保持高速增长,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设备类的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有望延续。2010年数控机床消费超过60亿美元,台数超过10万台,表明了数控机床已成为机床消费的主流,我国未来数控机床市场巨大。 目前,沈阳机床、秦川发展是中国金属切削机床领域的龙头企业,切削机床市场的繁荣将直接提升其经营业绩。去年底,沈阳机床已经宣布业绩增长5倍以上。

中机联数据还显示,2010年数控机床需求的快速增长带来数控系统的巨大需求,全年数控系统设备同比增长一倍以上。数控系统设备行业的上市公司包括华东数控、昆明机床、法因数控、南通科技。

(一)钢铁业规划继续“二重奏”一手兼并重组一手节能减排

近日,市场有消息称,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初稿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要向企业和相关部门征求意见,预计很快就将正式发布。

另据权威知情人士透露,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仍将着重于两大主线:鼓励兼并重组和优化产业布局,以及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 其中,在联合重组方面,“十二五”期内将形成若干个5000万至6000万吨级以上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国内排名前10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比例达60%以上;而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则变得更加严格,标准有所提高。 重点布局两大结构调整不少钢企已提前占位 对于目前流传的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初稿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两大结构调整。”1月28日,兰格钢铁分析师张琳向本报记者表示,“一是组织结构调整——兼并重组,再就是布局结构调整——钢铁产业向沿海沿江地带转移。”

据前述权威人士表示,在联合重组方面,“十二五”期内将形成5000万至6000万吨级以上的特大型钢铁企业,以及若干家1000万至3000万吨级以上大型钢铁企业,“其中重点企业包括宝钢、鞍钢、武钢、河北钢铁集团、沙钢、山东

钢铁集团、首钢、渤海钢铁集团等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而在产业布局方面,据该人士透露,将推进钢铁工业向沿海沿江转移,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要达到40%以上。在“十二五”期间,一方面要加快湛江、防城港、曹妃甸、山东沿海大型钢铁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完成福建、江苏沿海的钢铁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事实上,虽然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还未正式发布,但不少钢企已开始提前“占位”。如此前河北钢铁集团兼并重组省内民营钢企,山东钢铁集团重组再启动,鞍钢集团意欲通过收购三钢集团“圈地”福建以及最近的华菱钢铁重启定向增发以推进华菱集团整体上市。

山西证券在此前发布的2011年钢铁行业投资策略中亦指出:2010年钢铁行业重组整合开始加速,宝钢集团、大鞍钢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沙钢集团等大企业集团开始初具规模。可以预期,钢铁业的重组整合将继续成为贯穿2011年行业发展全过程,并将呈现出诸多亮点。

“十一五”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十二五”要求将更为严格

而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另一条主线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目前来看要求和标准将比“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收紧。

1月27日,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10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的下降幅度有望超过6%,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其中,钢铁、水泥、焦炭等18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

朱宏任同时表示,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2011年的节能减排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与“十一五”相比,节能减排的目标还要增加二氧化碳、氨氮、氮氧化物等约束性的控制指标,这些指标的提出将对工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工业获得持续高速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大量进口中国产品,并且中国的出口中,机电产品已占多数。在当前的经济寒潮和危机中,机械工业虽受到较大影响,但总规模和总产量仅次于美国,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出口已超过德国,达到世界第一位,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已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

名符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近期,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国内劳动成本迅速升高,再加上经济寒潮和危机,严重影响了中低档产品的出口,更迫使我们要尽快提高机械工业技术水平,变危机为机遇,向制造强国奋进。

全球制造业白皮书:中国向制造强国奋进

2010年《全球制造业白皮书》公布的《全球10大制造强国》排行榜中,中国名列第三。今年《世界机械500强》中,美国以126家企业入选而居榜首,日本以124家居第二,我国入选企业77家居第三。但今年世界机械500强前10名中,中国无一入选;世界机械100强中,中国仅入选9名。

2000年以来,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极为迅速,汽车、机床、造船、发电设备等不仅产量增长迅速,而且产品水平亦不断提高。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介绍,国产机床产值的市场占有率方面,2007年为56.3%,2008年为61%,2009年继续提高,达到70.1%。2007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123,257台,比2006年增加32.6%。2008年我国数控机

床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产量122,211台,与2007年相比基本持平。2008年1~12月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受经济危机影响,7月后产量下降,12月已略有回升。2008年,我国机床工业消费机床194.4亿美元,居世界第一;生产机床139.6亿美元,居世界第三;出口机床21.1亿美元,居世界第六;进口机床75.9亿美元,居世界第一,机床进出口入超54.8亿美元。2009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明显增加,达143,904台,国产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达到62%,我国生产机床跃居世界第一,进口机床59亿美元,出口机床14.1亿美元,机床进出口入超44.9亿美元,进口和消费机床连续8年排名世界第一。

从整个大环境看,自2008年下半年起,各国的机械制造业都不同程度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几个主要的汽车和机床生产国受到的损失尤为严重。世界各国的汽车生产都大幅下降,唯独中国汽车生产和销售不仅未降,反而继续大幅上升,2009年,中国汽车生产已超过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一。

2009年上半年,各主要国家机床生产的统计数字如下:日本机床业2009年第一季度订单下

降84.6%,内需和出口双下降,影响到销售额下降46.2%。美国机床订单从2008年11月开始下滑,2009年4月新接订单仅9,704万美元,比2009年3月减少42%,比2008年4月减少78%,2009年1~4月订单金额同比减少71%。德国已将2009全年订单趋势预测从之前的下降7%,修正至下降10%~20%。德国机床总订单同比下降70%。中国台湾与2008年同期相比,2009年1~4月机床出口额下降51.9%,进口额下降84.6%,总出口较上年同期下降51.9%,出口大幅减少。 相对而言,中国的机床工具行业受损程度较小,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09年1~5月工业总产值同比降低5.0%,销售收入同比降低6.2%,利润总额累计同比降低33.1%。这些数据表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机床工具行业没有大伤元气。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1~4月,机床工具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2亿元,同比增长48.8%;到2009年5月,机床工具行业申报列入国家振兴规划技改项目30项,总投资72.1亿元,这有效提高机床工具行业的制造水平和能力。2009年下半年,机床工具行业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由于2008年下半年基数较低,从2009

年7月开始,机床工具行业月度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速达到两位数,具体完成情况及同比增速。

国内外技术现状

回首过去的“十一五”规划的五年,机床工具行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得益于全行业在新形势下把握住了“抓创新、调结构、促改革”这一工作主线,使行业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年前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也已正式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决议。在有关文件的精神指导下,数控机床专项已制定了“十二五”的实施计划,行业的“十二五”规划也在草拟中。有关文件已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结构为切入点,工业行业最主要的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保持行业的长期、健康、快速发展。

虽然“十一五”期间,机床工具行业在广大企业员工共同努力和各方面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较大发展和进步,2009年我国的机床产值和销售收入名列世界第一位,国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70%,但应该看到,就机床工具行业而言,我们也只能算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在我国的机床工具产品结构中,中低档产品仍占有较大的比重;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所需的一些中高档产品仍然需要依赖进口;我们的机床工具产品出口,依然在靠大量低值、廉价的一般产品来支撑,而且始终存在着较大的进出口贸易逆差。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机床工具企业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机床产品也已经开始出口,但从全行业的总体来看,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而且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更有待提高,因此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力争“十二五”期间能够取得大的突破,将是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国家加快培育发展的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和已经列入数控机床专项的船舶、航空航天、发电设备、汽车等重点领域所需的高端装备,将是行业在“十二五”期间产品结构调整升级的主攻方向和重点,这些专项的实施不只是满足重点领域需要和打破国外封锁,而且将极大地提升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由大变强”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

数控机床专项的所列项目,并非行业的所有企业都有机会具体承担,但根据市场需求,拓宽服务领域,坚持自主创新,注重“产、学、研、用”相结合,去寻找企业自身的市场切入点,确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做到的。我们要转变观念,不等不靠,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只要找准方向,把产品做专做精,同样会有广阔的前景,对于符合发展方向且具有专业化特点的中小企业,有关方面也会给予扶持,从而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正处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目前国际机床市场也有一定好转。在这种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养发展和数控机床专项“十二五”计划的实施,为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大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做好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对外开放,大力促进改革,机床工具行业一定会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新的一年,行业面貌也会有一个新的变化。

国外机床工业发展现状及市场机遇

阅读:628发布时间:2011-7-18

日前,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参观了在莫斯科举办的“俄罗斯国际机床设备和金属加工业展览会MATALLOOBRABOTKA2011”,对俄罗斯机床工业发展进行了考察。据俄罗斯机床协会介绍,2008~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俄罗斯机床工业严重下滑,2010年下半年开始回升。2010年随着俄罗斯经济全面复苏,汽车工业增长27%、机床工业增长14%。

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两个政策将对俄罗斯机床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一是2011~2016年政府将对机床工业投入10亿美元,其中7.5亿美元用于产品开发,2.5亿美元用于技术改造,提高俄罗斯现有机床工业的制作能力。目标是每年开发新产品50~60种。对于研发出来的新产品,3年内同类机床限制进口。2011年7月1日起,用于国防军工的机床,只要国内有生产的不容许进口,由机床协会负责审查。二是2011年起五年内,俄罗斯政府将投入3000亿美元用于电力设施和核电站的建设,主要用于购置设备。同时,10年内俄罗斯在军事装备方面(机床、军舰等)将投入9000亿美元,其中4000亿美元将用于基础装备的技术改造,由此可见,俄罗斯机床工业将得到政府空前的支持和巨大的市场拉动。无疑将对俄罗斯机床工业的崛起产生重要作用,也将对全球机床业界带来相应的商机。

通过参加展会,机床协会发现俄罗斯机床工业发展的现状,对于我国整机和数控系统企业来说蕴藏了不小的市场机遇。协会认为我国机床行业应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东欧国家转型发展的机遇,积极寻求技术合作、贸易合作、融资兼并、投资建厂等方式,尽快融入东欧市场。

1、展会上看不到俄罗斯老国有机床企业品牌,如红色无产者、列宁格勒机床厂等,这些企业是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不得而知。在展台上向俄罗斯展商询问,有说已经倒闭的,也有说90年代企业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已转向其他产业的,可见以往名声显赫的俄罗斯机床厂不再生产机床产品已成为事实。

2、俄罗斯中小型机床工具企业正在崛起,中低档数控机床展品为数较多,中高档数控机床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展会上有档次的展品仍是德国、日本、瑞士的产品,没有耀眼的俄罗斯产品。

3、俄罗斯部分数控机床展品外观造型不太精美和现代化,但仍能显示出较好的工艺水平和零件的加工质量,不失俄罗斯产品高刚性、经久耐用的形象。在展会上也见到一家俄罗斯展品,有明显的中国产品特征,疑是贴牌产品,但展商予以否定,我们认为这种合作关系不无可能已经萌生。

4、俄罗斯数控系统相对落后,尚无自主品牌的数控系统。展会上既无单独的俄罗斯数控系统展出,也无配套俄罗斯数控系统的机床。展出的数控机床基本上都配FANUC、SIEMENS等国外系统。根据我国数控系统现状,以中低档数控系统进入俄罗斯市场,为中低档数控机床配套是完全可能的。

5、从展会上可见,俄罗斯的先进制造技术、数控产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我国当前水平。从展商和展品现状看,俄罗斯机床工业正处在转型时期,多数企业的产品正在向数控化转型。在谈到数控机床水平时,他们承认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正在寻求技术和贸易合作,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日前,10多台中国产装载机在黑河口岸等待查验,准备发往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

4、5月份国内市场有所下滑,出口市场被显著看好。据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发布的《2011年5月份中国装载机市场监控分析及预测报告》显示,2011年5月份,我国出口销售装载机2320台,占销售总量的10.17%,同比增长95.45%,环比增长4.04%;1-5月份,累计出口10,008台,占总销量的8.21%,同比增长78.43%,出口市场增幅远高国内市场。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从2000年起,俄罗斯成为世界上建筑领域发展最快的国家,建筑市场每年增长10%~15%。2011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快速复苏,工程机械市场需求也不断加大。今年2月,俄罗斯给莫斯科市十个区的管理处拨款95亿卢布(约合人民币21.4亿元),以优化俄罗斯公路运输网络。

市场需求的提升是俄罗斯工程机械市场火爆的原因之一,另外俄罗斯政府对国外进口设备税收政策也相对放宽。5月份,俄罗斯联邦政府对本国不生产,需从国外进口且不征收增值税的技术设备,包括其零配件的清单作出修订。这种免征增值税技术设备的清单增加了起重量不超过60吨、气动轮式高架集装箱装载机,起重量不超过80吨、轨道式龙门吊车(集装箱装卸机),以及起重量不超过45吨、轮式自行装载机(带可伸缩臂和集装箱抓取装置)。一系列措施推动了中国工程机械对俄罗斯的出口,据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记者调查,黑河口岸作为对俄罗斯出口的重要通道,1-5月份,黑河口岸出口各类工程机械共计3755台(套),同比增长230%。未来,中国工程机械将以稳定的质量、高效的作业率而赢得更多用户的肯定和市场份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