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Wuhan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Vol.35No.4Aug.,2001
论武术套路教学的基本特点
陈青山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湖北武汉 430079)
摘 要:武术套路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依据教学规律,从实际出发形成的行为准则。教学中遵循
以基本功为基础,重视基本动作的练习;以直观教学为主,强调动作规格;强化攻防技术特点,突出不同拳种的风格;教学与训练相结合,强化演练技巧的基本特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关键词:武术套路;教学规律;教学特点;教学质量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0X(2001)0420100203BasiccharacteristicsofteachingWushuroutines
CHENQing2shan
(WushuDept.,WuhanInst.ofP.E.,Wuhan430079,China)
Abstract: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teachingWushuroutinesarebehaviorcodescomingfrom
thelawsofteachingandlearning.Weshouldfollowtheprinciplesthatessentialtechniquesarethefoundation,emphasizethepracticeofbasicmovements,focusonobjectteaching,highlighttheskillsofperformanceandskillsofattackanddefensesothatthequalityofteachingcanbepromot2edandtraditionalculturedevelopedandthenation2wideprogramforfitnessandPlanforWinningMedalsattheOlympicGamesbebettercarriedout.
Keywords:Wushuroutines;lawsofteaching;characteristicsofteaching;qualityofteaching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散打为主要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中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宝贵遗产。随着冷兵器时代的消亡,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武术的强体健身、防身自卫、娱乐观赏、修身养性等功能日益突出,并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与参与。如今的武术不仅具有自娱、他娱的娱乐性,更具有现代竞技体育的价值。从全国锦标赛和全运会的武术比赛,到亚运会、东南亚运动会以及世界锦标赛,武术均按照现代体育的规范进行,成为跻身国际体育运动的新兴项目。国际武联及亚武联李志坚同志在2000年全国第4次武术工作会上指出:“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武术将作为首选项目进入奥运会。”由此可以断定,在当今世界文化、竞技体育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武术这一民族形式
收稿日期:2001205210
的体育将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也将成为竞技体育中的一块奇葩。
武术套路内容丰富,技理深邃,结构复杂,路线多变,难学易忘。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采用个体的组织形式言传身教,凭经验传授技术。加之宗派门户之见,使教学局限于某门某派的“功夫”,而极少探究武术教学的共同特点与规律。如今,武术不仅进入了科学殿堂,成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全民健身计划与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使更多的人投身其中。在这种大好形势下,认真研究武术教学的特点与规律,对于加强学科理论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专家访谈法。(3)观察分析法。
作者简介:陈青山(19512),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第4期陈青山:论武术套路教学的基本特点101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以基本功为基础,重视基本动作的练习
动作规格是根据武术运动不同拳种的特点与风
格提出的具体要求,拳种不同,风格不同,特点不同,动作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动作规格是体现拳种特点与风格的重要内容。同时,在教学评价与现代竞技运动中,动作规格是评价教学效果与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
在武术教学中,强调动作规格必须贯穿于教学训练的始终,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以单个动作为例,首先应强调动作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的方向路线正确;其次,要强调该动作姿势、步型的准确与工整;第三,要强调手、眼、身、步变化部位的细节,克服紧张、僵硬、不协调等现象;第四,要强调动作连贯、协调、完整,体会“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演练技巧;第五,经过反复实践练习,逐步提高,达到动力定型的教学要求。由此可见,强调单个动作的规格是练好套路的基础,是武术教学的重点。
3.3 强化攻防技击特点,突出不同拳种的风格
基本功是武术教学训练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对
身体各部位进行专门练习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对于学习武术套路、攻防技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内脏器官的运动能力均有显著的效果,犹似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否则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拳谚讲“: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等。基本功一般概括为: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肩、臂、腰、腿以及跳跃、平衡、跌摔等内容。实践证明:经常进行基本功的练习,可以增强各个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弹性,对于提高动作质量,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基本动作是指各种拳、械的基本技法,是套路运动的基础,不论是什么拳种、器械,尽管风格特点不同,但都具有“三型”“、四法”“、平跳翻”的基本内容,具有动、静、起、落、站立、转折、缓、快、轻、重的节奏要求,具有由单个动作———组合动作———段落———构成整套的结构特征。因此,基本动作是各种拳械的基础,抓好了基本动作的练习将对套路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2 以直观教学为主,强调动作规格
武术套路具有动作多,路线方向变化多,一个动作包含的因素多的特点,外形要求手、眼、身、步的配合,内在有精神、呼吸、意志、劲力统一的要求。另外,各种拳械均有不同的特点与风格,给教学带来了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依据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组织教学。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感受到教学中的具体事物,从而获得感性知识。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初是以视觉为主导,它能确定动作的形式、身体的位置、空间的变化、用力方向等一系列参量。因此,运动技能形成初期,教师准确、连贯、规范的示范,合理的组织教学对于建立动作概念尤其重要。
感知到了的事物只是表象,必须通过亲自实践,多次重复,运动技能才能形成,认识才能不断深化。因此,在完整示范的前提下,还必须依据教学的主要任务结合学生练习的实际情况采用完整示范、重复示范、模拟示范、对比示范,辅之以语言讲解、提示等形式,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肌肉感觉逐步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联,其技击特性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冷兵器的消失,武术逐步成为一种民族形式的体育,但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套路运动是武术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动作幅度、要求程度上与技击的原形有所变化,特别是某些过渡连贯动作不一定全具有技击意义,然而就整个套路来讲,仍然是以踢、打、摔、击、刺为主要内容。因此在套路教学中,必须强调单式动作的分析,通过示范、讲解,使学生理解动作内在的含意,运行路线,体会不同的力点,加速对动作的掌握。速度与力量是反映技击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懂法而无力其法虚”“,有法而无速其力弱”。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在正确理解攻防技法的基础上,反复强调动作的速度与力度,合理处理动、静、起、落、站、立、转、折、缓、快、轻、重节奏要求,使之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与武术技击特点。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地理、环境、政治、宗教、信仰、文化诸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技术风格与特点,在武术套路的教学中,必须抓住不同拳种与器械的风格特点,突出该拳种的动作规范、演练技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理解技法特征,掌握不同拳种的演练技巧,突出各拳种不同的风格特征。
3.4 教学与训练相结合,强化演练技巧
武术套路运动不是肢体动作的简单重复,它要求手、眼、身法、步伐协调一致,精神、呼吸、力量的完
102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35卷
整统一,另外还有动作难度与节奏要求。在传统的练功方法中强调“拳打千遍,其理自见”、“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等。现代运动研究也表明:如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得到巩固,就不能在记忆储存库中检索和提取,就会妨碍应用。反之,知识和技能能及时提高与巩固,就能加深对教材的感知和了解。由此可见,教学成果的巩固与提高,必须与训练相结合才能不断深化演练技巧。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建立的一种暂时性神经系统联系。通过训练,不断调整神经系统的运动性神经联系,使泛化的神经转向精确化,从而在高级神经中枢内形成适应最佳化神经联系结构。由此也可证明:要巩固武术套路教学效果必须加强运动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与负荷对学生施加各种刺激,使学生的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心理品质诸方面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条件反射,形成较巩固的动力定型。
4 结论
武术套路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依据教学规律,从实际出发而形成的,在教学中遵循这些基本特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江百龙.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30235.(上接第页)
栏架,每次用脚尖点地做20次以上为最佳。
(4)肋木前支撑提拉起跨腿过栏,要求快速、方向正。
(5)栏侧摆动腿过栏,连续过3~5栏。(6)栏侧起跨腿过栏,连续过3~5栏。(7)栏中高抬腿跑或慢跑过3~5栏。(8)过低栏练习,跑跨过3~5栏。
(9)过全程栏的计时跑。
受起跨腿蹬地速度、摆动腿动作速度、起跨腿提拉速度以及下栏转为栏间跑速度的约束。
(3)栏间平跑速度对跨栏跑速度起决定作用。(4)应提高100m跑能力、跑跨结合能力,加强栏间跑速度和栏上单个动作速度的训练来提高平跑速度和过栏速度。参考文献:
[1]赵国雄.跨栏运动员要建立两种跑的动力定型[J].河南
3 结论
(1)跨栏跑速度与短跑速度相比平均速度低,
体育科技,1986,(3):37.
[2]徐绪友.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工业
绝对速度更低,因跨栏跑要过10栏。跨栏跑受步长的,提高跨栏速度靠提高栏间步频为主。
(2)过栏速度是跨栏速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大学出版社,1994.
[3]抑百敏泽.世界田径锦标赛100m决赛技术分析[J].体
育科研,1994,(3):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