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念
脑出血系指自发性的脑实质内出血,属脑实质内血管变性、破裂引起出血,临床以突然头痛、偏瘫、意识障碍为特征单的神经科疾病。多数发生在半球,少数在脑干和小脑。它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密切相关,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二、 诊断依据 (一) 临床表现 1. 病史
(1) 大多发生于55-67岁之间,常多有高血压和脑动脉硬
化症等病史。
(2) 常于白天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头痛、抽搐、
昏迷、大小便失禁、流涎、四肢松软,鼾声呼吸或呼吸不整,呃逆及频繁呕吐,重者呕吐咖啡样物、大汗淋漓,甚至出现阵发性四肢强直性抽搐、高热等。
2. 体格检查
(1) 体温升高或下降,脉搏频数或徐缓、血压升高,或有
潮式呼吸。
(2) 颈部有抵抗感,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
失,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共同偏视,眼球浮动或分
离。肢体、面及舌瘫。肌张力降低或增强,共济失调。偏身或交叉性感觉障碍。腹壁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随后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可有视网膜出血及视乳头水肿等。
(3) 辅助检查
1.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多在15*109-20*109/L中白细胞升高,嗜酸性白细胞减少。血糖及非蛋白氮增加。 2. 脑脊液压力增高,多为血性。
3. 头颅CT:起病24h内有中线移位,高密度阴影可由内囊向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延伸。
4. 脑血管造影在需要排除其它病变或准备手术治疗时进行。
(二)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相鉴别,见下表。
常见脑血管疾病的鉴别诊断
发病年龄(岁) 脑血栓形成 脑出血 50± 脑栓塞 30± 心脏病等 可有 60± 蛛网膜下腔出血 40±或青年 有疼痛史、脑动脉硬化等 过去史 短暂缺血发作史 动脉硬化、低血压、高血压、动脉硬高血压、糖尿病等 化、出血疾病等 常有 多无 无 起病缓急 头痛 多数缓慢(时急性(分或时) 最急(分或秒) 突然(分钟) 或日) 偶有 常有 无 剧烈 呕吐 昏迷 颈项强直 呼吸异常 眼底改变 失语(主半球病变) 无 常无 无 少见 动脉硬化 常有 有 多正常 有 常有 可有 常见 动脉硬化、出血及视乳头水肿 常无 可有 无 少见 可见中央动脉栓塞 常有 有 有、明显 少见 视网膜前出血、视乳头水肿、血管瘤 常有 有 多为血样 常有 有 多正常 无 无或轻 血样 偏瘫 脑脊液 CT检查 生命预后 脑池内高密度低密度区域 高密度区域 低密度区域 区域 比较良好,再一般良好 比较恶 比较良好 发者恶
三、 治疗原则 (一) 急性期治疗
1. 降血压:保持血压在20-21.3/12-13.3Kpa左右,如收缩压大于26Kpa时,可肌注利血平0.5-1.0mg或25%硫酸镁10ml,静注或肌注;如病人合并躁动可用冬眠灵12.5-25mg,肌注。 2. 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20%甘露醇125-250ml加压静注,2-4次/日,必要时可静脉推注。甘油、地塞美松也可用。若合并肾衰者,则用速尿降低颅压。注意钠盐的补充,输液量为1500-2500ml/日。
3. 维持生命机能:①保持呼吸道通畅,供氧,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保证营养供给。②清除口腔内异物、分泌物。③定
时翻身。
4. 预防并发症:加强基础护理,注意防治褥疮,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
5. 三天后无呕吐及胃出血者可鼻饲流汁;胃出血者可从鼻饲管中进入冰盐水及白芨粉、云南白药等。
6. 止血的应用:止血药无肯定疗效,但如有消化道出血或凝血障碍时,可选用6-氨基乙酸,对羧基苄胺,安络血等药物。 7. 尿潴留者可按常规处理,留置导尿管,但应注意防止感染,可用1%呋喃西林液250ml膀胱冲洗,2次/日,同时给予抗生素。
8. 手术治疗:目的是清除脑血肿、解除脑疝,抢救患者生命。但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手术死亡率由过去40-70%降至20%。重要的是掌握手术时机,超早期手术即发病后7小时手术,有报道死亡率降至0.5%,且肢体功能恢复较好。 手术指证:①病情较轻属内囊外侧型者,经内科治疗,颅内压有继续增高趋势;②脑疝早期,一侧瞳孔刚出现散大,生命体征无紊乱;③无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④小脑出血。
脑叶出血的患者,近几年有报道用CT定位,立体定向作颅骨钻孔,行血肿穿刺/或脑室穿刺抽吸治疗,效果较好。 (二) 一般处理:发病后宜就地治疗,尽量避免搬动和长途转
院,以免加重出血。要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和呕吐物;
严密观察呼吸、脉搏、神智和瞳孔变化;维持营养及电解质平衡,做好皮肤、泌尿道护理。
(三) 恢复其治疗:主要是促进偏瘫肢体和失语的恢复。患肢
的被动和主动运动锻炼、理疗、针灸、语言训练、适当使用改善代谢的药物,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丹参片等可有一定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