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诗词三首导学案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诗词三首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

读诗词隐含着一种向上的、对美好的追求,它可以使人的心灵不死。

——叶嘉莹

【知识链接】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无非是表现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 “日夕只 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李煜便被毒死。这首《虞美人》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课前自学】

1、了解作者:李煜(937-978),字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男女情爱题材狭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赋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 2、字音 玉砌( ) 李煜( ) 憔悴( ) 熟谙( ) 雕阑玉砌( ) ......3、课内探讨

1、词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中探究】

1、词的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收集一些将抽象的愁情写得具体可感的诗句。(每组不少于两句,不得重复)

【迁移训练】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1

2、简析末句中,与《虞美人》末句异曲同工之处。 答:

【书愤】导学案

【知识链接】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课前自学】

1、关于作者:陆游,字 ,号 ,山阴(浙江绍兴)人。 南宋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诗题解读

明确:书: , 愤: ;两个字合起来,即: 3、、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 4、、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A.忧愤国家: B.忧愤朝政: C.忧愤自己: 【课中探究】 1、《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2、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3、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迁移训练】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书愤》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有哪些异同?

答:

2

【扬州慢】导学案

【知识链接】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1、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张祜 《纵游淮南》)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忆扬州》)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唐·罗隐《炀帝陵》) 2、 阅读读本《黍离》了解内容及思想。

3、 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课前自学】 1、了解作者:姜夔(1155—1221),字 ,自号 ,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著有《 诗集》。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2、 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戌角( ) 怆然( ) 黍离( ) 豆蔻( ) ....3、你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4、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5、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

6、什么是用典?找出词中的典故。(结合知识链接—杜牧诗)

【课堂探究】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2、“空城” 之“空” 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3

3 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5、、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7、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鉴赏训练】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说出它的妙处。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迁移训练】

所谓的咏史怀古诗:指借古事、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议论,托古讽今抒发情感。

如我们学习过的《 》、《 》、《 》请从以下六个角度对咏史怀古诗进行归纳概括。

(1) 结构: (2) 意象: (3) 内容: (4) 表现手法:

(5) 思想感情: A、 B、 C、 D、

(6) 语言: (7) 风格: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