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易错字:略无阙处 沿溯阻绝 重岩叠嶂 飞漱其间 隐天蔽日 暮到江陵
易错翻译: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则素湍绿潭……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易错字词解释:略 自 阙 属 引
题目:1.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2.写水的顺序及为什么这样安排
3.歌谣的作用
4.三峡四季景色的特点
5.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
易错字:竞 鳞
易错翻译:古来共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是欲界之仙都 五色交辉 猿鸟乱鸣
易错字词解释:共 颓 与
题目:1.景致的分类及其依据
2.思想感情
3.分析动静相衬之美
《及承天寺夜游》
易错字:遂 寝
易错翻译: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易错字词解释:盖,耳,念,户,欣然
题目:1.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有什么作用
2.“闲”的含义
《与朱元思书》
易错字:俱,桐,缥,竞,邈,鸢,世务,疏
易错翻译: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好
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易错字词解释:共,许,缥碧,甚箭,甚箭,轩,邈,直,上,韵,转
《富贵不能淫》
易错字:惧,熄,违
易错翻译: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易错字词解释:
(1)《野望》
1.颔联描绘了什么景色?结合内容分析,颔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漫山遍野,树叶枯黄,层层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着落日余光,山川笼罩在落日的余晖中更显得萧瑟。
借景抒情,通过对秋日夕阳下树林山川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孤独落寞之情。
2.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方法?结合内容分析
动静结合,树色和山色是静景,牧人驱犊和猎马带禽是动景。
3.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 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
补充:1.首联有何作用?
点题 交代时间和地点,并奠定全诗哀伤的基调,表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苦闷,政治上的迷茫失意,不得志。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孤独抑郁 避世退隐
(2)《渡荆门送别》
1.赏析颔联“随”和“入”的好处.
“随”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空间感和流动感,真切地表现出来;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入”字,写出了江水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2.尾联“送”有何作用。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 “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3.题目中的“送别”二字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作者是写故乡水送别诗人自己。
补充:1.首联有何作用?
点明诗人此次出蜀的地点和目的地。
2.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3.颈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内容分析。
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3)《黄鹤楼》
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
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2.颔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以乐景衬哀情
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
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
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补充: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4)《钱塘湖春行》
1.本诗以什么为线索?
“行”
2.赏析颔联中的两个动词。
“争”写出了春光的宝贵,“啄”写出了燕子的忙碌和兴奋。两个动词准确地描绘出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3.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通过描写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作者的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4.赏析“乱”和“浅”的作用。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补充:任选一联品析其如何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
示例一: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的早春特征: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
示例二:颔联通过写仰视所见禽鸟来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示例三:颈联通过写俯察所见花草来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示例四:尾联通过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来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以“行不足”说明早春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5)《使至塞上》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联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图画的构图美: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
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图画的线条美: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 圆的是落日。图画的色彩美: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图画的意境美: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补充:首句的作用
首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
(6)《赠从弟》
1.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3.诗是怎样表现松树不畏凝寒而有本性的品质的?
答:诗人采用反衬的手法,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通过描画它与狂风、冰雹的搏斗,突出了松树的经寒不衰、凛然正气的品质、形象。
4.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
何在?
答: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7)《庭中有奇树》
1.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开头两句是以树起兴
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答: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补充:“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答: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8)梁甫行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龟虽寿》
1.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什么样的精神?
精神:①人生有限,要不停地奋斗拼搏,即使到了晚年,也要保持雄心壮志。②寿命的长短,不能被动地由老天决定,事在人为,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
态度:积极进取,奋斗不息,乐观豁达。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①诗人以“老骥”自比。②用比兴的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奋斗不息,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以“神龟”和“螣蛇”为喻,主要想说明什么道理?
见试卷
4.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
见试卷
《饮酒》
1.“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2.从景情理三者交融的角度,分析本诗。
景: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 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东篱的菊花正在盛开。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雁门太守行》
1.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景象,作者要表现什么?
2.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3.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4.赏析“压”的妙处。
5.诗的三四两句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战地气氛的?
视觉和听觉
《春望》
1.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象?
2.描述尾联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
3.“抵万金”的含义及情感
4.赏析颔联好在哪里?
①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
②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5.赏析“深”字的妙处
写出了虽然春天已经降临国都,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赤壁》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诗歌妙在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吴魏形势的变化。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别出心裁。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渔家傲》
1.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词人借梦墳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2.近代学者粱启超评价这首词曰“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请作具体阐述。(此词充满了苏辛词豪放之气。此词气度恢宏,格调雄奇,一扫婉约风格。)
3.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风格的?
(浪漫或豪放的艺术风格,该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天上人间,摇曳多姿,给人应
接不暇之感,梦幻现实辉映对照,那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利清照晚年虽身处困境,想象的翅膀却飞进了另-个世界,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显示了“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迈气概,使这首词显示出来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14.词中的“谩”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4.“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比拟(拟人)。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
5.诗中的“谩”有几层含义。
(“谩”,空空、徒然;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