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感想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感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感想

作者:刘伟初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年第07期

【摘要】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巧妙利用从做中学,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发展的要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以《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为例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从做中学;结合专业发展需要;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相对欠缺,学习兴趣不浓,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孤独感较强等。在中职物理教学中,这些特点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一次《液体的表面张力》的公开课教学,师生反响很好。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有效利用从做中学,激发学生兴趣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从做中学是自然的发展进程的开始,是学生的天然欲望的表现,是学生的真正兴趣所在。杜威认为,制作的冲动或兴趣是人的主要本能之一,知识经验均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即生活过程中得到的。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为从做中学物理提供了很高的可能性。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和表面张力被破坏后会产生的效果。在探究表面张力的方向时,在观看和回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表面张力现象,提出表面张力,指出力有大小和方向后,再让学生把带有细线的金属圈放入肥皂液中,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是什么力导致现象?这个力的方向是怎么样的?然后努力引导学生用最准确的语言描述这个力的方向。在讨论中让学生体验到物理语言的科学美。

如果学生在思考气泡表面张力的方向时还有困难,就拿出秘密武器:装满水的气球。通过气泡表面与水球表面的相似性,想到力作用的类似,把力的方向这一抽象问题具体到观察气球表面上,使问题简化,再引导学生得出表面张力是使液体表面收缩的力这一结论。

由于实验对象学生很熟悉,但玩法和思考的角度跟平时不同,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体现出浓厚的兴趣,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讨论。在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进行了液体的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的理论分析活动,从分子力的角度对表面张力进行了解释。这样有效利用了从做中学为学生创设了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高效地进行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二、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选择上课重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人说:“兴趣是靠不住的,只有需要才能创造奇迹。”汉语词典对需要的解释是: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根据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以女生为主的实际情况,在物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各个章节中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有选择地进行了增删,删去公式的推导,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按照学前专业的特色有所选择,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化”,即更多的知识讲解联系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使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切实地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实践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中,我减少了运用表面张力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练习,而增加了一个大型肥皂膜游戏的视频观看,在学生津津有味地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介绍了要做这么大的肥皂膜,肥皂液的配方很重要,让学生记在了本子上,方便学生以后工作中的运用。

同样的,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也可以与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结合。《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中,在探究表面张力被破坏时,采用了一个变魔术的手段来进行:一端粘有洗洁精的牙签当教师把它放入清水时,它很快运动了起来。取出牙签后,再让学生来做却不成功了。这样做在解释了表面张力的大小与液体的性质有关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一次幼儿游戏活动的锻炼。采用的教具也是普通的面盆,碗,气球,纸杯,牙签等日常生活中易得的物品,并明确点出:幼儿园教学中也要学会寻找身边的器材进行游戏活动。 三、多方下手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努力让学生讲成为课堂的主流

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物理实验室,选用了一个空教室。把课桌围成了九张战桌一组,中间一张放物品,学生围坐四周,让学生一看就有不那么严肃,可以玩的感觉。学生操作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看到其他人的操作过程,便于了解他人的想法,随时尝试他人的操作。不规定谁是组长,擅长的学生自然的就会成为“头领”,成为他人模仿的榜样。

演示表面张力“被破坏”的现象时,在教室中间地上进行,学生围观。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是能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讨论,都予以肯定或善意的提示如“还有没有更好的用词呢”,努力为学生营造“安全”学习环境,让学生能积极地思考。

这样,融理论知识于几个小实验中,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努力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基本正确的结论。学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课堂活泼互动。 参考文献:

[1]陈芳,程小文.今日课堂缺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

[2]刘广利,汤慧丽,杜威.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