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3期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学报 2010年6月 Vo1.25 NO.3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un.2Oi0 [文章编号]1003—4684(2010)O3—0l14一O3 《释名疏证补》所收“叶德炯日"的词源研究 郭 敏 ,甘 勇 (1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8;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3) [摘 要]《释名疏证补》收录叶德炯按语342条,多数都在为刘熙的音训寻找文献证据,次则分析音理,另外叶德炯 还喜讨论古代名物典章、地理沿革的情况。清代注《释名》各家之中,叶德炯审音最细,对因声求义之法的运用亦最 为娴熟。“叶德炯日”中,通过分析音理疏通文义者就有47条之多。 [关键词]叶德炯;词源;《释名》 [中图分类号]H139 [文献标识码]:A The Etymology Study of YE Dej iong in ShiMingShuZhengBu GUO Min ,GAN Yong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bei Univ.of Technology,Wuhan 430068,China; 2 Chinese Department,Zhongnan Univ.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ShiMingShuZhengBu included 342 notes written by YE Dejiong,who tried to find liter— ature evidence for LIU Xi,followed by phonetic analysis in most cases.YE also discussed the statutes of the ancient name and description,along with the geographical origin of the situation. Different from other scholars,YE was good at analyzing speech,also was comfortable in using” Inference Meanings from Sounds”.There are 4 7 notes related to dredging context by phonetic a— nalysis in his annotation. Keywords:YE Dej iong;etymon;ShiMing 东汉刘熙所著《释名》采用声训的方式来推求语 益之。”可见,《释名疏证补》据毕沅《释名疏证》原本, 词的音义来源,是中国词源学的第一部著作。《释 包含了《释名疏证补》、《续释名》、《释名补遗》及《释 名》中的声训,从训释词和被训释词的关系来看,大 名疏证补附》四部分_1]。其中所附《续释名》、《释名 致有三种情况,即:同音、双声、叠韵。《释名》在用一 补遗》亦为毕沅时已附。书末所附《释名疏证补附》 个字做声训之后,还接着说明用该字释义的理由。 则为元和胡玉缙、海宁许克勤二家的校语。包括王 这样也就从音义的结合上说明了一个名称的来由。 先谦自己在内,该书至少集合了清代十六位学者(即 《释名》用声训解释名物典礼,有些讲得较贴切,有些 毕沅、顾广圻、吴志忠、成蓉镜、吴翊寅、孙诒让、叶德 则为穿凿附会之说。 炯、苏舆、王启原、皮锡瑞、孙楷、王先慎、张荔生、胡 清人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是后代注解《释名》 玉缙、许克勤、王先谦)对《释名》的整理和研究成果。 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对此,王先谦在《释名疏证补・ 由于王先谦仅集录众说,少加断制,各注家之间联系 序》有说明:“端居多暇,与湘潭王启原、叶德炯、孙 松散,加之各注家认识水平不一、词源研究成就有 楷、善化皮锡瑞、平江苏兴、从弟先慎,附加诠释,决 别,故适宜分家研究。本文仅就叶德炯一家的词源 疑通滞,岁月既积,简帙遂充。因合毕氏元本,参酌 研究加以介绍。 吴校及富应成蓉镜《补证》,阳湖吴翊寅《校议》,瑞安 《释名疏证补》收入叶德炯按语342条,以“叶德 孙诒让《札逢》,甄录尤雅萃,为斯编剞,厥甫成元和 炯日”标识,其中多数都在为刘熙的音训寻找文献证 祝,秉纲垂示胡许二君所校。为芟去重复,别卷埘末 据,次则分析音理,另外叶德炯还喜讨论古代名物典 期,以补灵严之漏义,阐北海之精心大雅、宏达,庶匡 章、地理沿革的情况。 第25卷第3期 郭敏等《释名疏证补》所收“叶德炯日”的词源研究 115 清代注《释名》各家之中,叶德炯审音最细,运用 因声求义之法,亦最为娴熟。“叶德炯日”中,通过分 析音理疏通文义者就有47条之多。如: 《释名・释天》: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 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 高而远也。 王先谦疏证补引叶德炯日:“坦”字与“天”同透 字母,透为舌头音之次清等,缓读为祁连。《汉书・ 霍去病传》:“出北地至祁连山”,师古注“祁连即天 山”,是也;又为撑犁,《匈奴传》:“匈奴谓天为撑犟”, 是也。连、犁,字母在舌齿音之来,去舌头音不远,此 西域音之微变者。今国书译为“阿卜喀”,直唇音矣。 然古中土音读舌头者多。《自虎通》及《释天释文》引 《春秋说题词》云:“天之为言镇也”,《说文》“天,颠 也”,《礼・月令》疏引《春秋说题词》:“天之为言颠 也”,《诗・君子偕老》疏引《春秋元命苞》“天之言 填”,均作舌头音读。 按:刘熙于此条中已经分析了“天”的方音区别。 叶德炯则更进一步,详细分析了“坦”、“天”、“颊”的 上古音读,还大胆地以音理推测,“坦”与“天”古音都 属于“透”母,缓读为“祁连”。这一意见对我们考究 “祁连”一词的来源很有参考价值。 上面讨论已言及具体声钮关系,还有讨论具体 韵部关系的,如: 《释名・释形体》:唇,缘也,口之缘也。 王先谦疏证补引叶德炯日:“《说文》:唇,口端 也。从口辰声。按古先、真韵通,训缘、训端均取迭 韵也”。 根据叶德炯的音理分析和对语音关系的提示, 可以得到同族词、通假字的一些线索。叶德炯对语 音关系的提示,表述各一,除上面提到的细致的音理 分析外,还有“古声同”、“迭韵”、“双声”、“某从某得 声”、“某之声转”、“一声之转”、“声义相近”“声义相 通”等等,大致包括了乾嘉学者“因声求义”时所使用 的主要术语 下举数例: 《释名・释宫室》:泥,迩也。迩,近也。 王先谦疏证补引叶德炯日:泥、迩古声同。《易 娠》:系于金棍。《释文》引《子夏易》作:系于金铺。 “泥”又与“尼”通。汉《夏堪碑》仲泥何,即仲尼也。 《说文》:“尼,从后近之。”与“迩,近也”同训。成国此 释足见汉末音之近古。 按:“泥”、“迩”上古音为泥日准双声,脂支通转, 故叶德炯谓“古声同”。两词当为同族词,亦因同源 而通用。 《释名・释形体》:腚,醴也,汁醋厚也。 王先谦疏证补引叶德炯日:“《说文・血部》:腥 血也。从血,晨省声。膑,俗,从肉展声。今成国正 用俗字。又《说文・酉部》:腱厚酒也。从酉展声。 此云汁醴厚,以醭释脓也。与睡血之义相近。” 按:此处举右文以发凡,“膑”、“酷”均从“雇”得 声,故音近义通。“脓”、“酿”当为同族词,核义素均 为“浓厚”。 《释名・释形体》:鬓曲头日距。距,矩也,言曲 似矩也。 王先谦疏证补引叶德炯日:皇甫谧《甲乙经》云: 曲鬓在耳上入发际曲隅。此云曲头,语有转变耳。 古距矩二字本通,《考工记・轮人》注:故书“矩”为 “距”,可证。成国以曲尺之“矩”释曲头之“距”,亦取 其声义相近也。 按:“矩”、“距”当为同族词,其核义素都为“勾 曲”。两字还因同源而通用。 《释名・释形体》:阴,荫也,言所在荫翳也。 王先谦疏证补引叶德炯日:“阴荫”声义相通。 《说文》:荫,草阴地,从!lⅡlI,阴声。本书《释车》云:阴, 荫也。横侧车前所以荫筝也。与此一例。又《说 文》:也,女阴也,象形也,阴亦一声之转。但许止训 女,此则兼男女言之。 按:“阴”、“荫”当为同族词。 《释名・释形体》:髋,缓也,其腋皮厚而缓也。 王先谦疏证补引叶德炯日:《说文》:髋,髀上也。 从骨宽声。《吴语》韦昭注:宽,缓也。髋从宽得声, 故义亦训缓。 按:“髋”、“缓”上古音为溪匣旁纽,元部叠韵。 “髋”、“缓”、“宽”的核义素均为“宽绰”,三者当为同 族词。 《释名・释姿容》:乘,陧也,登亦如之也。 王先谦疏证补引叶德炯日:“《诗・七月》:亟其 乘屋。《传》:乘,升也。《释诂》:登,陛也。乘升登三 字迭韵”。 按:“乘”、“升”、“登”三词上古均属蒸部,为迭 韵,其声母亦为邻纽,当为同族词。 《释名・释姿容》:拈,黏也,两指翕之黏着不放 也。 王先谦疏证补引叶德炯日:《说文》:拈,也。黏 相箸也。二字均从占得声。《释诂》:翕,合也。《一 切经音义》十四引《苍颉篇》黏亦云合也。故,拈黏翕 三字音义均得相成。 按:“拈”、“黏”为同族词。 上面的例子论及的都是训释词与被训释词的同 源或通假的关系。“叶德炯日”中亦有连类而及,论 及训释词或被训释词自身的同族词、通假字的情况, 往往仅以“通”言其关系,如 l16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学报 2O1O年第3期 《释名・释姿容》:侧,僵也。 之婴前,乳养之也。 王先谦疏证补引叶德炯日:“《文选・上林赋55: 王先谦疏证补引叶德炯日:“《礼记・杂记》郑 “侮侧泌游。”注引司焉彪:倡侧,相迫也。字本与仄 注:婴儿,婴犹鹭弥也。鹭弥即婴儿之转声”。 通。《考工记・车人55:“山行者仄鞣。”仄鞣正言其倡 按:“鹫弥”“婴儿”当音转同族词。《说文》“嬖” 也”。 字条段玉裁注:“鹭弥即婴婉,语同而字异耳。” 按:叶德炯此处以“通”论其音义相通。“侧”、 “仄”上古音同为庄母职部,为同音关系。两者当为 同族词,且同源而通用。 [参考文献] 《释名・释言语》:纪,记也,记识之也。 王先谦疏证补引叶德炯日:纪记二字古通。《广 [1]李传书.清人对《释名》的整理与研究[J].长沙电力学 雅・释诂二》均训识也。此与后《释经典55:记,纪也,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ll3. 纪志之也为转注。 [责任编校:张岩芳] 按:“记”、“纪”两词声符同,同源而通用。 [收稿日期]201O—O4~06 叶德炯对双音节的联绵词特点已有比较清楚的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研究项目(2010b072) 认识,多能从语音着手研究,如: [作者简介]郭敏(1979一),女,湖北仙桃人,湖北工业大 《释名・释长幼55:人始生日婴儿,胸前日婴,抱 学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上接第92页) [参 考 文 献] [5]杰 禹,周耀明.汉族风俗文化史纲[M].南宁:广西人 民出版社,2004. [1] 殷义祥,丹枫.楚文化的特点及影响[J].吉林大学社 [责任编校:张众] 会科学学报,2001(2):93—97. [2] 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收稿日期]2010--03—15 [3] 巫 鸿.礼仪中的美术一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o7JC72OO13) [M].北京:三联书店,2006. [作者简介]杜湖湘(1963一),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 [4] 张道一.画像石鉴赏[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