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
学生初次接触意识流小说作品,囿于传统小说的阅读习惯,往往觉得作品难以理解,无法深入阅读。本课由传统小说的基本特征入手,让学生用传统小说的阅读模式对作品进行剖析,在他们发现行不通时,引出意识流小说的主要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而对作品的结构、精彩段落、主题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小说艺术的多样性,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为以后领略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学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主要差异、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 2、理解“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3、明确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在意识流小说叙事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教学重、难点:
捕捉作者意识流动的过程中思维的跳跃、思想的闪光,从而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映《林黛玉进贾府》典型人物、故事情节、贾府布局示意图的幻灯片,让学生回顾小说的精彩之处:鲜明的人物形象,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典型的环境。
林黛玉美丽聪慧、自尊敏感;“凤辣子”,八面玲珑、精明强干;世人眼中的“混世魔王”,但他身上所具有的叛逆精神、平等思想却难能可贵。这是《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三个典型人物,曹雪芹运用哪些手法成功塑造如此鲜明的人物形象的?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而这些描写要放到具体的情节中。小说情节,设置之巧妙,匠心之独具,往往令人拍案叫绝。《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中,单就人物出场,我们回顾一下。 众人落座之后,王熙凤单独出场,把舞台的中心留给她,让她尽展风采,凸显她在贾府非同一般的显赫地位。 再一个单独出场的是贾宝玉,安排在“宝黛初会”这一情节中,它在整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照应了红楼梦开篇的“木石前盟”,又为宝黛爱情的发展做了铺垫。
而情节的推动,人物的活动,离不开典型的环境。
所以,人物的鲜活,情节的曲折,环境的典型,这就是传统小说的魅力。
人物 外貌 语言 行动 心理
小结: 传统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时空顺序 逻辑关系 因果关系 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那今天的作品会有怎样的阅读体验呢? 二、初步感知
1、请学生快速梳理小说的主要内容。
放映幻灯片 回忆看到墙上的斑点的时间
猜测 墙上的斑点是一枚钉子 猜测 墙上的斑点不是一枚钉子 猜测 墙上的斑点是玫瑰花瓣 猜测 墙上的斑点是圆形凸起 猜测 墙上的斑点是木板上的裂纹
墙上的斑点是一只蜗牛!
2、根据梳理内容,回答问题:
(1)作品中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吗?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吗?那作品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小说模糊了人物,忽略了情节,重在显示人物头脑中意识流动的复杂过程。 (2)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可以以第一段为例来看) 联系学过的例子: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了。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小结:内心独白:把人物的内心感受、情绪变化等思想意识活动用内心自语的方式说出来,是心理描写最主要的形式。
板书: 对“内心真实”的流动的记录 运用内心独白
(3)墙上的斑点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放映幻灯片,形象展示。
墙上的“斑点”是什么并不重要,它仅仅提供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一个连接点,借
这个连接点展示人物内心的意识活动,使小说的结构呈现一种辐射状的立体交叉的结构美。
(4)整体感知,见课本第10页。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走近这些记录内心真实的文字,去感受它更大的魅力。 三、探究文本
“我”的每一次猜想中,都包含着无数的印象与感觉的细节、思想与感受的碎片。请各学习小组梳理它的思维跳跃轨迹,发现其思想的闪光。
示范:炉子里的火—城堡的旗帜—红色骑士 战争
1、指导各小组阅读所选段落,在跳跃的思维中注意议论抒情的句子,发现思想的闪光,并通过卡片记录讨论结果。
2、在学生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究文本,以第五次为核心,扩展到第四、六次、结尾部分,品读语言,挖掘思想。
第8、9段:凸起---古冢---上校---牧师、他的妻子---知识---学者---美好宁静的世界---惠特克年鉴---尊卑序列表
学生齐读: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 …
第7段后半部分:标准---规矩---男性的支配权---惠特克年鉴---尊卑序列表 第13段:裂纹---树---树的生长---平静幸福的联想 学生朗诵: 它静静地生长 点染了小河的翠绿
陪伴了母牛炎热的午后 衬托了红松鸡的泳姿
它见惯了逆流而上的鱼群和河床上圆顶堆似的水甲虫 它紧密干燥的木质经历了雷雨的摧残,渗出湿润的树液 它的叶子承受过冬日里冷冰冰的铁弹一样的月光 它皮肤的褶皱经受过小虫子无数次的翻爬…… 最后,它在暴风雨中倒下, 然而生命并没有结束,
它被拆分成无数的生命存在于世界的角落。 思想主题,见幻灯片
对所谓专家、学者、
僵化知识的否定 对美、健康的尊重 对尊卑序列的愤慨 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男性霸权的反感 对自由的渴望
对陈规旧俗的反叛 对自然生命的赞美 战争 和平
强烈的反叛 热切的渴望
二十世纪社会动荡战争发生
小结: 作者思想意识的流动,是红与黑的交织,交织着强烈的反叛和热切的渴望。这是伍尔芙在二十世纪初社会动荡战争发生的大背景下,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总结意识流小说的特点,补充板书:
对“内心真实”的流动的记录
意识流小说 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手法 时序的颠倒和溶合 结构美
想象美 语言美
在《墙上的斑点》这篇意识流小说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花瓣一般的结构之美,而且欣赏了每片花瓣中思维的跳跃、思想的闪光,即它的想象美,同时初领略了它诗一般的语言,这就是伍尔芙这篇意识流小说的美。
四、品读赏鉴 教师的阅读感受:
那跳跃的思维,如同无数个小水滴,它们或瞬间流逝,或汇聚融合,形成一朵朵浪花,这些浪花翻滚、涌动、消散。然后再汇聚融合,再翻滚、涌动、消散……充满着灵动的美感,折射着思想的闪光,形成一条意识流动的河。
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诗节来表述) 如果把这条意识流的河比作康河的话,我们就是那一条水草: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如果我们是那支竹篙或那条船的话,徜徉在意识流的康河里: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徐志摩的诗句回忆中结束这节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