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卷第6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Journa1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Vo1.20 No.6 Jun. 2011 2011年6月 文章编号:1008.8717(201 1)06.0042—02 走向责任共担:合作治理的责任视角 王 绽 蕾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公共管理教学部,陕西西安7101 19) 摘要:为了更好地推动公共事务管理,合作治理越来越多地在实践中出现,这对维护和保障公共利益,践行 公共责任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应当探索新的责任机制。责任共担机制是这一机制的努力方向,它表现为多元主体 在各自展现出应有责任性的前提下,确定合作、重新分配责任,共同承担责任及有效评估责任实现的网络化动态责 任过程。完善责任共担机制是合作治理目标实现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合作治理;公共责任;责任共担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 一、合作治理中的责任问题 相比而言,市场化的服务则暴露了不平等和短视等现象 公共责任是指基于维护和保障公共利益目标,对公 与问题” 。新公共管理的市场化实践将公众视为顾客, 共生活参与主体是否采取必要行为、采取行为的领域、 无疑会影响政府自身的责任决断。 方式及行为效果的约束性要求。伴随着寻求多元主体共 此后,治理理论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合作治理责任 同参与的合作治理模式的出现,以往公共事务的责任主 问题的认识。治理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治理,它是指一种 体间此消彼长的排斥性关系被打破,公共责任的界定与 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 归属问题逐步暴露出来。期间新公共管理运动最先受到 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它集中表现为 了实践者与研究者的责难。 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 首先,对于政府公共责任界限的质疑。反对者认为, 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 政府将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市场化使得政府公共责任的 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治理理 范围缩小了。毕竟“掌舵”与“划桨”并不是政府职责 论在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公共事务日趋复杂背景下提出 的根本区别,负责任的政府在于采取有效的行动、采取 了解决思路,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行动的目标,因此, 恰当的方式增进公共利益。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尽管 可以将治理理论看做新公共管理的超越与替代,具体到 带来了新的选择,但它仅仅意味着服务手段的改变与完 公共责任的实现上,替代与超越体现在: 善,因此,变革政府“划桨”的职责只有在手段与工具 首先,明确地提出了“责任转移”,并注意到变革带 意义上具有意义,不能把其作为一个必然的目标。其次, 来的公共责任模糊问题。英国学者格里・斯托克指出, 对私营部门能否有效实现公共责任的质疑。由于私营部 治理的重要特征在于责任的转移,“它表现为公私部门间 门与公共部门的价值差异,私营部门不免在公共服务中 的界限趋于模糊”,因此,潜在的困难是组织逃避责任或 自我膨胀或行为不当,与社会公众的要求相背离,这往 在出现问题时候寻找替罪羊 ,实现治理目标的关键在 往难以维护和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再次,对于社会公 于有效处理其中的责任问题。为此,治理理论密切关注 众是顾客还是公民的争议。新公共管理倡导“面向顾客, 于合作的“过程”,强调合作网络中参与者围绕共同的目 使顾客满意”,使得公众仅基于“消费者选择”对公共服 标而展开充分的互动。 务的供给作出评价,而非公民相对于政府的社会权力。 其次,更加强调政府的责任。合作治理给政府提出 世界银行的专家从社会问责的角度批评了这一变化,“社 了新的挑战,“当政府与私营组织一起或通过私营组织 会问责有利于社会公正的体现,有别于站在战略的角度 (如公共企业,合同外包)来提供公共产品的时候,政 研究公正对公共物品、自然垄断和基本必须品的需求, 府仍然是负有责任的”,这一责任便是监督的责任,不过 收稿日期:2010-12-08 作者简介:王绽蕾(1981一),男,河北邢台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公共管理教学部教师,法学硕士,从事 42 公共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由于“官僚监督自己就有很大困难,更不要说监督他们 权力之外的组织了” ,因此,在合作治理中,政府需 要强化对私营组织的监督。不过,有时政府谨防私营组 织对公共利益的背离比政府直接践行公共责任更为复 二、合作治理的责任共担机制 责任共担是指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分 别凭借自身的组织优势共同参与、合作管理社会公共事 务,并在此活动与过程中共同承担各自应有的责任。相 比于传统的公共事务管理模式中的责任机制,责任共担 机制是特殊条件约束下的责任机制:(1)责任机制的复 合型。可分别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确定其特定的责任内 容与形式,其中政府需要灵活地根据具体情况界定责任 的归属,在有些情况下需要采用科层制中的问责制, 杂,为了避免陷入纷繁复杂的讨价还价和疲于应付的监 管事务,政府仍需要发挥元治理的作用。 最后,建立新的责任机制的设想。美国学者斯蒂 芬・格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在论述治理的网络 化模式时也强调指出:“责任问题是网络化管理面临的最 艰巨的挑战”,合作关系的确立使得过度依靠专项检查和 在有些情况下则要根据市场的合同来明确责任的承担 条例的责任工具不再适用,基于维护合作的关系和目标, 者旧,复合性的责任机制是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 他们提出了“设定目标;调整价值观念,建立信任关系; 机制的有机结合。(2)责任机制的交互性。责任共担机 建立激励机制;共担风险;测量与监控绩效;管理变更” 制并非不同的责任主体履行责任过程的简单相加,毕竟 的新的责任机制 。这些机制成为提升合作治理有效性 合作过程中责任难以简单拆分,因此不同主体间围绕公 的保障。 共目标的协商沟通、共同学习必不可少。(3)对责任冲 可见,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治理理论分别反映了合作 突化解的强调。合作中不可避免因主体间权力关系、角 治理带来的责任问题。在社会依存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 色功能和利益诉求的差异而出现责任冲突,因此责任共 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间建立起合作关系是必要的并 担需要有效地化解冲突。 且是可行的。不过,由于合作治理不仅仅意味着多元主 可见,责任共担机制是多元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共同 体的责任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还意味着原有的责任机制 承担其主体责任的过程。因为其特殊性,责任共担机制 的调整和改变,忽视这一点难免会使合作暴露出问题。 表现为一种网络化的动态责任机制(见下图)。在这里, 因此可以说,建立新的有效的责任机制是多元主体能否 网络化表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企业之间形成组织网络, 有效实现 第一,各类组织充分强化自身的责任性。可以将组 第二,确定合作,重新分配责任。确定合作实质上 织的责任性概括为个体自觉培养、组织使命建设、行业 是划分和界定各方主体公共责任的过程。一般而言,它 自律互律、社会环境影响四个层次。个体自觉培养是指 意味着政府将先前完全由它担当的公共责任部分地转 组织成员对该组织公共责任要求的认同、信仰。组织使 移,或者将分散的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责任纳入政府公 命建设是指组织将公共责任要求与组织的目标任务有机 共管理的范畴。目前可以明确在如下领域,责任转移是 结合起来。它不是组织个体成员责任的简单相加,而是 必要的并且可行的:(1)政府本来就不应该介入的范围; 要求其成员形成共同的责任意识与行为规范。行业自律 (2)政府只有和社会合作才能做好的公共事务;(3)社 互律是组织问志愿形成的、互动的、网络化的责任关系 会相关组织承担可以获得比政府运作更高效率和效能的 网络,其成员通过确定共同行为准则、互相监督、排斥 工作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责任转移绝不意味着责任 异类的方式一起践行共同的公共责任要求。社会环境影 主体推卸责任,它仅仅属于责任的重新分配,因此,这 响是指组织的外部环境对组织践行公共责任的促进或制 一过程中责任的边界界定是最为关键的。 约作用。这四个层次的协调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组织 第三,共担责任,合作治理。共担责任是一个持续 责任性的提升,这是各方主体开展共同行动,确定合作 性过程,期间,它依赖于资源保障机制、激励约束机制 的前提与基础。 和冲突化解机制共同发挥着作用,以此保(下转52页) 43 出的努力;(2)最大程度地增加话语的语境效果。另一 方面,听话人需要用一系列语境假设来处理由说话人的 话语建立起来的新假设,并从新旧假设的关系中得出新 假没的语境效果,从而完成话语理解。 关联理论是建立在经济原则的基础之上的,从认知 被人利用、滥用、掠夺、修正。“对于广告设计营来说, 相对于语言他们至少有两种自由:利用与改变”(Hughes, 1988:162)。“利用”人尽皆知的成语、谚语或格言名句 等,并“改变”其常规形式为广告服务,成了广告创意 的重要手段。而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运用仿拟修辞 无疑是达到这种“利用与改变”目的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1067. 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说话者在运用仿拟修辞的时候,把 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放在了人所熟知的言语范型中,对 现成的一些表达方式进行改造并为己所用,说话者的“仿 拟”努力只是以最小的处理努力来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 这种明示就非常经济。同样对听话者来说,仿拟在认知 心理上也是经济的,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推理新的语境总 比完全从新的陌生的方面去理解要省力得多。根据关联 【2]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Second College Edition,New York nd Claevelnd:The aWorld Publishing Company,1972:813. 理论所述,听话者在处理新信息时经常要把它与存在心 中的演绎机制记忆中的原有的认知语境相综合,有了原 有的话语块状结构(chunks)或图式形式(schema)作 基础,明示——推理的语言交际活动就省力得多。 四、结语 [3]Sperbe ̄D.&Wilson,D.,1995.Relevance:Communication nd Cognitiaon,Oxford:Basil Blackwell,1995:260—270. [4]Hughes,G 1988.Words in Time:A Social Hi ̄ory ofthe English Vocabulary,Oxford:Basil Blackwell,1988:162. 【5】王德春(主编).修辞学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 版社,1987:49. 广告是促销商品的有效手段之一,一则脍炙人口的 广告语往往可以成就一个名牌产品。从语言学的角度讲, 语言的有限性可以在适当修辞手段的“催化”下,来实 现别具风格的语言的无限性。Geoffrey Hughes在其Words in Time:A Soci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Vocabulary一书中 【6】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社,1999:II3. [7】徐鹏.修辞和语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332. 认为,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广告都预设这样的一 种思想:语言是一种资源,它可以为了任何营销的目标 (上接43页)证合作组织网络的共同责任有效地实现。 其中资源保障机制是指合作者共同配备充足的人力、物 力、财力资源,保证责任主体围绕合作目标高效地开展 活动;激励约束机制是指根据责任者的行为边界确定奖 【8】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6:l32. 的责任性,又强调了多方主体以合作协调、共同行动的 方式践行责任的动态过程。在公共事务管理越来越多地 走向合作治理的过程中,按照责任共担机制的特征与内 容加强建设,不断完善这一机制,可以提升合作治理的 有效性,最大程度地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从责任 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上看,有效合作治理的过程必然也是 走向责任共担的过程。 参考文献: 励和惩罚的标准,保障责任主体持续性地“做正确的事”, 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大行其道;冲突化解机制是指及时发 现责任者之间的目标、行为冲突,采用恰当的方式加以 改变,快速消除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一过程中信任 的润滑剂作用不容忽视:它可以减少激励约束的成本, 降低主体间冲突发生的几率,并在责任冲突出现时促进 问题较好地解决。 【1]- ̄-界银行.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理念探讨及模式分析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3:87.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39. 第四,有效评估责任的实现。政府与私营部门因合 作关系的确立,需要对上级主管部门、立法机关、公众 均承担起责任,为此需要建立起全面的责任评估问责体 系,使得各方的利益均得到有效保障。上级部门和立法 机关的评估主要表现为在官僚制体系下的管理监控,他 们需要关注的是合作目标是否有效实现,期间合作双方 [4】【美】卡罗・安・特德.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 可能性与风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5). 【5】【美】斯蒂芬・格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 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O8—129. 是否存在利益共谋等。同时,社会评估也是必要的,合 作者须保证合作状态的开放性与回应性,使广泛的社会 成员(尤其是利益相关群体)及时跟踪合作状态,对它 们的要求和建议作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馈。 三、结语 [6】鄞益奋.政府—NG0的合作关系研究——基于政策网 络的视角【D】.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5): 102. 责任共担机制是合作治理对责任机制的必然要求, 它有效地将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三者结合 [7】黄健荣等.公共管理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5:5. 在一起,既强调了公共事务参与主体各方应当具有一定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