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来源:爱站旅游
里坊制。所谓“里”,即无论内城外城的居住区都按照一平方里的面积划分为一个整齐的居住单元,每个里都只有一条通道与外部连接,设一处里门,专人把守,平民住宅的门只能开向这个通道,只有达到一定阶层的人家才允许门开向大街(类似“甲”、“由”字)。

城市:是城市社会学最基本的概念。王颖认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的城市定义比较合理:城市是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 城市中有多较集中居住的、不同职业身份的居民,大部分居民从事非农业劳动,某些居民具有专业技能。都市具备市场功能,至少具备局部的调节功能和以法律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功能。

城市化: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生活方式不断普及的过程。

城市化包括了四个过程: (1)人口集中

城市化的过程首先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作为一种人口集中的空间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引起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提高;

二是城市内部人口的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作为城市化的表征,人口集中的速度与比例,从数量上表达了城市化的水平。 (2)地域转变

城市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地域变化。城市内高楼林立、工厂密布、人口稠密,而农村则呈现出另外一种景观(软硬景观差异)。

我们坐在火车上或飞机上,可以从地域外貌上判断出哪是城市、哪是农村。城市化使城市景观表现出了差异,使地域性质发生变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是一种地域转化的过程。作为城市化过程的结果,其地域转化的速度和规模从形态、景观上表达了城市化的水平。 (3)产业结构升级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看,城市主要是由第二、第三产业构成的特有经济空间。城市化就是第二、第三产业区位的聚集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加强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导致了不同产业构成在空间场所上的分工,由此改变了地域景观,造就出了城市性聚落的面貌。 在城市内部(市区)经济区位的空间配置不断向更高效率的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产业的转换从经济的角度反映了城市化的水平。 (4)生活方式变革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化的过程是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集聚、发散的过程。(《读者》)

城市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集散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城市拉力和农村推力的双重影响,人口不断地向城市集中,并产生异于农村社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同时,城市生活方式扩展到农村,导致人际关系的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社会生活向城市性状态转变。

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形成明显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