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宋代中原儒家对儒家文化传播的贡献。
宋代是儒学重新复兴的一个时代!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 特别是道教 佛教的传入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到了隋唐 儒学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已沦为笺注之学 到了宋朝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开始复兴儒学 开创了理学 南宋朱熹是儒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 三纲五常 人伦天理 思想 得到了统治者的赞赏 他有利于巩固统治 从那时起 儒学重新确立了正统地位 为古代政治统治提供了思想支持。最突出的当然是程朱理学的创立。在隋唐时期,佛道两家发展迅速,堪与儒家比肩,宋代程朱理学的创立,使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掌握中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主动权? 3.试述中原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4.试述古代法家思想对后代的影响。 思想概论 一、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二、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 法家思想 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三、性论评价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四、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
1
[键入文字] 地域概论概述题 [键入文字]
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五、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5.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说:“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遵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请谈谈对这段话的认识。
6.就自己所去过的中原的一个旅游景点,谈谈它的文化内涵。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